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使用成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使用成本是專用術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目的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使用產品能夠給自己帶來的滿足程度。因此,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不僅要考慮購買商品的一次性支出,還要考慮商品使用過程中增加的費用。所謂使用成本就是指消費者使用某種產品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所需要增加的費用。如冰箱、空調的耗電量;汽車的耗油量等等。

使用成本的內容

1、商品使用的學習成本

消費一種商品,往往首先必須學會使用。為消費某種商品必須付出的學習時間、精力和費用等稱之為學習成本。例如,在購買汽車前,先必須專門地學習怎樣駕駛及學習一些交通規則等相關知識,這些花費即為汽車的學習成本。幾乎每種商品的使用或消費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學習費用。使用不同的商品,需要付出的學習成本也不同。即使同一類商品,由於其構造和功能不盡相同,所需要付出的學習成本也會有差別。一般說來,知識含量較高的產品,學習使用的成本也較高。對於知識含量較高的商品,實際包含着三個層次的使用學習成本:①直接地學習、練習使用成本;②接受專門培訓的成本;③ 始於童年的培養後期學習能力的中、小學教育成本。當然,這部分成本並不是僅僅為後期使用各種商品支付的,但從中、小學階段獲得的文化知識和學習能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將被運用於學習使用各種商品,特別是那些知識含量較高的商品。沒有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成本支出,就不可能熟練使用某些商品。

2、使用商品的「勞作」成本

商品生產是一個勞作過程,商品使用或消費也是一個包含着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勞作」過程。一種商品在使用時需要付出的「勞作」成本的大小,是影響其銷路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自動地板擦洗機比手動地板擦洗機銷路好,應用簡便,節省時間和勞作成本。所以人們不僅要考慮購買商品的一次性支付成本,而且要考慮商品使用過程中的「勞作」成本。

3、商品使用的配套成本

大部分商品在給消費者帶來效用的過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補關係,需要相應的配套產品,因而它們在被使用過程中就有一個配套成本的問題。消費者抱怨買得起、用不起的商品,就是那些使用配套成本很高的商品。比如VCD影碟機的價格並不昂貴,但VCD光盤的使用成本卻很高。

4、商品使用過程中的空間占用成本

體積較大的商品,還存在着空間占用的成本問題。例如。辦公桌、家具等。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的膨脹,地產和房產會變得越來越昂貴,商品使用的空間占用成本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因此,廠家生產過程中要考慮在產品能夠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儘量做到輕便、體積小、占用空間少。

5、商品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成本

商品的正常使用,離不開維護和修理。而且,有些商品,其日常維修費用的總和往往比其初次購買的支出還要大。例如,機械設備、醫療設備、家電、手機、汽車、電腦硬盤的養護、維修等。在現代社會,商品使用的維修成本是很高的。降低維修成本,實際上也是對廠家產品質量的要求。

6、商品使用過程中的心理安全成本

許多商品的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一個使用安全的問題,如家用洗澡熱水器的安全問題,這是消費者使用一些商品的心理負擔。這種心理負擔,是使用者的一種精神和精力損失,是一種無形的使用成本。正是這種心理安全成本,使不少消費者失去了使用該類商品的積極性。這一成本在醫療器械、藥品等方面尤為突出。

7、商品使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成本

很多商品消費都會帶來或輕或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些污染在商品日益豐富的條件下,形形色色的污染日益困擾着人們的生活。所以,在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商品使用過程中的污染成本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注意力。

使用成本與企業目標

企業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因此,在成本研究方面,企業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從製造成本方面考慮問題。實際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件產品,從其製造生產、市場交換、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使用的整體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上都具有成本,可以根據不同的階段,將成本分成:製造成本、交易成本和使硐成本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會對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有重要的意義。

產品的製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市場開拓和維持費用等)直接影響企業的總成本,是企業所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使用成本不屬於企業的成本,不會對企業的利潤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一直為企業所忽視。實際上,使用成本對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製造成本和交易成本。由於

企業利潤 = 銷售收入 - 成本 = TR - TC = P·Q - f(Q)

式中P為產品價格;Q為產量;f(Q)為企業的成本,是產量的函數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企業為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獲取利潤最大化,受制於兩個條件:一是在生產領域儘可能的擴大規模,創造價值;另一個是在交換領域將產品銷售出去,以實現價值。

從表面上看,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獲取利潤最大化,在一定的成本條件下,只要擴大生產規模就可以了。實際上問題並不如此簡單,這個結論的成立是在一個隱含的假設前提下,即所有的產品都能夠全部銷售出去。這在過去的短缺經濟時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近幾十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供給迅速增加,與此相對,需求卻增長緩慢,致使整個經濟進入相對過剩的時代。這樣,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就不僅是一個生產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到銷售的問題,如果產品銷售不出去,企業利潤目標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發展的現實也證明,銷售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關於產品銷售問題,目前企業界存在一種偏見,認為主要是價格問題,只要將價格降到足夠低,產品就一定能夠銷售出去,這看起來很有道理,因為需求規律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這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價格降低有一個極限一生產成本,如果價格低於成本,企業就會虧損,這對理性的經濟人——企業來講,除了特定條件下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安排生產以外,長期中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在成本以上,採取降價以實現薄利多銷的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競爭市場上,一個企業的降價必然引起其他企業的連鎖反應,相應地降價,導致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結果是價格降下來了,銷售量並未增加,利潤總額下降。因此,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求得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成本問題。

在成本領域裡,企業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系統,注重對原材料的成本、管理運營成本、營銷費用、技術進步投資和規模效益等生產成本和市場費用的控制,以期獲得低價優勢來占領市場。但生產成本的控制是存在一個度的,因為企業必須在保證商品自身的品質,不損害顧客和消費者的利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這就存在一個底線。那麼,在一定時期內,穩定的技術下,生產成本壓縮到一定程度不能再壓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該怎樣建立?這時就要考慮到商品的使用成本。而從企業的角度看,商品的使用成本是企業組織外部的成本,並不能直接增加企業的利潤,往往被企業所忽視,實際上,企業降低商品使用成本,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就相當於降低價格,增加效用,消費者必然偏好該企業的產品,從而增加企業的市場份額,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降低使用成本,形成使用成本優勢是企業擁有的基本競爭優勢之一,值得企業重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