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六守》出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一《文韜》。

本篇首先論述了國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用人不當。接着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並進一步說明應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察,就能夠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條標準。然後指出國君必須控制和掌握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三大支柱:農、工、商。最後指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目錄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作品介紹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通過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共分六卷。

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六守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