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儋州市那大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儋州市那大基督教堂被稱作海南甚至是全國少有的建築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基督教堂,也是現存少有的存在牧師樓的基督教堂。它位於那大鎮東風路156號,是海南現存較少的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築,也是儋州那大城區(市區)少有的文物遺蹟,作為基督教傳入海南傳入儋州的歷史物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冶基善、林保羅兩位牧師到儋州傳教時所建。1995年公布為儋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評為海南省第四批省級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歷史建築。

歷史沿革

1885年:儋州、臨高一帶的黎、漢民眾揭竿而起,萬州、樂會、陵水、崖州今三亞等地民眾紛紛響應。馮子材將軍奉命率兵前往鎮壓。馮子材將軍的軍隊不幸感染了流行性熱病,許多士兵不治身亡。無奈之下,患病的士兵跑到冶基善的診所求藥。士兵們喝了冶基善開的藥之後,奇蹟般的全好了。馮子材將軍為了感謝杰爾彌森,答應贈給他一塊地建一所醫院,還提供了600元的捐助。馮子材的贊助行為表明了中國官方對傳教士活動的認同。

1901年到1911年:那大熱心教友鄧維慶、葉妚英將自家園地奉獻給教會建大禮拜堂,由林保羅設計的那大基督主教堂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歷經兩年,1911年完工。鐘樓與其同時建同成。其它附屬建築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六幢也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起陸續興建,歷經五年全部建成。

1957年起那大基督教堂及其附屬建築鐘樓、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均被縣機關單位占用。1987年,根據政策落實那大基督教堂及其附屬建築鐘樓、王道瓊牧師樓、李惠霖牧師樓、林保羅牧師樓、王約翰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返還儋州市基督教三自會管理使用。

1987年和2005年儋州市基督教三自會籌資,對那大基督教堂及其附屬建築進行8次維修。1995年被儋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儋州市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那大基督教堂主教堂進行了複查,並做了測量、照相及文字記錄等工作。2010年由儋州市文體局和民宗局共同出資維修主教堂和鐘樓。

2016年,結合棚戶區改造工作,拆除牧師樓周圍的其他建築。2020年,那大基督教堂被評為海南省第四批省級保護單位。

建築整體

那大基督教堂有主教堂1幢,牧師樓5幢(王道瓊牧師樓、林保羅牧師樓、李惠霖牧師樓、王約翰牧師樓、格柏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1,主教堂為歐式建築,坐北向南,由傳教廳和鐘樓組成,建築面積487平方米。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分布於主教堂北面,均為南北向,其中李惠霖牧師樓為一層建築,其他牧師樓和神學靈修樓均為砼結構歐式兩層建築,建築面積492-632平方米不等。

主教堂採用木屋架,結構簡單,其剖面形式接近早期基督教時期巴西利卡式,中廳高、側廊略低的特點,雖然不是典型的橫三段、豎三段的構圖形式,但是立面窗戶的尖劵造型以及隱藏在側廊屋頂下飛扶壁的應用,鐘樓強調的垂直性,都呈現出哥特風格。

美國林保羅牧師來設計圖紙和施工指導。建築材料如鋼鐵梁架、水泥和地板磚等均由國外運來,而磚瓦、木材取自當地,工人都是儋州人,因此建築風格因地制宜,哥特建築風格,傳入儋州與本土文化和技術的融合。兩者彼此滲透,相互作用。如立面的尖券門、窗採取哥特式風格,但是上部磚的疊澀做法是中國傳統形式,屋頂採用本土的轆筒瓦材料。可謂中西合璧是也!

建築風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堂建築[1],在人類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種教堂建築隨着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改變、更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大體而言,教堂建築經歷了從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藝復興式」、「宗教改革式」、「巴羅克式」、「羅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現代風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