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柑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柑花(學名: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

果實在成熟時各心皮分離,形成細長彎曲的果瓣,狀如手指,故名佛手。

別名佛手柑,五指柑或者佛手香椽,屬於薈香科柑桔屬的常綠灌木。

佛手的香氣比香櫞濃,久置更香。佛手果實奇特、色彩明亮、預示吉祥,常應用作觀賞花灌木。藥用佛手因產區不同而名稱有別。

中文學名: 佛柑花
別 稱 : 佛 手
界 : 植物界
門 : 被子植物門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目 : 芸香目
科 : 芸香科
屬 : 柑橘屬
種 : 佛手

形態特徵

佛柑花為多年生常綠灌木,株高2~4米。

嫩枝微紫紅色,老枝條灰綠色,樹冠比較開展,枝具刺。

單葉互生,葉柄短,長約5毫米,無葉翼,葉柄與葉片間無隔痕;

葉片矩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9~15厘米,寬3~6厘米或稍大;葉革質,有腺點,具芳香氣味;葉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波狀鈍鋸齒;

葉表面深黃綠色,側脈凹陷,葉背黃綠色,側脈突出。花單生、叢生或數朵構成總狀花序,腋生於枝梢上部;

花萼綠色,杯狀,頂端4~5淺裂;花冠4~5片,內白外紫。雄蕊多數,着生於花盤周圍;

雌蕊1枚,花柱粗短,子房短筒形。

果實大,卵形、矩圓形、長圓形或拳形,有棱,表面粗糙,頂端開裂似拳或張開如指,裂數和長短不一,橙黃色,果瓤完全退化,胚珠多不發育。

花期4~12月,果實分期成熟,尤以4月份開花最盛,結果較多。佛手果實較大,單果重可達2千克,單株佛手掛果可達70餘個。[1]

地理分布

佛柑花生於亞熱帶、熱帶。

原產印度,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種植和應用歷史,主要產於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省。

在中國廣東多種植在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平原開闊地帶,而在四川則多分布於海拔400-700米的丘陵地帶,尤其在丘陵頂較多。中國長江以南各地有栽種。

南方各省區多栽培於庭院或果園中。廣西、安徽、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出產。

生長環境

佛柑花為熱帶、亞熱帶植物,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嚴寒、怕冰霜及乾旱,耐陰,耐瘠,耐澇。

以雨量充足.冬季無冰凍的地區栽培為宜。

最適生長溫度22-24℃,越冬溫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1200毫米最適宜,年日照時數1200-1800小時為宜。

適合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長。

品種介紹

佛柑花的主要品種有:

1.廣東大果種佛手果

樹型高大,樹幹呈灰褐色。   [2]

枝條為帶綠色,長有鋒利小刺,長枝掛果後容易下垂,短枝多,嫩梢尖端呈紫紅色。

葉、果較大,產量較高,果實大小較一致,成熟時呈淺黃色,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屬優質栽培品種。耐寒性稍不足,低於0℃情況下,嫩梢呈萎縮狀態;

忌酷熱,到30℃以上時,枝葉呈缺水狀態,持續高溫還會造成落果。

植株矮小,莖多呈淡灰色,花白色,果小,多呈握拳狀。成熟期較早,香味濃郁。抗寒性差且產量低下,多用作盆栽。[3]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佛柑花的觀賞價值不同於一般的盆景花卉。

潔白、香氣撲鼻,並且一簇一簇開放,十分惹人喜愛。到了果實成熟期,它的形狀猶如伸指形、握拳形、拳指形、手中套手形,狀如人手,惟妙惟肖。

成熟的金佛手顏色金黃,並能時時溢出芳香,消除異味,淨化室內空氣,抑制細菌。

掛果時間長,有3-4個月之久,甚至更長,可供長期觀賞佛手花朵。

藥用價值

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藥,辛、苦、甘、溫、無毒;[4]

入肝、脾、胃三經,有理氣化痰、止嘔消脹、舒肝健脾、和胃更多種藥用功能。

對老年人的氣管炎、哮喘病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對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脹悶,有更為顯著的療效。

佛手可製成多種中藥材,久服有保健益壽的作用。

食用價值

佛手的果實皮色金黃,肉質白嫩,香脆甘甜,除鮮食外,是果品加工的重要原料。

佛手果實可加工成蜜餞佛手、甘草佛手,還可加工成佛手茶、佛手露、佛手果凍和佛手香酒。

花及幼果曬乾均可用藥。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