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惠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惠星
國籍 韓國
教育程度 博士
職業 耶魯大學教授、東岩文化研究所理長
兒女 大女兒慶信、大兒子京柱、二兒子東柱、三兒子洪柱、二女兒慶恩
獎項 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
KBS海外同胞獎
美國康涅狄格州總督獎等榮譽

全惠星,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出生於1929年的首爾。她本科就讀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大二的時候以全額獎學金作為交換生去美國迪克遜大學學習社會學,後進入波士頓大學攻讀社會學和人類學雙料博士學位。[1]

韓國首席媽媽

首先,先來看看她6個子女的情況: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獎;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事務。
*四兒子正柱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插圖畫家[2]

媲美肯尼迪家族

全惠星的家庭被紐約時報評為「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3]

育兒秘籍

全惠星,是韓國的全惠星博士,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岩文化研究所理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涅狄格州總督獎等榮譽。

1960年韓國發生四一九軍事政變,進入了長達27年的軍事統治(題外話,那一次軍事政變的領導者朴正熙就是韓國前任總統朴槿惠的父親)。在這次政變中,全惠星身為外交官的丈夫被軍政府通緝,後申請政治避難帶着全家輾轉來到了美國。

來到美國後,夫妻兩一起在耶魯大學教書,他們是耶魯大學首次聘請的亞裔教授。後來全惠星在美國成立了東岩文化研究所,該研究所致力於研究韓美文化差異和加強韓美之間的文化交流。

無論是作為學者還是母親,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全惠星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麼她的秘訣是什麼呢?

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全惠星說:「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我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麼才算好父母,加上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後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前面的文章中我也提到過,作為父母,關鍵在於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媽媽要懂得發展自我

全惠星說:「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自我。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一個家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記得在我的孩子即將進入高中的時候,我也面臨過繼續工作還是照顧家庭的選擇。當時為了從財團那裡爭取到更多的研究經費,我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工作,並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在孩子面臨升學問題,需要對話和勉勵時,我仍然選擇了孩子們。社會學學會的活動剛好訂在孩子正式開學的前夕,在我的專業領域裡,這是非常重要的聚會,但是我幾乎沒有去參加過。」 所以要想成為好的引導者,父母就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並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恩愛的夫妻 孩子的榜樣

父母互相尊重,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當着孩子面吵架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長肯定會出現問題。互相尊重中會產生忍耐力,這是夫妻相處時很重要的一點。遇到分歧,要懂得尊重和認可,嘗試用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粗暴的大吵大鬧。

全惠星的母親曾告訴她一句話:「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才會彼此珍惜。」所以全惠星在和丈夫有爭執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們這是父母之間差異造成的,要允許差異的存在,這樣對家庭有好處。 此外,妻子也要維護和樹立丈夫在家庭中的權威。如果妻子不尊重作為父親的丈夫,孩子也就不會認可父親的權威。反之亦然,丈夫也要尊重和樹立妻子作為母親的威信,這樣孩子才會尊重媽媽。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感情好的夫妻,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聆聽孩子心聲 適當給予建議

全惠星的二兒子在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他馬上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計劃方案。但最後,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得到了。兒子覺得心裡很不平衡,就給全惠星打電話。

「那人的水準比我差遠了,結果我的申請被拒絕,他卻拿到了項目。怎麼能有這麼不公平的事。」兒子一開口就抱怨上了。

全惠星跟他說:「孩子,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後一件事,要把它當做你們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結果還沒有確定,你還有努力的機會。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研究項目有信心,那就接受結果吧。

不要在背後抱怨,那無濟於事。去聯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被拒絕的理由是什麼,再找機會說明你方案的優勢吧。」聽了母親的話,兒子特地去找了項目負責人,將自己的方案再次闡述。最終兒子拿到了更大的資助。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了隔閡,什麼事情都不願因跟父母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應該反省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全惠星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性的建議。

在家裡營造讀書氛圍

全惠星說:「無論在家裡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們家,書桌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家具,而是用於學習的特別家具。先生費心為我準備書桌,是因為他不但將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將我視為一名學者,所以這張書桌才顯得更加珍貴。 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於是為孩子做了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 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我並不是說讓所有的父母都將書桌搬進房間。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怎樣的實踐,以及這樣的實踐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

有人曾經問全惠星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時,她說:「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

有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她說:「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 孫女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愛心,全惠星非常高興,於是她雖然特別忙,但還是抽出時間去銀行給孩子匯了一筆錢。過了不久,孫女興奮地告訴她:「奶奶,我已經籌集到四萬美元了!」作為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麼多錢,非常不容易。而且她還是這次募捐活動的發起人,這讓全惠星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孩子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沒想到她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還發掘了自己的領導能力。

後來,他們果真都陸續做了很多事情,有的為海嘯遇難者家屬募集資金;有的在法律事務所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寫遺囑;有的穿越大半個美國,給窮人建房籌集環境基金;還有的幫助那些不能公開遺囑的人們代書亡後法律事務文書……

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心紮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這也是全惠星所提倡的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讓孩子有個強健的身體

全惠星對孩子的系統教育都從3歲開始。與眾不同的是,全惠星是從鍛煉孩子的身體開始的。大兒子京柱出生後身體較弱,有時一個月去看大夫十多趟。抱着生病的小寶寶,精疲力竭的全惠星下決心使孩子強壯起來。從秋季開始,全惠星每天讓孩子接觸一次涼水,先是用涼水洗手,再洗胳膊。堅持一個月後,孩子漸漸適應了,就開始用冷水洗雙腳雙腿。

孩子的四肢適應了冷水,下一步就準備洗冷水澡了。第一次,全惠星把水溫調在25℃,孩子並沒有感到多麼不適。第二天,她把水溫調低了1℃,第三天,再調低1℃。一個月後,孩子已經可以承受0℃的冷水浴了。從那以後,小京柱再也沒有發過燒。就這樣,全惠星如法炮製,結果,6個孩子幾乎從未得過病。

全惠星查閱歷史上的名人偉人,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這些非同尋常的大人物,都是身體非常強壯的人。沒有強壯的身體,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成為大人物。 為此,全惠星制訂了一系列「魔鬼訓練」計劃,讓孩子們每天堅持。當時,家對面是著名的尼爾斯湖。每天早晨天剛亮,全惠星就把孩子們從睡夢中叫醒。頂着寒風,孩子們開始了每天一次的3000米長跑。 此外,全惠星還要孩子們從事各項運動:攀岩、壁球、跆拳道,甚至舉重。

全惠星的大女兒、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的慶信深有感觸地說:在大學裡,與同學們相比,我並不聰明,但我強壯的身體,使我能夠在實驗室里連續待上兩天兩夜而不休息,這是我成績名列前茅的原因。 母親對我們進行的強化身體訓練,就像給我們身體裡安裝了一台超強馬力的發動機,使我們能夠長期工作而不疲倦。

鍛煉孩子精神集中的能力

由於對孩子培養方法的熱愛,1972年,全惠星在美國成立了東岩文化研究所,從事文化和人類發展的研究,自任理事長。作為研究所一個課題成果,全惠星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智商超群的人往往並不成功,而那些著名人物,其智商並不一定比常人高,他們經過努力,反而取得了偉大的成功。

全惠星認為,其中的原因是,成功者往往能夠長時間精神集中,從而把自己的智能發揮到極點。 為了鍛煉孩子們精神集中的能力,全惠星想了不少辦法,但效果都不好。

有一天,她去巴厘島度假,在海岸邊的礁石上,發現兩位正在練印度瑜伽的姑娘。她們盤膝而坐,面朝大海,在她們面前放着一塊黑色的板子。全惠星納悶地問:「這塊黑板是做什麼的呢?」

兩位姑娘告訴她,這塊黑板是為了把目光緊緊地盯在上面從而入靜。全惠星問:「為什麼是黑色的呢?」姑娘的回答很有哲理:「黑色是一種虛無,瞅在黑色上,能達到虛無的更深處。」

全惠星恍然大悟。回到家裡,她就和丈夫高光林一起做了塊「黑板」。「黑板」面積約6平方米,上面貼着一層純黑色塑料膜,像一塊黑色的幕布。中央有一隻小小的藍色閃光燈,每隔一定時間,閃光燈就會閃動一下。

每天晚上臨睡覺前半個小時,訓練課開始進行。全惠星要求孩子們在盯着「黑板」的同時,大腦要停止一切思維。有時孩子們不知不覺中,精神就「溜號兒」了。這時,「黑板」正中的燈閃動起來,一個聲音提醒道:「請不要想任何事情,請不要想任何事情……」

經過半年的訓練,孩子們大多能保持十多分鐘「零思維」狀態。這種強大的入靜能力,提高了對大腦思維活動的控制能力。

這種能力,使得全惠星的孩子們能夠在學習時極高度地集中精神,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也極大地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他們以後的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尊重小人物 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會用一些例子來告訴孩子們做個小人物生活會如何如何不容易,人生會如何如何痛苦,以此來激勵孩子們上進。全惠星非常反對這種做法。 她的做法是: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買來一本《林肯傳》讓孩子們閱讀。然後,全家開會討論讀書心得。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願望,決定了這對父子人生的差距。

她問道:「你們希望做林肯呢?還是做林肯的父親?」孩子們當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感覺辦不到。 全惠星說:「美國沒有更多的總統位置來讓所有人去做總統,但是,美國有眾多的議員職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輕人美夢成真。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都有足夠的位置在等待着成功者的到來。」 全惠星要求孩子們了解大人物,爭做大人物,但她並不要求孩子們非得做哪一種類型的大人物。

回憶培養6個孩子的歷程,全惠星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要素。 來自家長和社會的硬性要求,只能使他們感到不適,或者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展,或者誤判了他們的潛能所在,結果事與願違。

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有一種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為大人物的強烈願望。做到這樣,天賦普通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成功者。全惠星就是韓國的全惠星博士,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岩文化研究所理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涅狄格州總督獎等榮譽。[4]

視頻

韓國首席媽媽的育兒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