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儂氏土司衙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儂氏土司衙署位於廣南縣連湖鎮北街115號,現為廣南縣第一小學校園。儂氏土司,始於元代,傳為儂智高[1]後裔,領廣南西路宣撫司。明代,降為土同知。

現存土司衙署建築,重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有大門、二門、三門、正堂、籤押房、代辦房、五鳳樓、家祠、白馬廟等,占地1.1萬平方米,衙署格局大致完整。

歷史沿革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南是 壯族雜居和聚居的壯鄉。有關廣南土司的歷史,《壯鄉廣南》一書中介紹: 土司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統治當地人民的機構,世襲繼承。 雲南通志土司考述,「滇之土官,肇於元而盛於明,清代固之。」《明史》亦有「廣南土司」錄。從有關歷史考證,廣南土司始於元初,儂氏家族世襲繼承,在清中期前是廣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掌握着政治軍事民刑錢糧大權。廣南儂土司歷來臣服於元明清封建王朝,向中央政權繳納貢賦和服從中央王朝政府的調征。明、清兩代土司都曾晉京向封建王朝朝貢,得到刺繡精美的絲綢製品及金銀等賞賜。據儂土司家譜記載,「十四世祖儂應祖襲授同知職, 崇禎十一年(1638年)調征鳳克有功,加四品服。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反叛,命儂鵬征有功,康熙二十年(1681年) 土官儂鵬率師追擒吳三桂大將夏國相於西板橋。二十世祖儂茂先1883-1885年奉調赴越南,在 中法戰爭中有功,賞戴花翎加四品銜」。由此可見,土司對「抵掌疆場」、「奔走禦侮」,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曾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 文山地區的土司制度,濫觴於宋代,完善於元、明,沒落於 清代,消亡於民國,是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就地設置統治當地人民的機構,雲南省廣南儂氏土司衙署,在近七百年間這裡曾是周邊數縣的統治中心。 自元代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264—1948)共計673年,由壯族儂氏家庭世襲28代684年(公元1264—1948年)之久,掌握着東至廣西西林縣境300里,南至廣西安土州300里,西至廣西直隸州五槽界270里,北至羅平界300里(總面積約8.25萬平方公里)的政治、軍事、民刑、錢糧大權。廣南土司歷來臣服於中央王朝,為之繳納貢賦,服從調征,常「抵掌疆場、奔走禦侮」,為鞏固封建王朝統治曾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廣南儂氏土司,世襲28任。儂氏土官有完整施政章程,置堂設監,劃放莊田,並指揮着世襲常備軍隊,對轄區實行封建領主統治。朝廷派員督察,另有駐地,無公可辦,並不相干。

至1936年,雲南省政府龍雲以「全省土職尚未一律改流之際,廣南土司似不必急於此時取消……准予仍襲原職,以示羈縻,而維邊圉」為由,批准儂鼎和承襲土司,准許有五六名士兵作守衛,並保留一些田莊,准其繼續收租,但已失去參政權力,此乃廣南土司的最後世襲土官。其殘存的收租上貢等制度,直到1948年,邊縱游擊戰爭興起,才徹底廢除[2]

視頻

儂氏土司衙署 相關視頻

歷史縱橫.明史.大明皇帝.第01集.朱元璋.硝煙四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