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百壯士跳黃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百壯士跳黃河
圖片來自storm

'八百壯士跳黃河或稱八百冷娃楞娃'冷娃、楞娃陝西方言詞彙,用以形容男青年,一般含褒意。)跳黃河,是指在1939年6月對日本作戰的中條山戰役中,八百名十六、七歲的陝西籍國民革命軍戰士,彈盡糧絕後跳黃河自殺的事跡。此事並未載於中華民國國軍任何戰史紀錄,其真偽在中國大陸地區亦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八百壯士跳黃河」是信史,甚至有媒體還採訪到一名事件的親歷者[1];也有人認為「八百壯士跳黃河」是藝術創作,並不是真實歷史。

2011年,在山西省芮城縣陌南鎮建有「中條山抗日英雄 跳黃河殉國紀念碑」。報道稱是為紀念中條山「八百壯士跳黃河」的事跡。

2015年6月,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將「八百壯士誤植為「八百壯士跳黃河」,引起台灣媒體廣泛批評。

背景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之際,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即開始了抗戰主力之爭。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戰事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傳中,對於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民國國軍及領導人蔣介石抗日戰爭中的評價,通常是「消極抗戰、積極剿共」。對於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通常稱為「中流砥柱」。

中華民國政府興建的抗日戰爭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性建築物在1949年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或被用於它途。進入1980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了部分遭到破壞的國軍將士墓葬和紀念性建築,如國殤墓園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坊等。

參考文獻

  1. 「八百壯士跳黃河」中唯一在世者.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