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球經濟一體化 |
中文名稱: 全球經濟一體化 基本形式: 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等 代表: EU,WTO,GATT |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形成世界範圍內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其中任何一國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的變動。在國際經濟活動不斷深入,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跨國公司的影響非常大。現在世界500強大公司內幾乎找不出一家企業是完全在國內生產、在國內銷售的,幾乎都是擁有遍及全球網點的超級企業。這些大公司的年銷售額和年產值又都幾乎可以和一個小國家,甚至一個中等國家的年國民生產總值相提並論。而這些大公司為謀求自身的發展正在進一步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組織結構,希望把自己建設成為一個在組織內部進行國際化分工的公司。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其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各國企業進行全球信息溝通和操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1]
定義介紹
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廣義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的有機體。狹義全球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再捉承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求奔講料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在世界範圍內,全球經濟一體化指的是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越過邊界的流量越來越大。下面的趨勢提供了這方面的明顯跡象。 --從1989年到1996年,商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額是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長的,幾乎為同期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速度3.2%的2倍。 --從1980年到1994年,外國的直接投資從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8%增長到9.6%。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必需的全部資源、資金和技術,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因此必須進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來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又把世界各國的交往推到了一個新階段。地球上的空間距離"縮短.了",信息的"時間差"也趨於消失。這種局面不僅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條件,而且加快了經濟生活的國際化,使世界變得空前開放了。開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國原有的"一國經濟"正在走向"世界經濟",從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全球經濟一體化能緩解社會產業轉型的困境,具體來說是由於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各國經濟要素的不平衡。只有全球經濟一體化,才能使不平衡趨向平衡,在此過程中便能提高社會功效,緩解矛盾。所以就出現了全球經濟一體化。
基本形式
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自由貿易區酷墊、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關稅同盟。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兆戀奔熱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面對世界範圍內風起雲湧的區域一體化浪潮,東亞各國開始奮起直追。其中最為世人矚目的舉動,就是在2001年末東盟-中國峰會上所宣布的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FreeTradeAgreement,CAFTA)。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首先是在2000年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被提出的。2001年3月,雙方正式成立聯合專家小組,對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經濟效應及中國入世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專家小組認為: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而雙方的貿易額占各自對外貿易額的比重都較小,表明雙方之間的貿易潛力很大;如果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話,則會產生較大的貿易創造效應,使雙方受益。此後,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在2001年11月文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正式達成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緊接着,雙方於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構架。根據該協議,自由貿易區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其中關於貨物貿易的談判將從2003年初開始,2004年6月30日前結束;關於服務貿易和投資的談判將從2003年開始,並將儘快結束;在經濟合作上,雙方商定將以農業、信息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為重點,並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在此基礎上,2003年10月1日起,中國和泰國開始執行蔬菜和水果零關稅協議。另外,從2004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總體框架下的"早期收穫"方案開始實施,穀物、乳品、蛋、飲料等產品將率先降低關稅;從2005年1月1日起,包括鋼材、機械配件、棉織品、肥料、化工品等將開始降低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