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王之亂 - 西晉歷史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王之亂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八王之亂

發生時間: 291年 至 306年

地點: 中原(司豫冀兗雍地區)

參戰方: 司馬宗室各藩王軍隊

結果: 東海王司馬越攫取朝綱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1]

背景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內亂。其歷史背景應追溯到西晉開國時期。

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晉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士族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

因此,西晉在建國後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都是圍繞着保護士族利益和鞏固自身專制統治為前提而展開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證士族世代為官的政治特權,而蔭親屬制則保證了士族的經濟利益。之所以制定這些對士族優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士族對司馬氏政權的有效支持。但晉武帝司馬炎自己也認識到,士族作為一個特權階級,其強盛的階級勢力固然可以對鞏固自己的統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積極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勢力不斷擴大和膨脹,又會構成對司馬氏政權的潛在威脅。晉武帝自己就是通過"禪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階級勢力過於強大的危機,他擔心自己"禪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認為曹魏政權不長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基於這些原因和考慮,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西晉諸侯王的勢力,主要來自他們的職務。西晉的諸侯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如汝南王司馬亮,武帝時為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許昌;楚王司馬瑋,太康末,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將軍;趙王司馬倫,元康初遷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關中;齊王司馬冏,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許昌;成都王司馬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鎮鄴;河間王司馬顒,為平西將軍,鎮關中;還有長沙王司馬乂和東海王司馬越任職朝廷。諸王有了行政權力,又有了數量可觀的軍隊,如此一來,多位王掌握了封國的軍政大權。

晉武帝大封司馬宗室子弟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個能夠藩屏帝室的皇族勢力,用以對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賦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權力和軍事權力,如裁撤州郡武備,並允許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有自置軍隊的權利,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等。尤其是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這一點弊端最嚴重,因為一旦參與政務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權與出鎮的藩王相勾結,勢必會破壞中央政府的正常運營機制和運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國自備軍隊作為的後防屏障,勢必會引起整個局勢的動盪。從這些地方來看,晉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時,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於膨脹所造成的對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給叛亂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起因

八王之亂發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皇帝與宰相、 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係。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晉初年,上述兩個因素基本具備。西晉剛剛統一全國,晉武帝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同時,當時土廣人稀,土地問題不嚴重;晉王朝頒布了占田法、戶調式,罷免了州郡兵,賦稅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個社會生產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晉武帝死後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幹,能夠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亂就沒有可發生的合適環境。然而繼位皇帝和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的情況遠非如此。

晉武帝的繼任者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是晉武帝楊皇后所生,上面有個同母哥哥司馬軌早死,下面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其性魯鈍,世言更謂其為白痴。不少大臣從晉王朝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而主張廢掉他,比較突出的是衛瓘與和嶠。晉武帝對太子本亦有所憂慮,然其恐身後皇位落於他系,加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幼而聰敏,似有人君之資,武帝甚愛之。他為使愛孫日後得承帝位,乃不易儲。然守器非才,皇權旁落,亂源已成。

關於導致八王之亂的原因,歷史學界尚有爭議。

王仲犖認為:八王之亂是由於"使諸王出專方面重鎮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揚二州,汝南王亮出鎮許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趙王倫、河間王顒先後鎮關中,成都王穎鎮鄴。趙王倫擅政,用齊王冏鎮許昌。……一切割據稱雄與舉兵向闕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何茲全認為:晉因懲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諸侯的特權,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發展,宗室諸侯王恰好成為分割皇權的勢力,以致出來了八王之亂。可以這樣說,士族門閥勢力的惡性發展,為八王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政治基礎;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發展自己經濟力量和集聚軍事力量的根據地;宗王出鎮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是他們敢於發動變亂的軍事基礎;晉武帝選嗣不當,給叛亂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而引發八王之亂的直接因素則是賈后專政。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大司馬衷兩歲,貌丑而兇狠,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後來引起宗室、外戚爭權奪利,賈南風得以專權。而賈南風推行的女性專制主義統治政策則成為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結果及影響

結果

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影響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和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

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饑荒、疫病頻生,亦令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成漢的領導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陽,就因逃避齊萬年叛亂而入蜀,但就因為益州刺史趙廞見八王之亂的局面而有自立之願,就任用了他們為爪牙,及至後來趙廞以及下任刺史羅尚的處理失當而令李氏叛晉自立,建立十六國中的成漢割據政權。

早在東漢末年南匈奴諸部就因黃巾之亂內遷河內郡,曹操分匈奴為五部時,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帶,直至晉朝。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聯結匈奴諸部,壯大實力。成都王被王浚等擊敗後,劉淵就乘時而起,建立漢國,更是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魏晉年間,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內遷,而八王之亂期間及後續亦屢見外族參與中原戰事,如并州刺史劉琨曾多次與代王拓跋猗盧聯結對抗漢國的進攻;王浚與司馬騰亦曾與烏桓人及段部鮮卑聯手對抗成都王。這些促成五胡亂華十六國時代。

晉初體制本將地方軍事及民政分開,分別由都督及刺史掌管,而在滅吳後撤去地方軍力,更讓各都督成為地方軍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亂後期,地方無法抵抗變亂,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領一方軍政及民政,如兼領幽冀的王浚、領并州的劉琨及領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軍鎮,在北方抵抗漢國的侵襲。苟晞甚至曾出檄文討伐東海王司馬越。永嘉之亂後洛陽朝廷傾覆,據有一方的王浚甚至有自立之願。但這些兵鎮後來都被漢國所滅。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後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後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漢國為率領行台出京,帶着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漢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

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盪陰之敗後,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後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着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