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嘉之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人政權治所被外族攻破後統治集團幾乎全滅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背景

西晉惠帝時,惠帝愚弱無力掌控國家,諸王大臣為爭奪權力而發生八王之亂,多年來的戰爭造成嚴重破壞,亦動搖了西晉朝廷的統治基礎。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乘時起兵於并州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建國號。當時的并州刺史司馬騰雖然試圖討伐,但都未能有效消滅他們,反而漢國一直對外擴張,并州大部分土地及司州河東郡平陽郡都落入漢國控制;另外一些在河北一帶地方起兵對抗晉朝的勢力如石勒王彌等都附於漢國,並得漢國授予官爵,這些都令漢國成為一個嚴重威脅晉朝統治的軍事力量[1]

光熙元年(306年),河間王司馬顒被殺,以東海王司馬越為首的大軍迎惠帝自長安東歸洛陽,八王之亂終告結束,並由東海王越執掌朝廷。惠帝不久去世,司馬越在晉懷帝即位後繼續專權,但他未能集中力量討伐影響國內多處的反叛勢力,反因御史中丞諸葛玫及吏部郎周穆支持前太子清河王司馬覃即位而先後將三人殺害[2][3]。隨後司馬越為自領兗州而與交好的征東大將軍苟晞反目[4][5],又因猜疑而誅殺了王延、高韜等朝臣,大失眾望,亦令人心不安[6],晉懷帝亦不滿司馬越專權,於是聯結苟晞對抗他。司馬越面對此形勢,於是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伐石勒為由率領京師四萬軍隊及行台出屯項縣,留部將何倫及李惲與東海王妃裴氏、世子司馬毗等留戍京師,遂令洛陽兵力薄弱,宮殿台省都再無守衛,盜賊橫行,洛陽城中亦發生饑荒。鑑於洛陽的形勢,揚州刺史周馥及苟晞曾分別上議遷都壽春及倉垣,但都礙於司馬越集團的壓制而未能成事[7][8][9]

永嘉五年(311年),苟晞上奏司馬越的罪行,懷帝亦下詔討伐司馬越,不久司馬越在憂懼之中於項縣去世。太尉王衍及襄陽王司馬范率軍護送靈柩歸東海封國安葬。大軍雖然沒有發布司馬越的死訊,但石勒所率騎兵還是在四月追至苦縣寧平城,擊敗將軍錢端,將這支晉朝中央軍隊及所俘行台官員共十多萬人盡數殺害,晉廷遂再無力量抵抗外族政權[10][11]

經過

司馬越死後,原留京的何倫李惲聞訊即率領東海王妃及世子等眾人出奔,但不久亦為石勒所滅。洛陽城中飢荒嚴重,發生了人食人的事件,大部分官員亦已經逃跑了,晉懷帝此才決意東奔倉垣,命司徒傅祗準備船隻,可是晉懷帝當時已無護衛可用,與數十個朝士一起走至銅駝街就遭到盜賊劫掠,被逼撤還宮中[12]

劉淵在位期間已經數度派兵南侵,其子劉聰於永嘉四年(310年)繼位後繼續這個行動。永嘉五年(311年)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二萬七千兵攻洛陽,兵至河南縣沿途已經十二度擊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呼延晏接著攻下洛陽平昌門,縱火焚燒東陽門及城內府寺,並等待劉曜、石勒及王彌的增援部隊前來。六月,呼延晏以外援未至,帶著俘虜和掠奪戰利品離去,並將停靠在洛水用作出奔的船隻焚毀。不久,王彌與劉曜先後攻至洛陽,王彌遂與呼延晏於六月丁酉日攻破宣陽門,直入南宮,攻進太極前殿,在皇宮中大肆搜掠。晉懷帝出華林園門,打算西出長安,但途中為漢國士兵所俘,留在洛陽的王公大臣和平民計有三萬多人被殺,宮中所藏被掠奪一空,晉朝宗廟被焚毀,皇陵遭到挖掘破壞。當時王彌勸劉曜上請遷都洛陽,但劉曜認為洛陽四面受敵不可防守,於是將洛陽皇宮焚毀,俘晉懷帝與六顆玉璽,連同一些晉臣北歸平陽[13]

結果

永嘉之亂後,西晉於316年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在士族王導等的支持下於317年建立了東晉。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這為東晉偏安一隅作了預備,大量的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相關條目

注釋

  1. 《晉書·載記·劉元海》:「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於南郊,僭即漢王位……東贏公騰使將軍聶玄討之,戰於大陵,玄師敗績……元海遣其建武將軍劉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皆陷之。二年,騰又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討之,次於離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將軍劉欽等六軍距瑜等,四戰,瑜皆敗,欽振旅而歸。……遂進據河東、攻寇蒲坂、平陽,皆陷之。元海遂入都蒲子,河東、平陽屬縣壘壁盡降。時汲桑起兵趙魏,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徵、東萊王彌及石勒等並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
  2. 《晉書·東海王越傳》:「及懷帝即位,委政于越。吏部郎周穆,清河王覃舅,越之姑子也,與其妹夫諸葛玫共說越曰:『主上之為太弟,張方意也。清河王本太子,為群凶所廢。先帝暴崩,多疑東宮。公盍思之舉,以寧社稷乎?』言未卒,越曰:『此豈宜言邪!』遂叱左右殺之。」
  3. 《晉書·懷帝紀》:「永嘉二年二月辛卯,清河王覃為東海王越所害。」
  4. 《晉書·苟晞傳》:「初,東海王越以晞復其讎恥,甚德之,引升堂,結為兄弟。越司馬潘滔等說曰:『兗州要衝,魏武以之輔相漢室。苟晞有大志,非純臣,久令處之,敗患生心腹矣。若遷於青州,厚其名號,晞必悅。公自牧兗州,經緯諸夏,藩衛東朝,此所謂謀之於未有,為之於未亂也。』越以為然,乃遷晞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領青州刺史,進為郡公。」
  5. 《晉書·東海王越傳》:「長史潘滔說之曰:『兗州天下樞要,公宜自牧。』乃轉苟晞為青州刺史,由是與晞有隙。」
  6. 《晉書·東海王越傳》:「越自王延等,大失眾望,而多有猜嫌。散騎侍郎高韜有憂國之言,越誣以訕謗時政害之,而不自安」
  7. 《晉書·東海王越傳》:「留妃裴氏,世子、鎮軍將軍毗,乃龍驤將軍李惲並何倫等守衛京都。表以行台隨軍,率甲士四萬東屯於項,王公卿士隨從者甚眾。」
  8. 《晉書·孝懷帝紀》:「永嘉四年十一月甲戌,東海王越帥眾出許昌,以行台自隨。宮省無復守衛,荒飢日甚,殿內死人交橫,府營署並掘塹自守,盜賊公行,枹鼓之聲不絕。……東海王越之出也,使河南尹潘滔居守。大將軍苟晞表遷都倉垣,帝將從之,諸大臣畏滔,不敢奉詔,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財,不欲出。」
  9. 《晉書·周馥傳》:「馥覩群賊孔熾,洛陽孤危,乃建策迎天子遷都壽春……越與苟晞不協,馥不先白于越,而直上書,越大怒。」
  10. 《晉書·東海王越傳》:「越專擅威權,圖為霸業,朝賢素望,選為佐吏,名將勁卒,充於己府,不臣之跡,四海所知。而公私罄乏,所在寇亂,州郡攜貮,上下崩離,禍結釁深,遂憂懼成疾。永嘉五年,薨於項。秘不發喪,以襄陽王范為大將軍,統其眾。還葬東海。石勒追及於苦縣寧平城,將軍錢端出兵距勒,戰死,軍潰。」
  11. 《晉書·孝懷帝紀》:「永嘉五年春正月,帝密詔苟晞討東海王越……三月戊午,詔下東海王越罪狀,告方鎮討之。以東征東大將軍苟晞為大將軍。丙子,東海王越薨。四月戊子,石勒追東海王越喪,及於東郡,將軍錢端戰死,軍潰,太尉王衍、吏部尚書劉望、廷尉諸葛銓、尚書鄭豫、武陵王澹等皆遇害,王公以下死者十餘萬人。」
  12. 《晉書·孝懷帝紀》:「至是飢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帝召群臣會議,將行而警衛不備,帝撫手歎曰:『如何曾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祗出詣河陰,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朝士數十人導從。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馱街,為盜所掠,不得進而還。」
  13. 《資治通鑑·卷八十七》

參考文獻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