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文字要點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文字要點檢》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十二。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

原文

作文字不問工拙小大,要之不可不著意點檢,若一失事體,雖遣詞超卓,亦云未然。前輩宗工,亦有所不免。歐陽公作《仁宗御書飛白記》云:「予將赴毫,假道於汝陰,因得閱書於子履之室。而雲章爛然,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而後敢仰視,蓋仁宗皇帝之御飛白也。曰,『此寶文閣之所藏也,胡為乎子之室乎?』曰,『囊者天子燕從臣於群玉,而賜以飛白,予幸得預賜焉。』」烏有記君上宸翰而彼此稱「予」,且呼陸經之字?又《登貞觀御書閣記》,言太宗飛白,亦自稱「予」。《外製集序》,歷道慶曆更用大臣,稱呂夷簡、夏竦、韓琦范仲淹、富弼,皆斥姓名,而曰「顧予何人,亦與其選」,又曰「予時掌誥命」,又曰「予方與修祖宗故事」,凡稱「予」者七。東坡則不然,為王海亦作此記,其語云「故太子少傅、安簡王公諱舉正,臣不及見其人矣」云云。是之謂知體。

寫文章時不論文章的技巧好壞,關鍵是一定要注意文字使用是否得當,如果用字不當,即使使用的詞句十分的巧妙,也不能算好。前輩宗師的文章,也都不能避免。歐陽修所寫的《仁宗御書飛白記》中說:「我將奔赴亳州,途中路過汝陰,因此才可在子履的房間裡閱覽書籍。而看見一文章的文字燦然,月光照在上面,我為之整理衣冠,嚴肅表情拜之,之後才敢抬起頭觀看,這大概是仁宗皇帝的親筆飛白書法。我問:『這是寶文閣所藏,怎麼會在你的屋裡呢?'」他回答說:「過去天子擺宴招待各大臣,就賜給我飛白,我有幸被賜。'」哪有記皇帝的宸翰而自己稱「予」,而且稱呼陸經之字呢?又在《登貞觀御書閣記》中,說到太宗飛白,也自稱「予」。《外製集序》中,逐個的說慶曆時更用的大臣,稱呂夷簡、夏竦、韓琦、范仲淹、富弼,都是直呼其名,而又說「回顧我是何人,也參與了這次的挑選」,又說「我當時掌管頒布誥命的職務」,又說「我正在參與修撰祖宗的事跡」,凡稱「予」者有七處。蘇東坡就不是這樣,曾經為王海也寫過這樣的文章,其中寫道「故太子少傅、安簡王公諱舉正,臣沒能親眼見到這個人」等等,才可以說是得體的。

評析

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提出了文章不論好壞,關鍵是使用文字是否得當的觀點。整篇文章都在圍繞這個觀點進行舉例論述。在文章中洪邁通過「予」的使用方法詳細說明了這個觀點。歐陽修的《仁宗御書飛白記》中記載了皇帝的宸翰時錯誤地把自己稱為「予」;《外製集序》中介紹大臣時,也錯誤地用了「予」。但是蘇東坡沒有犯這種錯誤,才稱得上用字得體。

近幾年來,寫文章是越發的火熱,不論是敘述史實,還是記人記言等都是一樣的。在一些記人敘事的文章中,很多都是有關名人的逸聞趣事,好的作品自然不少,但記述的事實不準確的捕風捉影的作品也經常的看見,出現這種現象大多都是因為寫文章「不檢點」,以不真實的內容混淆視聽,既浪費讀者的時間與精力,又會於無意中傷害到他人,招惹麻煩。生活中,我們看到因寫文章時「不檢點」而打官司的也不少,比如郭小川同志的「軼事」等等。所以說做文章不能夠太隨意,應該嚴謹一些比較好。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1],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作文字要點檢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