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年俗(朱法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修水年俗》是中國當代作家朱法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修水年俗
人這一輩子,有好多的變數,最大的一點是思想。童年時期總是在模仿中消磨時光;少年時期呢?則是充滿了幻想;及至進入青年時期,腦子裡便是躊躇滿志,一心要實現理想抱負;中年時期是最實際的時期,思想從空中落到了地上,想的是腳踏實地,干好自己的每件事;到了老年時期,卻又恍惚人生轉了個圈,明知快要封口了,於是萬念俱灰,滿腦子裡裝滿了回憶。你看這變化有多大?
但人生也有不變的,比如一些興趣愛好,一些腦子中的情結。有的是小變大不變,有的是看似變了實際沒有變,有的甚或從小到老都一成不變。
比如過年的情結,一般來說就不會改變。雖然小時候盼過年的主要意願是吃好東西,穿新衣服,得到壓歲錢;長大離家以後過年盼的是回家看望家中老人,圖個全家團聚;現在生活富裕了,吃、穿都不成問題了,過不過年都一樣,過年的期盼便又轉到可以放鬆一下休息幾天之上了。然而,過年的氣氛,過年的感覺,總還是一直存在於心頭。我於是總會想起修水老家的過年,想起修水的年俗。
過年和其他方面一樣,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修水的過年風俗,就有着鮮明的特色。細細想來,我發現有一點特別突出,那就是注重親情。
修水的年俗,一般是從臘月初殺年豬開始的。修水人傳承下來一句話,叫「有錢沒錢,殺豬過年」。正常請況下,每家每年都要養上一頭大肥豬,留待過年時宰殺。有人曾因此批評修水人好吃,後來我想,這很不公平。真正的原因,是在深山溝里,沒有多少商品經濟,一年到頭很難買到豬肉,用來支撐一家人的葷腥營養的,就只能是一頭年豬了。殺年豬積存下來的臘肉,要留到春插、雙搶的農忙季節。那時農家人端着一碗薯絲飯,如果沒有那塊肥得流油的臘肉,腿肚子是沒有足夠的力氣來應付肩膀上的重壓的。儘管到那時的臘肉,吃起來已經很不新鮮,都帶點澀味了。
於是到了臘月初,村莊裡便會天天傳出殺年豬的種種聲音,有豬叫聲,有鞭炮聲,有小孩子們的嘻鬧聲,有大人們的歡快笑聲。這時就已經把個鄉村的年味兒給烘托起來了。
殺年豬是有講究的。殺豬時要用火紙濺上豬血,燒於祖宗牌位前面,先孝敬祖上的在天之靈。豬殺好後,要先煮上一大鍋,以豬血為主,還要有豬肉、豬內臟等,叫「槽頭湯」,又叫「旺子湯」,一碗碗裝好,分送給本村的各家各戶,好讓一村人都分享到美味。那時村里人會自動排好隊,大體每天宰殺一二頭年豬,這樣一直排到臘月中旬,幾乎天天都有槽頭湯吃,叫孩子們怎不高興呢?這是對同村人的親情,對於自己家的親戚,殺了年豬後是要送禮的。一般二三斤送一家,一家一家的送。這個事兒有些麻煩,親戚不遠的還好,若是很分散的,就要翻山越嶺跑上幾天了。大人們沒得空,就要小孩子幫忙。記得我早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起,就承擔起了送年禮的差事,這其實是個美差,送到哪一家親戚,都會受到熱情的招待,或是煮上一碗好吃的,或是裝上一盤「果子」,也就是花生豆子薯片幹什麼的,外加一個芝麻燒餅,或一個煮熟的鹹鴨蛋,這收穫足以令孩兒們美滋滋的了。
做完這些後,剩下的豬肉就要一塊塊剁好,用鹽在鍋里捂熱,然後放入一個大缸裡面,待醃到七八天之後,再用繩子穿起來,掛到火爐上面的牆上,用做飯燒水時的柴煙去熏。直熏得又黃又亮,香噴噴的十分誘人,這時離過年也就差不多了。
修水的年飯是在中餐。大年那一天,孩子們是歡快的,身上穿着裁縫做的新衣,腳上穿着媽媽做的新鞋,口袋裡有好吃的果子,男孩子還有一把拆散了的炮仗,拿了根點起的香火,東一個西一個的放得到處噼啪作響。大人們卻是繁忙的,一大早就得起來,匆匆吃過早飯,便要淘上一大鍋米,準備做中午飯。中午飯要用甑蒸,不論人多人少,都要蒸上好多,留給年後吃,一般要吃上三四天。這也有個說法,叫做「吃陳飯」,講究個年年有餘。同時要從地窖里取出芋頭,用竹籃掛在屋檐下撞皮,以便及時煮熟做大芍子。還要從爐火牆上取下臘肉,從房樑上拿下油炸豆腐,從雞籠里抓出獻雞(一種閹了的公雞,長得油光肥亮,其肉鮮美無比,好吃極了),到神台下宰了,等等。總之要準備好多吃的東西,還要一樣樣搞熟。煮熟後還不到吃的時候,而是要出去敬神,先敬祖堂上的列祖列宗牌位,再敬埋葬在屋後山窩裡的祖宗墳墓。敬神一般由男人負責,不論敬到哪裡,都要擺上幾樣酒菜,燒上一堆火紙,再放上一掛鞭炮,後輩們便恭恭敬敬地向先人作揖請安,祈求保佑。往往這樣跑一圈,就要幾個小時,累的氣喘吁吁。做完這些,才開始吃年飯。一家人歡歡樂樂的聚在一起,放下了一年的辛苦一年的憂煩,品嘗一下自己掙來的收穫和喜悅。假如家裡有外出工作的人,在盼望回來而不果的情況下,一家人就會在慶年的同時,摻進了些許的遺憾。我當兵在外的那些年裡,母親就總要在年飯的桌上多擺一副碗筷、一個酒杯,象徵着我在家團聚。每到這時,母親總會抬起胳膊,擦一把怎麼也淌不完的思兒之淚。父親便只好安慰她說,你就不要歉着他吧,他在外面吃的比你好呢。母親便嘆口氣,說過年啦,孩子遠在千里之外,吃不到我做的東西,叫人怎不難過啊!想來真是心酸。
吃過中飯,下午就是準備樹蔸的時候,因為晚上是要燒年夜火的。俗話有云:「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一定要把火燒得通紅明亮,為來年的豐收興旺點個好兆頭。火堆上面,還要掛上鐵爐罐,裡面是最好吃的,有雞或鴨、臘豬肚、臘豬腳、目魚乾等等,以備到深夜裡做夜宵。此時只有孩子們最快樂,他們一會兒聚到一起放炮仗,一會兒跑到哪家的爐火邊玩耍,烤着熊熊的大火,聽大人們講古說今。這天晚上孩子們不論走到哪家,都會接到好吃的果子,無論怎麼調皮,都不會受到責罵。這是祖上留下的習慣,平時對小孩再蠻,這時也要忍住,這叫「載相」,也就是積點口德,會蔭及子孫。
修水人對新年是很敬畏的。一到正月初一,就要一切都講吉利,尤其不能討債,因此大年三十晚上就是追討欠債的最後一個時間。那些藝匠、郎中,還有一年中有經濟往來的,都會抓住這最後的時間去討要。而三十晚上是個吉利的日子,一般只要拿得出,欠債的就會把欠賬還清,或是付給一部分。也有賴賬不還的,或實在是拿不出而討債的又咬住不放的,就會炒得不可開交。總之一晚上,鄉下的路上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說來也怪,僅隔一個晚上,到了初一,不論誰欠了你的債,你都不能討了。此時要是有不知趣的人,那就會招致眾人的唾罵。所以才有一些老欠債鬼,撰出了一句順口溜:「三十夜裡不進屋,討債鬼子捉不住。新年初一滿街跑,老子欠債誰敢討!」
除夕夜守完歲,就到了新年初一。新年初的幾天,是最熱鬧的幾天。白天是走親戚。大人帶着孩子,先是去外婆家拜年,再走其他的親戚。那幾天,路上的行人一群群一夥伙,也是扯鋸似的不斷線。大家喜氣洋洋,見面都打躬作揖,說上一大套吉祥話。接客的,拜祖宗的,村寨里鞭炮聲此起彼伏;一座座青瓦屋頂上,飄散出油鹽菜果的香煙。真的是太平世界,朗朗乾坤,一幅祥和的景象。晚上是看花燈。每年總會有幾伙燈,在新年初的夜裡出來,走村串寨,給人們送去喜氣送去祝福。村里人也會熱情接待,尤其是一些大孩子們,正在戲燈的舞得來勁的時候,他們會把爆竹裹成一團,點燃後丟到戲燈人的身上背上,這時鑼鼓也打得歡騰,鬧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會炸壞衣服甚至炸傷人呢!這種鬧新年的氣氛,要看年成的好差而定,一般的年頭是鬧個三五天,遇上好年頭,就一直要鬧到元宵夜了。
修水的年俗,真是饒有氣味,那種無處不在的親情氛圍,真是令人想念不已……[1]
作者簡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專業編審,現任上市公司中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