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樣葫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依樣葫蘆,成語,拼音yī yàng hú lu,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沒有創新。
出 處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掣肘,卻也依樣葫蘆。」
解釋
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沒有創新。同「依樣畫葫蘆」
辨析
結構:偏正式
同韻詞:微為繁富、斷鶴繼鳧、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發蒙解縛、血肉模糊
用法:作賓語、狀語;比喻單純模仿。
例句:我們依樣葫蘆總可以學好。
成語故事
陶谷是個學問淵博的人,他發現宋太祖對於一些辦文告和寫文章的臣子,包括他這個翰林學士在內,都不太重視,他就向太祖請求調離翰林院。
太祖聽了,笑着說:「這種官很難做,只能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我看,你還是繼續做下去吧!」陶谷聽到太祖這麼說,心中很不舒服,就在翰林院的牆壁上題了一首詩,來抒發他自己的牢騷。
詩的原句是這樣的:「官職有來須與做,才能用處不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一生依樣畫葫蘆。」後來,宋太祖見了這首詩,就格外的不喜歡他了,將他冷藏,始終沒有重用。
從此,這句「依樣葫蘆」就被人用來比喻處理事情的時候,只會模仿別人,沒有絲毫改革的新意。
雖然,新的事物需要舊的來做參考,但是主要應該改造舊的,創造新的,才容易有進步,才能更好,如果只依照舊的一模一樣的去做,那有什麼意思呢?就像我們從事科學研究,對於別人的成就,只能參考,主要的還是應該創造出新的東西;如果只照着人家的東西,毫不改進的去做,那就成了「依樣葫蘆」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