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比丘墮落成猿猴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或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泥淖中,而一般眾生,因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來反悔莫及!
目錄
比丘墮落成猿猴
在佛經上有個故事,說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因為曾經惡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說他跳過小溪的姿勢有如猿猴一般,結果,造了如此惡意的口業後,等因緣聚會,在五百世後,這位年輕的比丘終於也墮落為一隻猿猴。
曾經嘲笑別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對象,這個故事所顯示的,不止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悲哀,深沉的悲哀。
難怪有句話說得好:「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或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泥淖中,而一般眾生,因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來反悔莫及!
大體說來,這個嘲笑別人為猿猴,自己墮落為猿猴的故事,極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樣的因,就會產生怎樣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結果,不會落到乙身上,甲乙兩人的因果關係,由甲乙兩人承受,不會變成甲丙的因果關係。
因果律是如此地準確而嚴密,不會有任何的謬誤和疏失,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效力,更不會因為空間的轉移而有所遺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說的:
因此,雖然在經過了五百世那麼長遠的時間,但當「因緣會遇時」,看似輕微的嘲笑果報,最終還是報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墮落為猿猴之身。
這個故事,也極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項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麼做,你就會如你所做的那樣。」
也可以將之延伸為:「你常怎麼說,你就會如你所說的那樣。」因此,根據這個佛陀所說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你常嘲笑別人成什麼,你就會成為你所嘲笑的那樣。」
雖然,因果律,可以幾個大原則來解釋,但因果現象,畢竟是極其錯綜複雜,絕對不是可以用單因單果來含攝的。
因為以這個故事來說,這位年輕的比丘,當然不太可能只因為單純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墮落為猿猴的報應,因為,由他惡意嘲笑別人的姿勢像猿猴這一行為看來,我們可以說,在他的人格特質里,早就存有嘲笑輕視別人的傾向,而他當然的,也習慣性的常常這麼做。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一個有這種內在傾向或特質的人,當在嘲笑別人時,是如何的「享受」在自己嘲笑別人的行為里,而有一點,不能予以忽視的是,如果他的身分,不是應守清淨戒律的比丘,而那個被他惡意嘲笑的對象,也不是一個有德性的老比丘的話,那麼,報應應當不至如此嚴重。
從以上的分析知道,這位年輕的比丘,因為平素即有輕視嘲笑別人的習慣,而被他嘲笑的對象竟是個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惡意的,因此,雖然在某個時空場合,不經意的造作了這麼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業」,但當「因緣會遇時」,果報成熟了,他的嘲笑,終於「回向」他自己,讓他也嘗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