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芮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位於山西西南端,黃河中游,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轄7鎮3鄉。縣區礦產資源稀缺,主要依靠種植業,是華北小麥主產區。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地方特產主要是條山蘋果,特色小吃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探明的礦產資源稀缺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等20餘種。

春秋時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萬為其母所逐出奔魏,築城居之,因名芮城。

歷史沿革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

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

漢立河北縣於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

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陝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併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縣內行政區劃,明、清時代沿用都里制。明初芮城縣設4都,每都10里,共40里。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併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1953年建立鄉(鎮)制,芮城縣358個自然村劃歸為42個鄉(鎮)。至56年3月合併為15個鄉(鎮)。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建制,芮城縣5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組成4個公社,15個鄉改為管理區建屬公社。至1977年7月,增至16個公社。

1984年9月恢復鄉(鎮)建制,芮城縣分為3個鎮13個鄉,共309個行政村,698個自然村。

2001年,城關鎮更名為古魏鎮;中瑤鄉、漢渡鄉併入風陵渡鎮;嶺底鄉併入陌南鎮;杜莊鄉併入陽城鎮;大禹渡鄉併入南衛鄉;撤銷古仁鄉,尚村、陳常、古仁、大陽、樊莊5村併入大王鎮,王澗、杜家2村併入學張鄉,許灣、新村、南張、杜村、鄭家、楊溝、溝渠頭、蔡村、曹家、李灣10村併入永樂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3個鄉:古魏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壚鄉、南衛鄉、學張鄉。共有310個行政村,707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8′、東經110°36′-42′。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是山西的南大門。北隔中條山與永濟市、鹽湖區毗連,西南西面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大荔、潼關縣和河南靈寶市為鄰。

芮城地勢北高南低,一面陽坡,呈階梯狀分布,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

芮城縣總面積1178.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

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

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銅、金等20餘種。

行政區劃

芮城縣轄7鎮3鄉一區,分別是古巍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壚鄉、南衛鄉、學張鄉、風陵渡經濟開發區。

人口民族

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芮城縣總人口為372773人。人口構成基本情況是:性別構成男性為189709人,占總人口50.89%;女性為183064人,占總人口49.11%。

2002年統計公報,芮城縣總人口38.06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79萬。

芮城縣以漢族為主,有5個少數民族,為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總人數300多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約270餘人,主要集中在學張鄉高埝村,古魏鎮西關村。

經濟方面

芮城全縣生態農業效益得以凸顯,集中發展的乾果經濟帶、水果產業經濟林帶和高效作物經濟帶,以及風陵渡花椒、陽城紅棗和南衛、東壚高效農業示範區三大經濟觀光循環圈,形成了蘋果花椒紅棗蘆筍大棚菜五大特色產業規模和品牌優勢[1]。芮城縣完成了大禹渡修復工程、南乾渠修復改造等一批工程。

2003年風陵渡開發區全年招商引資2.5億元,協議投資58億元,意向投資60億元。入區投資的7個項目運行良好,特別是4家出口創匯企業年創匯額突破1000萬美元,在山西省41個省級開發區中位居第二。

2012年,國家發改委已正式將運城市納入中原經濟區規劃範圍。2012年8月初,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工作。

民俗文化

芮城縣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每年國慶節前夕舉辦,藝術節在芮城縣會展中心舉辦名家作品展、評委作品展、百佳作品展、優秀作品展。所展作品捨棄傳統捲軸機裱形式,改為手工拓裱、裝框並塑封。

芮城線腔

芮城擁有一個獨特的稀有劇種——芮城線腔。線腔又稱線譜戲,又名「吊線猴」,其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線腔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受蒲劇秦腔等劇種影響,唱腔高亢清新、婉轉纏綿,極富地域特色,深受群眾喜愛。因保留了古老而獨特的藝術特點,芮城線腔於2006年入選首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蒲劇青年團

先後創排了《杜鵑山》、《青蛇轉》、《生命》、《「憨」局長還債》等5部作品,改編了《百歲掛帥》、《東吳郡主》、《金沙灘》、《王寶釧》、《恨鎖上陽宮》等18部傳統大戲,創作了《沒病找病》、《七斤三兩》、《假貨郎》、《平民法官》等28個小戲。其中,蒲劇現代戲《生命》、線腔歷史劇《七斤三兩》等深受觀眾好評並屢屢在國內拿下專業藝術大獎。

芮城縣有四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截止2010年芮城縣有基督教有信教群眾4800餘人,有20個宗教活動點,縣城有教堂一座,長老三人。佛教皈依的信徒有2500餘人,有8個活動點,和尚7人,尼姑8人。道教皈依的信徒有1200餘人,3個活動點,道士5人,伊斯蘭教270餘人,全部為回民,有清真寺一座,阿訇1人。

每年二月二「青龍節」舉行「合河古會」,保持了古老的風韻。「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晉北一帶有「灑水引龍」的習俗,即往茶壺裡放上幾枚錢幣,在河邊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灑,留下一條水跡,回家後把壺裡剩下的水和錢幣倒在缸里,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一年之內發財致富。

風景名勝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芮城縣名列其中。

永樂宮

(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是中國現存最大一座元代道教宮觀[3],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唐代道教著名人物呂洞賓。原建於芮城縣黃河岸邊永樂鎮。原址北靠峨嵋嶺,南臨黃河。「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1959年至1964年間,因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由於永樂宮位於庫區淹沒區的原因,所以被整體搬遷至縣城北郊龍泉村附近,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距離原址20公里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渡

位於縣城東南20餘里,它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座規模宏大,結構新穎的集灌溉、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七十年代這裡修建了大禹渡電灌站,電灌站於1979年對外開放。

風陵渡鎮

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這裡 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三河交匯(黃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陝西河南)、三路共通(鐵通、公路、水路)、三橋飛架(鐵路橋、公路橋、 高架橋),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通往我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通,是國際歐亞 大陸橋的「 橋頭堡」[4],今天以其「淘金之地」,倍受商家青睞,成為 黃河金三角的一顆璀璨明珠。

境內有古蹟有舊石器時代瞊河村文化遺址西侯渡文化遺址等。

西侯渡遺址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北10餘公里處,1959年首次發現,1960年專家再次調研,推斷屬「早更新世」文化。根據大量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論證,西侯渡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人類用火的地方[5],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最早的遺址之一。

九峰山

位於芮城縣境內的中條山南麓,距縣城約24公里,海拔1600米。山勢呈西北東南向,面向西南,中間低平開闊,兩邊山峰護翼,形狀酷似圈椅,故又名「玉椅」。九峰山下的純陽上宮存有珍貴的呂仙石雕像、呂仙百字碑、九峰山詩碑、皇帝聖旨碑、摩崖石刻等大量碑刻和文物。元人有詩讚曰:「聞說中條有九峰,九峰高處立仙宮,全真宗祖於斯出,正派源流自此通。」

名優特產

芮城麻片

的生產始於明末清初,有300年歷史,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負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1979 年跨入山西省八大名食行列。

泡泡油糕

以上等小麥麵粉白綿糖或白、紅兩沙為主、內加陳皮;食用香精等、經特殊工藝處理後用食用油炸制而成。成品看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食之外脆里嫩,表香里甜,被譽為 「晉南食品一朵鮮花」。

石籽鏌

起源於西周,原名 「燔黍」,是以黍米加之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主要原料有白面、脂油、茴香等。形狀有圓、方兩種。食之油酥脆香,風味獨特。

成村小磨香油

為芮城縣南衛鄉呂長有家祖傳製品,油質清亮,紅中有黃,醇香濃郁,地方譽稱 「一滴香」。

著名人物

呂洞賓

(公元798年~?)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人氏。

魏斯

芮城人,既魏國開國國君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公元前376年與趙、韓三家分晉,建立戰國七群之魏國,其祖父魏讎為晉國大夫,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佐晉文公成霸業。

段干木

姓段干,名木,芮城學張鄉下段村人,戰國初年魏國名士。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於儒門,又先後為魏文侯師,故被後人稱為「河東三賢」。

潘德沖

字沖和,道教全真派上層人物。定宗二年(1245年)主持興建永樂宮,他四處化緣集資,辛勤操勞,歷盡艱苦,為永樂宮建設貢獻畢生精力。1256年逝於永樂宮,1260年葬於永樂宮北之峨嵋嶺後。

楊振鐸

(1905年~1933)字警軒,曾化名楊澤,東壚鄉楊溝村(今遷東壚村)人。1930年任共青團江蘇地下省委書記及中共上海滬中區行動委員會書記,被捕入獄。後被叛徒出賣,1933年4月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時年28歲。

運城市人大調研芮城縣文化產業保護與發展

芮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線腔桃木雕刻兩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背冰、泥皮畫、布扎、芮城木偶戲、揚高戲、中醫正骨、中醫養生7個項目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剪紙提線木偶刺繡布藝、麻片等13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有7人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人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城民俗博物館、永樂桃木坊分別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範基地。

樊朝陽一行對芮城縣文化事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表示肯定,並先後深入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芮城縣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桃木雕刻(永樂桃木坊)進行實地調研。

縣城榮譽

2018年12月,芮城縣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視頻

芮城縣 相關視頻

芮城鄉土導演獲獎
芮城微電影,好看
芮城 陳旭曉—豐子愷 我的母親
芮城線腔《小姑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