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佘山中山聖母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佘山中山聖母堂位於上海市松江區西佘山山腰。佘山中山聖母堂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同治二年(1863年),傳教士在山腰處選了五間平房建造療養所,內有一間小堂。光緒二十年,翻建小堂,名為「中山聖母堂」。同治九年(1870年),先在中山堂西面廣場造了若瑟亭、聖母亭、耶穌聖心亭,合稱「三聖亭」,同時在中山堂廣場的登山途中經折路上分列十四處苦路亭。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中山堂北面廣場後階頂端建造了「耶穌山園祈禱」塑像。1958年起,該堂停止宗教活動。1981年,經重新整修後,恢復宗教活動。

由來

1844年,法籍耶穌會會長南格祿來到佘山勘測地形。看到這裡九峰起伏,佘山環境幽靜別致,就設想要在這裡為年老體弱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祈禱所。南會長於1856年積勞成疾離開人世安息主懷,1863年鄂爾壁會長繼承南格祿神父的遺願,就在西佘山的南坡買進了一大塊山地,在半山腰建造了五簡平房,作為傳教士修養憩息之所,其中一間設有祭台和聖龕,中間供有聖母像作為小堂,專為到這裡休養的傳教士過宗教生活的場所,那時在佘山附近的張朴橋有不少教友也經常到這所小堂里來參與彌撒。隨着參與彌撒的教友人數不斷增加教堂的建築和宗教設施也逐漸擴大。到1873年佘山山頂的希臘式大教堂落成後每年五月的朝聖人數激增。教友們已經形成一個傳統習慣:上山朝聖時,先要到中山堂里去拜聖母,表示對聖母的孝愛,然後列隊到山頂大堂向聖母求恩。這樣,中山的那所教堂就顯得太小了,看來翻建中山教堂已迫在眉睫了。

到1894年終於把原來的老堂拆除,在原來的地基上新建了可容500餘人的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教堂。這就是現在的佘山中山聖母堂,與此同時又建起了寬敞的神職人員和堂口工作人員住所和辦公用房。

傳教士亦作宣教師或宣教士(英語:Missionary),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1],很少會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雖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傳教士,一般傳教士這個詞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實際上佛教是最早大規模傳教的宗教,沿着絲綢之路[2]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語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遠方傳教的人,漢語也譯作宣教士,而Preacher一詞則指在人群中進行講道的傳道人。

建築結構

佘山中山聖母堂中堂正門兩側,雕有醒目的對聯一副:上聯「小堂築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禮」下聯「大殿臨峰頂,再登幾級求慈母恩」中堂門前有可容千人的堂場,周圍有欄杆、石凳,教友們在此休息時可憑欄觀賞四周風景,堂場西面跨下幾級石階又是一塊平坦的廣場,建有耶穌聖心亭、聖母亭、和若瑟亭,合稱「三聖亭」。最早建於1870年,莊嚴典雅,也是教友祈禱的場所。

教友們到佘山朝聖的程序一般是先到中堂念經祈禱,再列隊沿經折路公拜苦路上山。拜苦路畢再進大堂參於彌撒。最後,再回到「三聖亭」念經祈禱,這樣才算了卻朝聖者的心愿,所以有些老年教友說:「到了佘山只望彌撒而不到三聖亭念經祈禱是不算朝聖的。」

中山始建教堂以來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翻建教堂以來也100多年了,它是一所與山頂聖母大殿配套的設施完備的朝聖寶地。

198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教堂歸還給教會,由上海教區把它修繕一新,第二年恢復了朝聖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