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怡,中國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女高音歌唱家。中國藝術基金重點資助獨立音樂家,美國費城聖約瑟夫大學藝術大使。何怡致力於琴歌的研究,於2014年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2017年當選為其十個優秀小型劇節目之一全國巡演。CCTV國際頻道拍攝微紀錄片《中國女高音歌唱家何怡: 琴歌是心底的一片竹林》。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專輯《南熏琴歌》。在中國、美國、歐洲多個城市巡演何怡琴歌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紐約百老匯、荷蘭阿姆斯特丹歌劇院、德國漢諾威博物館等近百場地主演歌劇、音樂會、講座[1]。
簡介
何怡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學士、碩士),聲樂師從金鐵霖等、古琴受教益於吳文光等,後緻力於琴歌的研究與傳播,獲音樂業內外的肯定,成爲當代中國琴歌藝術的領軍人物。她的琴歌於2014年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並於2017年、2018年連續當選爲國藝基金優秀滾動資助項目。她的琴歌工作室於2019年獲敦和基金會資助。CCTV國際頻道拍攝微紀錄片《中國女高音歌唱家何怡》。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何怡琴歌專輯《南熏》。
2009年始,何怡與西方音樂家進行大量的藝術交流和演出活動,足跡遍布國際舞台,在中國、荷蘭、紐約等出演了多部舞台戲劇女主角,其中由她擔任主角進行世界首演的作品包括:國家大劇院音樂劇《紅孩子》、北京民族樂團國樂劇《春江花月夜》、荷蘭阿姆斯特丹世紀歌劇院現代歌劇《As BIG As The SKY》。她受邀在荷蘭萊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湖南大劇院等舉辦中國音樂/琴歌音樂專題講座;受邀中國琴會教授師資琴歌班;在北京音樂廳、深圳大劇院、美國費城、德國法蘭克福、漢諾威及法國圖盧茲等地舉辦近百場專場音樂會;受邀歐洲CHIME中國音樂研究會,在其「LISBOA音樂節」上向全球音樂學者介紹和演出中國琴歌。 何怡不僅從中國戲曲、民歌和古典音樂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而且通過專業學習深入了解西方音樂的特質,站在世界角度來演繹中國音樂之大美大善。通過何怡琴歌工作室,她賦予了自己中國古音樂文化的傳承及弘揚使命[2]。
中國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琴歌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從上古時期《神人暢》《南風歌》,到春秋戰國時期「詩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從唐代「以詩入樂,無詩不歌」,到兩宋時期「爲歌配琴,爲琴曲配詞」,再到明清「兩代去文以存勾剔」,它代表了中國文人的審美意趣,是一種雅緻的生活方式。
琴傳繼承中加入新元素
琴歌是音樂、聲樂與詩詞結合的藝術,《陽關三疊》《秋風詞》等琴曲都能演唱出來,但能欣賞它美感的人實屬少數。最開始學古琴、聽琴歌的時候,何怡也沒能立刻愛上這門藝術。那是2006年前後,何怡在中國音樂學院聲歌係學習,跟古琴專業的朋友學琴,她看到譜上有詞就拿來唱,「當時我只覺得,我的人聲和古琴聲音不搭,唱出來不好聽。」那時候她並沒意識到,是中西不同的演唱方法讓她出現這個「錯覺」,就沒有繼續研習。
何怡既學過民族聲樂,也學過美聲演唱,畢業後去西方唱了一年多的歌劇。「那一年我體會到中西審美差別很大,突然就想到,當年我唱琴歌是不是方法不對?」何怡説,即便是現代民族聲樂,也借鑒了西方的發聲法,當時她唱琴歌運用的是偏西方的審美方法,風格肯定不搭。2012年,她放棄了國外一個演出的邀約意向,決定回國研究琴歌。
「當時古琴在國內剛剛有火起來的苗頭,琴歌基本沒有什麼人知道,但我想這門藝術沒落了實在可惜。如果唱歌劇,很多人都可以唱,我既會唱歌又能彈琴,如果我不做,自己也會遺憾。」於是,她找到幾個朋友,開始鑽研琴歌的演唱[3]。
一直以來,普通觀眾對古琴和琴歌多少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彈得慢,聲音小,聽一會就睏了」,很多人在聽了何怡的音樂會後有所改觀。「中國文人的精神狀態,有恬淡閒適的一面,也有激昂狂放的一面,所以琴歌的風格也很多元。」何怡説,在這次音樂會上,她和幾位音樂家就會演繹古曲《酒狂》,再加入即興的演奏和演唱,這首相傳由阮籍創作的古曲,充滿魏晉時期的豪放情緒。
視頻
參考資料
- ↑ . 「良辰美景」恭王府演出季(古琴專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 ↑ 中國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女高音歌唱家何怡11月10日開始在紐約巡演和講座.紐約都市新聞網
- ↑ 何怡:我帶著使命感推廣琴歌. 2021-04-23 10.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