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蛋龍亞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偷蛋龍亞科(Oviraptorinae)是偷蛋龍科的一個亞科,體型較大、前肢較長、具有頭冠。
分類與種
偷蛋龍科的內部分類仍有爭議。大部分研究將偷蛋龍科分成:雌駝龍亞科、偷蛋龍亞科。雌駝龍亞科的體型較小、前肢較短、缺乏頭冠;偷蛋龍亞科的體型較大、前肢較長、具有頭冠。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不同結果,許多近頜龍科的物種,其實親緣關係較接近於有頭冠的偷蛋龍科。近頜龍本身被改歸類於偷蛋龍科的單足龍亞科,而近頜龍科不被認為是有效分類單元。根據這個分類版本,雌駝龍亞科被併入偷蛋龍亞科。
以下分類是根據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在2010年的研究[1]:
- 龍斑嵴龍(Banji long):化石是一個下頜、骨盆、後肢,是個原始物種。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省的南雄組。
- 葬火龍(Citipati osmolskae):化石為數個保存良好的標本,包含位在蛋巢中的成年個體、蛋、以及一個胚胎。牠們擁有位在前部的冠飾,並與偷蛋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蒙古國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
- 葬火龍(Citipati sp.):化石在1980年代被發現,該標本原先被認為是偷蛋龍,但最近被標名為葬火龍的分類未定標本。牠們擁有往前傾斜冠飾,冠飾外形類似食火雞,也是生存在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組。
- 纖弱竊螺龍(Conchoraptor gracilis):是種小型、缺乏冠飾的物種,擁有修長的第二腳趾。許多標本被歸類於這個種,但沒有詳細研究顯示哪些標本真的屬於竊螺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南部的西戈約特組(Barun Goyot Formation)。
- 黃氏河源龍(Heyuannia huangi):是中國第一個被命名的偷蛋龍科恐龍。牠們的外表類似雌駝龍,但有更多的臀部脊椎骨,而且第一指與腕骨癒合者。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北省。
- 楊氏雌駝龍(Ingenia yanshini):同樣有許多化石被分類於這個種,但實際上並不屬於雌駝龍。牠們與竊螺龍生存於同一時期,而且需要時間才能將這兩個種的化石分辨開來。雌駝龍的手部有非常大的第一指,以及縮短的第二與第三指。雌駝龍的屬名已經被其他動物使用過,所以未來會有新的名稱。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巴魯恩戈約特組。
- 麥克氏可汗龍(Khaan mckennai):類似竊螺龍,但有縮短的第三手指。牠們與葬火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德加多克塔組。
- 曲劍龍(Machairasaurus leptonychus):過去被歸類於雌駝龍亞科,目前僅發現手掌、部分前肢化石,牠們的手指關節虛弱,顯示牠們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化石發現於巴魯恩戈約特組[2]。
- 巴氏耐梅蓋特母龍(Nemegtomaia barsboldi):起初被命名為Nemegtia,一度被歸類於雌駝龍。牠們可能是葬火龍的近親,化石包含保存狀態極好的頭顱骨。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耐梅蓋特組(Nemegt Formation)。
- 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s):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蒙古,化石在1924年被發現,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牠們擁有較長的口鼻部,頭部上有外部冠飾。大部分的偷蛋龍重建圖其實都是根據葬火龍的外型繪製。
- 蒙古瑞欽龍(Rinchenia mongoliensis):起初被命名為蒙古偷蛋龍。頭部中央有非常高的冠飾。同樣也是來自於晚白堊紀的蒙古耐梅蓋特組。
參考文獻
- ↑ Holtz, Thomas R. Jr. (2010)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Template:Wayback
- ↑ Nicholas R. Longrich, Philip J. Currie, Dong Zhi-Ming. 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alaeontology. 2010, 53 (5): 945–960. doi:10.1111/j.1475-4983.2010.0096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