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中都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中都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村(旺兀察都)。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建。元中都是繼和林、上都、大都元朝興建的第四個都城。遺址原稱「白城子」,通過1998年開始的考古挖掘,確定其為元中都遺址。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歷史

元武宗即位後,元朝政局不穩,為鞏固統治,樹立權威,控制內外。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元武宗命察乃、塔利赤、蕭珍、塔失蠻、黑馬、塔剌兒等在興和路建新都城。一年後完工,定名中都。元武宗以後中都逐漸荒蕪。1329年發生天曆之變,元明宗在此被燕帖木兒下毒後暴卒。至正十八年(1358年)為紅巾軍所毀。

布局

元中都主軸北偏東4°,有3重城垣,分外、皇及宮城。宮城在皇城中部偏北,皇城在外城中部偏北。外城為南北向長方形,周長11800米,用夯土製成。皇城為南北向長方形,周長3400餘米,用黃土夯築。宮城為南北向長方形,磚石砌築。東西寬607米,南北長548米,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南門為兩闕三觀三門道式建築,宮城四周建三出闕角樓,無瓮城。宮城附近建有排水涵洞。中都城西北山上築烽火台。

遺址特點

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裡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1]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宮城建築也有放置氈帳的空地,這顯示出這個介於元大都(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傳統雙重特色。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介紹,這個所日前在元中都遺址考古中,城牆與建設基址的勘測有實質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總體布局的基礎框架。對1號殿址、宮城南門等進行了繼續發掘,新發現了皇城南門和西牆,特別是西牆的發現,確證了元中都三套城牆的說法,使城市整體布局趨於明晰。

文物部門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築遺蹟現狀測繪,使其布局特點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內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宮城建設以通過南、北門的軸線對稱分布,同時還保留着可放置具有蒙古族傳統氈帳的空地,這對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2]

視頻

元中都遺址 相關視頻

<元中都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