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傅燮 (東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傅燮(?年-187年),字南容北地靈州人,[1]東漢壯節侯。

生平

改字南容

傅燮本字幼起,因羨慕南宮适讀《詩經》:「白王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三次反覆,謹慎慎行,於是改字為南容。傅燮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年少時師從太尉劉寬,再舉孝廉。傅燮聽聞舉他為孝廉的郡將去世,於是棄官服喪。後來為護軍司馬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傅燮與左中郎將皇甫嵩一起討伐張角[2]

傅燮上疏

朱儁進攻黃巾軍時,護軍司馬的傅燮上書說:「臣聽說,天下之禍並非源於外,原因皆來自內部。所以,虞舜繼任後先除去四凶,才任用十六相輔佐。惡人不除,正直的人就無以發揮所長。如今張角在趙、魏之地起兵,黃巾軍在六州作亂,大亂的根源是在宮廷之內,蔓延到四海。臣受陛下的委任,率軍平叛。從潁川開始,一直是戰無不勝。黃巾軍勢力雖大,但不足以讓陛下擔憂。臣所擔心的,治水若不從源頭根治,下游將氾濫更加嚴重。陛下仁愛寬容,對許多事不忍處理,宦官們因此控制朝政大權,忠臣不能得到重用。即使張角被處死,平息了黃巾,我的憂慮會更深。為什麽呢?因為小人與正直的人,不能共同在一起,這如同冰塊與木炭不可同放在同一容器一樣。他們知道正直的人功勞顯着,他們就將面臨危亡。所以必定花言巧語,共同弄虛作假。製造假消息的人多了,即便是曾參那樣的孝子也難免遭受懷疑,市集裡明明沒有老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說有,人們就會相信。如果陛下無法辨察真偽,那麽忠臣就會像秦國名將白起那樣含冤而死了!陛下要深思虞舜對四凶的處理,儘速剷除那些佞臣,這麽一來,正直的人就會願意為朝廷效力,叛亂自然會平息。」趙忠看到這份奏章,十分厭惡。傅燮征討黃巾軍立下很多戰功,傅燮軍斬殺賊三帥卜巳張伯梁仲寧等,位居首功。[3]應得到封爵的賞賜,趙忠誣陷他,但由於漢靈帝記得傅燮之言,所以沒有對傅燮加罪,但也沒有封他,[4]任命他為安定都尉。後因病免官。[5]

涼州之議

傅燮後來任命為議郎。當時西羌反叛,邊章韓遂作亂隴右,不斷要錢要人。司徒崔烈認為應該要放棄涼州。詔會公卿百官討論,崔烈堅持己見。傅燮厲聲說:「斬殺司徒,天下才能安定。」尚書郎楊贊上奏說傅燮侮辱大臣。漢靈帝詢問傅燮理由。傅燮回答說:「從前冒頓是逆賊,樊噲為上將,要求帶十萬之眾,橫行匈奴中。激憤至極,並沒有失去人臣禮節,只是計策成與不成而已,季布還說:「樊噲應該處死。」如今涼州是天下的要衝,國家的屏障。漢高祖剛平定天下時,讓酈商隴西都尉,別定北地。漢武帝開闢疆土,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斷匈奴右臂。現在官吏不和,使一州反亂,海內因此騷動,陛下臥不安寢。崔烈身為宰相,不為國家考慮如何平亂,反而想割讓一方萬里的土地,我感到不解!如果他們居住此地,兵強馬壯,鎧甲堅實,據以作亂,這將是天下的大患,國家的深憂啊!如果說崔烈不懂這道理,那是多麽的愚蠢;如過了解還故意這麽說,那就是不忠。」 漢靈帝採納了傅燮的意見。於是朝廷推重傅燮的方正不阿,每有公卿出缺,都推舉傅燮擔任。[6]

直道守節

趙忠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後,詔令趙忠論討伐黃巾的功勞,執金吾甄舉等人向趙忠建言:「傅燮前在東軍,有功勞卻沒有封侯,天下人大失所望。現在將軍親當重任,應推賢人,申理冤屈,符合眾心。」趙忠採納其言。於是派他的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向他致意。趙延對傅燮說:「傅燮您以後少管中常侍之事,那麽萬戶侯就不在話下呀!」傅燮正色拒絕說:「一個人得志與不得志,這是命運;有功不賞,這是時代造成的。我傅燮難道需要私人的賞賜?」趙忠聽聞後更加懷恨,但顧忌傅燮的名聲,不敢迫害。也有不少權貴之人,多嫉妒他,所以不得留在朝廷,後被任命為漢陽太守。[7]

傅燮到任後,由於傅燮善體恤人,反叛的羌人感懷他的恩情教化,都前來投降歸附。於是傅燮墾土屯田,設四十多營安置他們。這時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程球為他謀取私利與奸人來往,軍士都討厭他。[8]

為國捐軀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韓遂發動兵變,殺死邊章北宮伯玉及其親信隨從數百人,自掌兵權。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涼州刺史耿鄙討伐韓遂、王國金城亂軍,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必定失敗,於是反對。耿鄙執意出兵,行至狄道時發生叛亂被殺,於是韓遂、王國圍攻漢陽。漢陽少兵缺糧,傅燮依然堅守,隨同韓遂等攻打漢陽的數千北地羌人,感念傅燮恩德,集體在城外叩頭,請求傅燮放棄死守漢陽,讓他們護送他回故里。時年十三的傅干見此於是進言,勸其父接受棄漢陽歸北地,傅燮以「殷紂之暴,都尚有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孔子稱其賢。如今朝廷沒如此殘暴,我品德能超過伯夷?」來曉諭其子,傅干哽咽不能復言,後王國派前酒泉太守黃衍勸降,傅燮按劍叱責黃衍:「你身為國家任命的太守、剖符之臣,反倒為叛軍做說客?」於是,傅燮率領左右沖向亂軍,臨陣戰死。壯節侯。[9]

家庭

  • 傅干,字彥材曹魏將領。

評價

  • 甄舉:傅南容有古人之節,前在軍有功不封,天下失望。
  • 范曄:先零擾疆,鄧、崔棄涼。詡、燮令圖,再全金方。
  • 庾信: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哀江南賦
  • 杜牧:網今開傅燮。書舊識黃香。《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 王夫之:若燮者,托以六尺之孤,正色從容而鎮危亂,也、也、也,智勇形而中藏淺,固不足以測燮之涯量矣。故知燮非徒節義之士也,允矣其可為社稷之臣矣。[11]
  • 楊芳燦周苛惟誓死,傅燮敢求生。《伏羌紀事詩一百韻》

參考資料

  1. 後漢書·傅燮傳》:傅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也。
  2. 後漢書·傅燮傳》:本字幼起,慕南容三復白珪,乃易字焉。身長八尺,有威容。少師事太尉劉寬。再舉孝廉。聞所舉郡將喪,乃棄官行服。後為護軍司馬,與左中郎皇甫嵩俱討賊張角。
  3. 續後漢書》:燮軍斬賊三帥卜巳、張伯、梁仲寧等,功高為封首。
  4. 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朱儁之擊黃巾也,其護軍司馬北地傅燮上疏曰:「臣聞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是故虞舜先除四凶,然後用十六相,明惡人不去,則善人無由進也。今張角起於趙、魏,黃巾亂於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臣受戎任,奉辭伐罪,始到潁川,戰無不克。黃巾雖盛,不足為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陛下仁德寬容,多所不忍,故閹豎弄權,忠臣不進。誠使張角梟夷,黃巾變服,臣之所憂,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彼知正人之功顯而危亡之兆見,皆將巧辭飾說,共長虛偽。夫孝子疑於屢至,市虎成於三夫,若不詳察真偽,忠臣將復有杜郵之戮矣!陛下宜思虞舜四罪之舉,速行讒佞之誅,則善人思進,奸凶自息。」趙忠見其疏而惡之。燮擊黃巾,功多當封,忠譖訴之。帝識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5. 後漢書·傅燮傳》:書奏,宦者趙忠見而忿惡。及破張角,燮功多當封,忠訴譖之,靈帝猶識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以為安定都尉。以疾免。
  6. 後漢書·傅燮傳》:後拜議郎。會西羌反,邊章、韓遂作亂隴右,徵發天下,役賦無已。司徒崔烈以為宜棄涼州。詔會公卿百官,烈堅執先議。燮厲言曰:「斬司徒,天下乃安。」尚書郎楊贊奏燮廷辱大臣。帝以問燮。燮對曰:「昔冒頓至逆也,樊噲為上將,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憤激思奮,未失人臣之節,顧計當從與不耳,季布猶曰『噲可斬也』。今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高祖初興,使酈商別定隴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議者以為斷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內為之騷動,陛下臥不安寢。烈為宰相,不念為國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里之土,臣竊惑之。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若烈不知之,是極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帝從燮議。由是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為眾議所歸。
  7. 後漢書·傅燮傳》:頃之,趙忠為車騎將軍,詔忠論討黃巾之功,執金吾甄舉等謂忠曰:「傅南容前在東軍,有功不侯,故天下失望。今將軍親當重任,宜進賢理屈,以副眾心。」忠納其言,遣弟城門校尉延致殷勤。延謂燮曰:「南容少荅我常侍,萬戶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遇與不遇,命也;有功不論,時也。傅燮豈求私賞哉!」忠愈懷恨,然憚其名,不敢害。權貴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為漢陽太守。
  8. 後漢書·傅燮傳》:燮善恤人,叛羌懷其恩化,並來降附,乃廣開屯田,列置四十餘營。時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球為通姦利,士人怨之。
  9. 後漢書·傅燮傳》:時北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子干年十三,從在官舍。知燮性剛,有高義,恐不能屈志以免,進諫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於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鄉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棄郡而歸,願必許之。徐至鄉里,率厲義徒,見有道而輔之,以濟天下。」言未終,燮慨然而歎,呼干小字曰:「別成,汝知吾必死邪?蓋『聖達節,次守節』。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稱其賢。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亦豈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也。」干哽咽不能復言,左右皆泣下。王國使故酒泉太守黃衍說燮曰:「成敗之事,已可知矣。先起,上有霸王之業,下成伊呂之勳。天下非復漢有,府君寧有意為吾屬師乎?」燮桉劍叱衍曰:「若剖符之臣,反為賊說邪!」遂麾左右進兵,臨陣戰歿。諡曰壯節侯。
  10. 九州春秋》:有子曰玄。
  11. 讀通鑑論·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