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鎖煙霞姑嫂塔(施毅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關鎖煙霞姑嫂塔》是中國當代作家施毅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鎖煙霞姑嫂塔
金秋十月,華燈初上。驅車行駛在石獅市區,鱗次櫛比的高樓與獨具閩南特色的石牆紅瓦古厝交相輝映,喧囂的城市節奏與娓娓南音渾為一體。
從學府路遠遠望去,絢麗的燈光投射在寶蓋山上的姑嫂塔,頓時華光四溢,金碧輝煌,令人讚嘆石獅不愧是一座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古城,一座朝氣蓬勃、魅力紛呈的新興城市。
寶蓋山是一座平地崛起、孤峰兀立的石頭山,雖然海拔僅209米,卻是石獅第一高峰、石獅最大的生態公園。矗立山頂的姑嫂塔是古代泉州灣的重要航標,為「泉州八景」之一,號稱「關鎖煙霞」,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古泉州(刺桐)史跡」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點。
呵,寶蓋山,石獅人民心中一座雄奇、偉岸的山!
呵,姑嫂塔!石獅遊子一抹難於忘懷的娓娓鄉愁!
姑嫂塔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南宋紹興年間(約1131-1162),泉州高僧介殊發現寶蓋山地處晉江東南端濱海風口、水口的交匯處,有礙「風水」格局。於是,介殊四處募緣,擇寶蓋山頂興建一座石塔,作為關鎖風口、水口的鎮塔,命名「關鎖塔」,又名「萬壽塔」。《泉州府志》稱其「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往來」。《閩書》曰:「昔有姑嫂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傳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飄洋過海的親人,竟日壘石登高遠眺,傷心而死,時人哀而築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在民間,姑嫂塔有着一段悽美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石獅寶蓋山下居住一對夫妻和小妹。一天,丈夫告別妻子和妹妹,背井離鄉,遠赴南洋謀生,相約3年之後回鄉。勤勞、善良的妻子與小姑相依為命,姑嫂倆朝夕思念,經常登上寶蓋山,壘石墊足,遠眺大海,盼望親人早日回家團聚。聰明的妻子還剪下長發搓成繩子系在風箏,把家書綁在風箏上,隨風飄向南洋,傳到丈夫的手中。3年後,丈夫終於收拾行囊乘船回鄉。一天,姑嫂倆站在寶蓋山崖,面向東海,翹首盼望。忽然,海面飄來一隻帆船,站在船頭的正是她們朝思暮想的親人,眼看帆船即將進港靠岸。不料,海面捲起一股巨浪,船體觸礁,船翻人沉,葬身大海。姑嫂二人悲痛萬分,相抱墮崖自盡……後來,鄉親們為了紀念投海殉情的姑嫂,就在她們疊石堆台、眺望大海的地方建了這座石塔,稱姑嫂塔。
千年的故事在風中飄蕩,千年的鄉愁在雲間飛揚。啊,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雪雨,姑嫂塔成了閩南遊子心間一縷揮之不去的綿綿鄉愁,成為僑鄉人民心頭一座神聖的坐標。古時候,每當先民背井離鄉,劈波斬浪,過台灣,下南洋時,委婉動聽的「姑嫂塔傳說」也隨之流傳到金門、澎湖、台灣,以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成為漂泊遊子在水一方的遙遠思念。每當台灣鄉民和海外「番客」乘船返鄉,從海面上望見姑嫂塔的時候,莫不舉手高呼,歡欣雀躍!而當離鄉時,登船回望姑嫂塔,綠草萋萋,白霧迷離,伊人佇立,塔影沉海,那情那景,無不黯然神傷,潸然淚下。每逢農曆正月,當地人紛紛扶老攜幼,上寶蓋山,登姑嫂塔,祭拜石塔內供奉的姑嫂神像,寄託對寶島親人和海外「番客」的遙遠思念。
清晨,從市區出發,車停寶蓋山下的三源禪寺,順山坡沿小道行走在蜿蜒的木棧道,仿如行走在一條黃色的「絲帶」上,棧道兩邊翠林掩映,空氣清爽,峰迴路轉,景色宜人。佇立攬勝亭,從不同的角度仰望寶蓋山,只見寶蓋山凌霄獨立,姑嫂塔雄偉壯觀,氣貫長虹,心中不禁讚嘆此山此塔真是 「海上絲路」的航標和奇特壯觀的建築藝術瑰寶。
寶蓋山頂峰是一塊碩大的花崗岩石,猶如倒扣的大碗蓋一般。沿石階而上,只見姑嫂塔突兀孤峰,凌空獨懸,整座石塔全部用花崗石建造而成空心仿樓閣式,塔身自下往上層層向上縮小,塔心通頂,塔廊規矩,每層翹檐迭出,整座塔體全部由花崗岩石條建成,純樸自然,雄偉奇特,敦實厚重,巍峨壯觀,令人心生震撼,大有「鎮南疆而抗東溟之勢」。石塔占地388平方米,共5層,高21米,底層加圍廊,底座邊長5.2米。一層正面門建一方形石亭,兩邊的亭柱鐫刻一幅對聯:「勝地有緣方可進;名山無福不能游」,橫聯曰:「泉南福地」。二層門額刻「萬壽寶塔」四字。二至五層均建有2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內有石階迴旋直至塔頂,塔外圍欄環衛。頂層外壁建有方形龕,龕內刻二位女神像,據說是傳說中姑嫂二人的形象。
姑嫂塔歷經800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依然巍然屹立於寶蓋山巔雲頂。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泉州地區發生8級的大地震,造成泉州「城內外廬舍圯,覆舟甚多」;萬曆三十五年(1607),泉州地區又發生一次大地震,造成泉州倒塌6座石坊,洛陽橋上的大石樑折斷,石樑沉入海底……而姑嫂塔卻安然無恙。1991年12月,泉州市地震局特地在此樹立《姑嫂塔抗震史話碑》,證實姑嫂塔是考察地殼運動和研究古地震活動形跡實物,堪稱世界建築抗震史上的一大奇蹟。
繞塔四周,憑欄遠眺,只見石獅市區高樓林立,廠區連成一片;交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市建設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深滬、梅林港埠碼頭星羅棋布, 船隻往來如梭, 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泉州灣跨海大橋如銀鏈,似彩虹,蜿蜒伸展於雲天海霧之間……此時此景,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是「手摩霄漢千山盡,眼入滄溟百島通」;不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而是「巷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不是「可憐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而是「海入扶桑驚浪涌,山回蔥嶺翠微濃」,更是「鄭和七去卅萬里,怒海空翻六百年」、鄭成功「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的壯麗詩篇。
佇立塔前,我的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我想,姑嫂塔作為古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歷經滄桑變幻,歷盡千帆,至今依然初心不變,矢志不渝,默默地堅守着這片藍色的大海和神聖的熱土,默默地為海上往來的船舶引航指路,默默地見證着一代代閩南先民過台灣、下南洋,蓽路藍縷、堅忍不拔、勇往直前、敢拼會贏的奮鬥精神。而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揚帆啟航,這座古老的石塔,古老的航標必將愈加璀璨,愈加迷人。[1]
作者簡介
施毅平,福建省漳浦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