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伯羅奔尼撒同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伯羅奔尼撒聯盟

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本名 伯羅奔尼撒聯盟

外文名

Peloponnesian League

性 質 以斯巴達

為首的軍事同盟

伯羅奔尼撒同盟,又譯作伯羅奔尼撒聯盟:(Peloponnesian League),為前6世紀和前5世紀位於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以斯巴達為首的城邦所組成的一個軍事同盟。當時稱為「拉凱達伊蒙人及其同盟者」。 [1]

歷史沿革

前6世紀末,斯巴達(Sparta)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最強大的城邦,並在政治和軍事上支配着第二強大的城邦阿爾戈斯。此外,斯巴達通過幫助科林斯擺脫暴政,及幫助厄利斯安全管制着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得此兩城邦與之結盟。斯巴達採用這種策略來壯大其聯盟。然而,其後在邊境戰爭中其擊敗了忒格亞並向他們提供永久的防禦盟約,使其外交政策出現重大改變。最終,斯巴達為了維護伯羅奔尼撒同盟、保持自己的盟主身份而捲入科林斯與雅典之間的衝突,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斯巴達稱霸全希臘,使其寡頭政製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勢力同時遭到迫害。寡頭政制的蠻橫統治又引起各國的強烈不滿,許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羅奔尼撒同盟趨於瓦解。

希波戰爭結束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夕,雅典和斯巴達雙方都在竭力避免直接衝突,但奉行帝國主義政策的雅典和科林斯卻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之一的科林斯利用同盟治理模式的內在缺陷,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准同盟組織,一方面藉此與雅典爭霸,另一方面要挾斯巴達為其撐腰打氣、提供支持。最終,斯巴達為了維護伯羅奔尼撒同盟、保持自己的盟主身份,不得不滿足科林斯的要求,從而捲入與雅典之間的中突。最後,這場雅典、科林斯之間的衝突引發了一場席捲整個希臘的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表明,稱霸是戰爭的真正根源,國際同盟常常是戰爭規模擴大的助推器。

同盟歷史

組建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陸續與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邁加拉等城邦訂立雙邊軍事同盟條約,約公元前 530年伯羅奔尼撒的大多數城邦參加了同盟。

運作

在同盟內部,斯巴達享有召集全體成員國會議的特權,並在戰時任盟軍統帥。結盟各邦內政獨立。全同盟的和戰大計在盟國代表會議上由多數票決定,每國一票。只有得到盟國代表會議的同意,斯巴達才有權要求盟國出兵。在沒有全同盟一致軍事行動時,各邦在和戰問題上自主,甚至有與盟邦作戰的情況。

抗擊波斯

在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的希波戰爭中,同盟各邦曾與雅典聯合抗擊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

對抗雅典

公元前 5世紀70年代以後,伯羅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對抗,對整個希臘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間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 [2] 失敗的雅典一 度被迫入盟。

瓦解

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隨着斯巴達國力的增強,它與盟邦的關係變得錯綜複雜,同盟內部糾紛迭起,退盟甚至戰爭屢有發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聯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對斯巴達。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在留克特拉戰役中大敗於忒拜,同盟於公元前 366年解散。斯巴達霸權亦告終止。

斯巴達介紹

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斯巴達城位於中拉哥尼亞(Laconian)平原的南部,歐羅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達城是個戰略要塞,三面環山,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脈(Taygetus)。斯巴達以其嚴酷紀律、獨裁統治和軍國主義而聞名。斯巴達的政體是寡頭政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及其同盟者戰勝雅典軍隊並霸權整個希臘。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參考來源

  1. 伯羅奔尼撒聯盟,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