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德紅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保德紅棗

來自 搜狐網的圖片

名稱 :保德紅棗

特 點 :個大、皮薄、肉厚

分 布 :主要產區保德馮家川鄉

保德紅棗的主要品種是油棗,是山西省名棗之一,栽培歷史悠久。1963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太谷果樹研究所,根據馮玉和家譜考究保德棗樹栽培史約有1100餘年。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千年沿襲下來的飲食風格也是較為獨特的。因為中國在長時間的歷史積累中逐漸演化出自己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及飲食風格[1]。所以在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上,中國文化就有汲取強大的獨特性和優越性[2]

特產簡介

保德縣產棗區,集中在沿黃河的馮家川、神山、楊家灣、韓家川等村一帶。以馮家川所產者為最佳。故流傳着「口裡豬,口外羊,馮家川的油棗寸半長」的諺語。 該地區平均溫度為9.5℃,年降雨量為599.4毫米,海拔850米左右,有利於紅棗的生理生化活動和糖份積累。 這一帶主要栽培品種除油棗外,還有團棗、小棗。油棗得名始於清朝,相傳康熙皇帝品嘗了馮家川埝盤兒(地名)產的紅棗後,覺得油性很大,稱讚說「好油棗!」因之而得名。 這種棗核小、肉厚、糖份大,外形橢圓,大小均勻,平均個重10.2克。干棗含糖量57.85%,含酸量1.87%,糖酸比3.09%。這種干棗肉潤如油,糖絲長亮,品質佳美,譽滿省內外。遠銷陝西、內蒙、東北等地,進而打進國際市場,很受歡迎。

相關資訊

馮家川油棗,憑何獲康熙皇帝御賜「油棗」之名?

一說起油棗,許多人可能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有着「紅棗之鄉」美譽的山西保德縣。誠然,作為山西八大名棗之一,保德油棗可謂是歷史悠久,盛名累累。單就其栽種歷史來說,據史學家考證,保德棗樹的栽培史至今約有1100多年。儘管保德種植棗樹的歷史如此悠久,但細究起保德油棗的出名由來,還得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征葛爾丹途經保德,在馮家川埝盤兒(地名)落轎歇腳,命人摘來保德油棗品嘗,一口咬下之後,頓感油潤香甜,神清氣爽,餘味無群,疲倦頓消。於是龍顏大悅,隨口讚譽道:「佳品,佳品,真乃油棗也。」並留言:「一窮二白的保德州,唯有鯉魚大油棗」。自此,保德油棗便成了貢品,每到秋季收棗的時候,地方官就向老百姓徵收鮮棗進京上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保德油棗營養與美味秘密與當地的氣候環境密切相關。保德縣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紅棗種植。她處於北緯38度「富養帶」,光熱條件較好,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63.5 h,年平均氣溫8.8℃,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足夠大,為紅棗糖分積累和着色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歷經千年的種植髮展,在馮家川、神山、林遮峪、寨溝、韓家川等沿河一帶,棗樹集中連片,如同一條大川,是優質保德油棗的重要產區,被稱為棗川。而在眾多棗川之中,又因地理位置不同,分為黃河沿岸的黃河川棗、生長于山地的山地油棗。

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位於黃河岸邊的馮家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馮家川古園貢棗「上有充足光照,下得黃河水灌溉滋養」,擁有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色澤深紅,油光閃亮等諸多優點,含糖高達57.9%,干制的油棗富有彈性,用手掰開可拉出3-4厘米的油絲,且耐貯耐運,成為保德油棗諸多品類中的上品。

儘管與其他棗類相比,馮家川古園貢棗含酸量較高,味道偏酸,但維生素C含量卻高於其他品種。為此,馮家川古園貢棗油棗在中醫中常常作為「藥引」,具有補脾健胃及補腎等作用。本着「品質為先」的理念,馮家川古園貢棗憑藉傳承1100餘年優質紅棗種植技藝,維持了天然原生態環境,沒有過多人工干預,得以保證油棗品質自然純粹以及重要的生態功能。

據了解,油棗棗樹樹幹高大,樹冠枝葉覆蓋度大,成片栽植易成林,長勢明顯強於其他果樹,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土功效。棗樹水平根系發達,向四面八方伸展力強,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的功能,固持表層土壤能力非常強。在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棗樹的這些生理特性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方面的功能意義重大。

據悉,馮家川鄉已經準備以康熙棗園油棗為核心產品,打造油棗品種強勢區域公用品牌。並邀請上市公司、棗業專家和農業資本團隊到鄉上進行實地考察,對全鄉油棗產業開發提出了科學建議,旨在推動紅棗產業做大做精,充分與市場接軌,使馮家川鄉鄉的棗樹變成搖錢樹。

時至今日,作為有着300多年油棗歷史文化與種植養護技藝傳承的康熙棗園——馮家川古園貢棗,仍將不斷發揚「千年油棗樹,百里棗花香」的悠久種植傳統,持續產出貢棗品質的養生油棗,用以回饋喜愛它的人們,也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