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軍事學 |
中文名: 軍事科學 外文名: military science 性 質: 科學 |
軍事科學是軍事實踐的理論集成,是軍事科學研究的勞動成果,是軍事領域最高形態的知識產品。無產階級軍事科學是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是先進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科學涉及的問題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研究對象與任務、體系構成與分類、性質與特點、功能與作用等問題。[1]
研究任務
軍事科學源於戰爭和國防的實踐並運用於實踐,因此,戰爭和國防就成為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決定軍事科學的研究任務。
軍事科學的研究任務,就是通過對戰爭和國防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戰爭和國防規律及其指導規律的不斷探索,預測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提出克敵制勝的原則、手段和方法;分析戰略環境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提出國家防衛的原則、目標和措施,為正確地指導戰爭和國防的準備與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決策依據。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戰爭是軍事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軍事科學要對戰爭規律與戰爭指導規律進行研究和探索。戰爭規律是戰爭產生和發展進程中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自然諸因素相互制約的本質聯繫及其必然趨勢。戰爭指導規律是用以認識和指導戰爭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戰略、戰役、戰術原則。軍事科學研究只有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按照戰爭本來的發展規律,提出克敵制勝的指導規律。
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建立國家政權之後所產生的普遍社會現象,是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國家安全和統一,維護國家穩定和發展,防禦外來侵略與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建設和鬥爭。國防也是軍事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軍事科學要對國防規律與國防指導規律進行研究和探索。國防規律是國防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家政府、武裝力量、人民大眾、國民經濟、科學技術、國防精神諸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質聯繫及其必然趨勢。國防指導規律是用以認識和指導國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防力量建設和運用的原則。軍事科學研究只有在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按照國防本來的發展規律提出鞏固國防的指導規律。隨着軍事實踐的發展,軍事科學的內容日漸豐富,客觀上要求人們對軍事領域中的諸多問題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進而從總體上深化對戰爭和國防問題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軍事實踐。
知識體系
從中國古代兵法的分篇專論、軍事類書的歸類整理,到近代歐洲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對軍事科學的分類嘗試,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軍事科學體系發展的歷史軌跡。
在現代條件下,軍事科學已發展成為由眾多學科組成的知識體系。20世紀60年代初,葉劍英元帥提出軍事科學「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三個方面。這種「三分法」的體系構成與分類延續了20多年,直到80年代後期,軍事理論界認為「三分法」中「軍事學術」的內涵過於寬泛,不能適應軍事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建設的需要。因此,陸續提出了「五分法」「七分法」和「多分法」。
21世紀初,提出14個一級學科、74個二級學科的軍事科學體系構成與分類:軍事思想設置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軍事辯證法、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外國軍事思想4個二級學科;軍事歷史設置了軍隊史、戰爭史、軍事技術史、軍事史學理論4個二級學科;戰略學設置了國家安全戰略學、軍事戰略學、國防發展戰略學、軍事謀略學4個二級學科;戰役學設置了聯合戰役學、陸軍戰役學、海軍戰役學、空軍戰役學、第二炮兵戰役學5個二級學科;戰術學設置了陸軍戰術學、海軍戰術學、空軍戰術學、第二炮兵戰術學、武警戰術學5個二級學科;軍隊領導學設置了軍隊指揮學、指揮信息學、軍事情報學、作戰環境學、軍事決策學、軍事人才學、軍事運籌學、軍事評估學8個二級學科;國防建設學設置了武裝力量建設學、國防動員學、國防經濟學、國防科技學、國防教育學、邊防學、人防學、內衛學8個二級學科;軍隊軍事建設學設置了戰備學、軍事訓練學、軍隊管理學、軍制學、軍事科研學、軍事保密學6個二級學科;軍隊政治工作學設置了軍隊組織工作學、軍隊幹部工作學、軍事宣傳學、軍隊群眾工作學、軍隊聯絡工作學、戰時政治工作學、軍事心理學、軍隊政治工作史8個二級學科;軍事後勤學設置了後勤建設學、軍兵種後勤學、後勤指揮學、後勤管理學、後方專業勤務學5個二級學科;軍事裝備學設置了軍事裝備發展學、軍事裝備管理學、軍事裝備保障學3個二級學科;軍事法學設置了軍事法理學、軍事立法學、軍事管理法學、軍事司法學、國際軍事法學5個二級學科;軍事技術學設置了陸軍技術學、海軍技術學、空軍技術學、第二炮兵技術學、武警技術學、軍事航天技術學、軍事信息技術學7個二級學科;國際軍事學設置了國際安全學、外國軍事學2個二級學科。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設置了25個分支。90年代,《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設置了7個知識門類57個學科單元。21世紀初,《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設置了15個知識門類101個學科單元:軍事思想門類設置了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軍事哲學、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外國軍事思想8個學科;戰略門類設置了軍事戰略、陸軍戰略、海軍戰略、空軍戰略、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國防發展戰略、武警部隊發展戰略7個學科;作戰門類設置了戰役、戰術、軍隊指揮、軍事情報、軍事通信、軍事運籌、軍事心理7個學科;國防建設門類設置了軍制、國防經濟、戰爭動員、國防教育、邊防、人防、內衛7個學科;軍事工作門類設置了司令部工作、軍事訓練、軍事管理、軍事科研、軍事機要、保密檔案6個學科;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門類設置了軍隊政治工作總論、軍隊組織工作、軍隊幹部工作、軍隊宣傳工作、軍隊政法工作、軍隊文化工作、軍隊群眾工作7個學科;軍事後勤門類設置了軍事後勤總論、後勤指揮、軍事財務、軍需勤務、衛生勤務、軍事交通運輸、油料勤務和物資勤務、基建營房勤務、軍事審計9個學科;軍事裝備門類設置了軍事裝備總論、軍事裝備發展、軍事裝備保障、軍事裝備指揮、軍事裝備管理、陸軍裝備、海軍裝備、空軍裝備、戰略導彈部隊裝備、後勤裝備、電子信息裝備、古代兵器12個學科;軍事技術門類設置了軍事技術總論、陸軍武器裝備技術、軍事信息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軍事航空技術、軍事航天技術、軍用艦船技術、軍用核技術、核化生防護技術、軍事裝備維修技術、軍事工程技術、軍事系統工程12個學科;軍事法門類設置了軍事法總論、軍事法制、武裝衝突法3個學科;國際軍事門類設置了國際軍事安全、國際軍事關係2個學科;軍事歷史門類設置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中國近代戰爭史、中國歷代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戰史、世界戰爭史、外國軍史8個學科;軍事人物門類設置了中國歷代軍事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人物、外國軍事人物3個學科;軍事著作門類設置了中國軍事著作、外國軍事著作2個學科;軍事環境門類設置了軍事地理、軍事地形、中國軍事地理、世界軍事地理、軍事測繪、軍事氣象、軍事海洋水文、軍事空間天氣8個學科。
研究對象
戰爭和國防作為軍事科學研究的對象,具有明確的階級性和政治性,這就決定了軍事科學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但是,戰爭和國防的準備與實施還涉及國民經濟、科學技術、人力資源和地理環境等方面,軍事科學研究的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生產科學的有關學科,因而軍事科學又具有綜合科學的屬性。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新的科學技術不斷引入軍事領域,許多新學科和高技術的成果首先用於軍事,從而使軍事科學的範圍日趨擴大,研究的內容更加複雜,發展成為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生產科學中許多學科內容的綜合性科學。因此,軍事科學既有其他科學的特徵,又有不同於其他科學的特點。
軍事科學的政治性,集中表現在為戰爭和國防的政治目的服務。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國防是政治的體現。戰爭和國防與政治的這種特殊關係,決定着軍事科學的發展方向和特有的政治屬性,構成這門科學的本質特徵。一方面,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切重大問題,均受一定階級、民族、國家或政治集團政治目的的制約,軍事科學的許多內容,特別是戰爭和戰略指導思想、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等,都直接反映着階級、民族、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政治路線和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軍事科學揭示戰爭和國防的本質與規律,研究戰爭和國防服從並服務於政治的基本途徑,探討國防與軍隊建設的方針、原則和措施,為贏得戰爭或遏制戰爭,最終實現戰爭和國防的政治目的提供理論指導。
軍事科學的實踐性,直接影響並最終檢驗其科學價值和真理性。軍事科學源於軍事實踐,又服務於新的軍事實踐。軍事科學的各種理論只有通過戰爭和國防實踐的檢驗,才能使正確的得到確認,錯誤的得到否定,不適用的得到修正,不完善的得到補充。只有在戰爭和國防實踐中被證實為符合規律的軍事理論才是正確的理論。軍事科學,歸根到底是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和國防的鞏固。但是,人們不能等到戰爭爆發之後才去研究。在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只能在研究直接的和間接的戰爭經驗基礎上,分析敵對雙方戰爭準備活動情況,輔之以近似實戰的軍事訓練、演習、模擬和試驗,以確定克敵制勝的原則和方法。但由此而產生的軍事理論能否指導戰爭的勝利和國防的鞏固,最終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戰爭和國防的實踐,是檢驗軍事科學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軍事科學的創新性,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探索和結合實際的運用。未來的戰爭和國防,不可能是以往歷史的重複。軍事科學中的某些理論受一定歷史條件和實踐範圍的限制,不可能完全適用於未來的戰爭和國防。這就要求軍事科學的發展必須具有創造性,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並創造出新的理論。戰爭和國防領域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安全形勢變化多端,戰場情況錯綜複雜,因而具有很大的蓋然性。由此決定着軍事科學在揭示戰爭和國防規律,確立戰爭和國防指導原則與方法的同時,特別重視主觀能動性在戰爭和國防中的作用,強調根據實際情況高度靈活地運用各種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力求使主觀指導符合戰爭和國防的客觀實際。
軍事科學的革命性,有賴於社會變革與科學技術進步質的飛躍。社會關係的重大變革,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是影響和推動軍事科學發展的根本性因素。社會的革命和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着軍隊成分和戰爭性質。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對人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繼而引起軍隊體制編制和作戰方法的變革,推動着武裝力量建設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如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就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的產物;軍隊中核武器的大量裝備和高技術武器的廣泛應用,便相應出現核戰爭理論和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理論。社會的變革和科學技術進步質的飛躍,給軍事科學的發展以巨大的推動力,特別是通過在戰爭實踐中的檢驗,最終導致軍事科學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軍事科學的民族性,主要受國家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作為軍事活動的空間和重要條件,是影響軍事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不同,軍事科學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如島國、內陸國家和沿海國家對陸軍、海軍、空軍建設與作戰理論研究的重點就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同國家的軍事科學具有所處地理環境的特色。軍事科學深受民族文化的滋養,民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生活習性乃至語言風格等,對軍事科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有重要影響,使得軍事科學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軍事科學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用於軍事領導的決策,又可轉化為軍隊的戰鬥力;既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安危,又關係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進程。軍事科學是對戰爭和國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人們根據軍事科學提供的這種認識,可以有效地解決戰爭和國防中遇到的各種矛盾。
主要作用
戰爭和國防現象同自然現象一樣,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在沒有認識和掌握戰爭和國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時候,人們在它的面前就會處於被動地位。但當正確地認識了其規律之後,人們在它的面前就能處於主動地位,並利用這些規律來實現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對戰爭和國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主要是由軍事科學提供的。軍事科學領域每獲得一個新的知識,都標誌着對戰爭和國防取得一個新的認識,使人們對它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而軍事科學已經獲得的知識,又為取得新的認識提供了認識工具。原有認識是取得新的軍事科學知識的認識階梯。正因為軍事科學具有這種認識功能,才使人們對戰爭和國防的認識不斷地得到發展。軍事科學不僅為軍事決策者提供綜合性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也為軍事決策活動提供理論與方法,促使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同時還為軍事決策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設想,直接進行諮詢服務。
當代軍事科學更加注重應用,把對戰爭與國防的理性認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繼續進行軍事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應用理論和對策問題的研究,使軍事科學能夠做到直接為軍事決策提供具體設想和政策建議。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僅軍事科學研究機構加強應用理論和對策問題研究,而且有的院校也在注重應用理論和對策問題研究,尤其是各級領導機關的研究部門更加重視對策問題研究,它們都直接為各級各類軍事決策提供諮詢服務,在國防和軍隊建設與戰爭指導方面,在軍事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軍事科學要對國際形勢的發展及戰爭與和平因素的消長情況,世界戰略態勢和軍事戰略格局的調整變化,國家安全環境和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國家在國際戰略格局所處的地位和可能發揮的作用,國家所奉行的國防政策及對戰爭指導的要求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系統論證,正確地分析和論證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等各方面情況,科學地分析和論證未來戰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經過反覆地比較和分析,得出正確的判斷,作出正確的預測,從而為制定符合實際的軍事戰略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根據軍事戰略的要求,從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作戰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及時提出適應實際需要的作戰原則和方法,為各級指揮員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服務。國防規劃是對未來一定時期內國防力量建設與發展的運籌。制定國防規劃是一個既龐大又複雜的系統工程,軍事科學應在它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國防規劃,包括對世界戰略環境及其發展趨勢的預測,對國內條件及其對國防建設產生影響的分析,對國防規律的揭示,對國防思想的論證,對國防目標的確立,對戰略途徑和發展重點的選擇,對戰略階段和實施步驟的劃分,對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制定,還有國防力量規模和比例的確定,國防系統內部各種力量的組合,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需要軍事科學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出回答。
軍事科學既要為國防指明方向,又要為各領域的工作明確指導原則,還要提出切合實際的管用的對策建議,從而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描繪國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軍事科學不僅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一般性的社會功能和作用。軍事科學總結的許多原理,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和文化等領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軍事科學對戰爭和國防的理性認識,特別是對於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同其他社會實踐關係的認識,加深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和過程的認識;軍事科學提出的戰略戰術思想和作戰指導原則,以及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的理論原則與對策,都不同程度地成為國家制定鬥爭策略的重要理論根據;軍事科學聯繫到整個社會生活,其成果廣泛地滲透到其他科學領域,從而產生大量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促進人類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
軍事科學把邏輯的理性思維同形象的直覺思維聯繫起來,把人類的自覺意識活動和潛在意識活動聯繫起來,從而促進人類思維科學的發展。隨着軍事科學事業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其社會功能所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受到重視,軍事科學研究成果將被更廣泛地運用。軍事科學的形成與發展,同社會歷史進程,特別是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和國防實踐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軍事科學的發展水平,主要表現在各個時期軍事理論著述的科學價值上,集中體現在戰爭和國防指導等實踐活動的成效上。
發展歷史
軍事科學的發展是歷史的、具體的,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軍事科學,揭示並反映當時條件下戰爭和國防活動的規律。古代軍事科學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戰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漫長的社會歷史過程。發生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軍事與社會發展同步,軍事科學的成就卓著。
相傳約公元前30世紀,中國就出現了黃帝、蚩尤部落聯盟間的戰爭,後有堯、舜、禹攻三苗之戰等。在這些戰爭中,人們開始了對戰爭問題的思考。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在夏初的少康復國之戰及後來的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戰爭指導的方法已初步顯現,開始重視謀略的運用。儘管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戰爭規模較小、樣式簡單,但人們對戰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殷商甲骨卜辭和商周金文中,已有關於戰爭和軍事制度的記載,《尚書》《易經》《詩經》等則反映出一些軍事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從《左傳》引錄的片段佚文看,產生於春秋以前(後亡佚)的軍事文獻《軍志》和《軍政》,作為較早反映當時軍事實踐的重要理論成果,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產生的一個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劇烈動盪中,爭霸戰爭、兼併戰爭、統一戰爭頻繁發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促成了冷兵器時代軍事革命的發生與發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軍事革命。這次軍事革命,以鐵兵器為標誌,在漢唐時期達到高峰。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作戰方式增多,步戰逐漸代替車戰成為主要作戰樣式,城邑攻防戰盛行,出現了舟師水戰和海戰。
戰略戰術有了新的發展,戰爭指導注重軍事鬥爭與國家政治、外交相結合,諸侯會盟、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等謀略運用較之以往有了新的發展,長勺之戰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城濮之戰的「退避三舍」,桂陵之戰的「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的「減灶示弱」等,均屬當時兵家的創造。豐富的軍事實踐和百家爭鳴,使人們對戰爭有了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產生了《孫子》《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軍事理論著作,這些著作成為中國古代軍事科學成熟與興盛的重要標誌。《孫子》作為古代經典兵書的代表作,達到了世界古代軍事科學的最高水平。它系統總結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分析了戰爭中奇正、虛實、勇怯、強弱、攻守等對立的現象及其相互轉化的關係,體現了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書中提出的某些戰爭指導原則,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於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至今仍不失其科學價值。
《孫子》在唐代中期傳入日本,18世紀後期又傳入歐洲,對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秦統一六國至唐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逐步完善,經濟、文化、科技不斷發展,促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在秦、漢、晉、隋、唐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戰場範圍廣,作戰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巨鹿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中的以少勝多;漢代對匈奴戰爭中的騎兵集團遠程作戰;晉滅吳、隋滅陳戰爭中的長江水戰;隋末瓦崗軍、唐末黃巢軍的農民起義戰爭等,在謀略與戰法運用上有創造性發展。這一時期的軍事論著,在繼承先秦傳統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西漢時對兵書進行分類整理,增強了軍事理論的系統性和實用性。
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黃石公三略》,西晉司馬彪的《戰略》,論及了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在《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中,專門記載了許多關於戰爭、兵制、謀略、治軍和軍事人物的內容。注釋兵書成為當時軍事著述的一種特殊形式,曹操的《魏武帝注孫子》,是後代軍事家注先秦兵書的代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記述典章制度的形式,匯集了唐朝中期及其以前許多朝代兵制、謀略、邊防、軍政、屯田等方面的情況和論述。《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繫戰爭實際,對虛實、奇正、攻守等範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
中國宋代在世界上率先結束了冷兵器獨占戰爭舞台的局面,進入冷兵器與火器並用的時代。軍事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的發展。這一時期注重對兵書的編撰和整理,其形式既有綜合匯編,又有分科專述。北宋時歐陽修纂修的《新唐書?兵志》介紹前代兵制情況;曾公亮等編纂的軍事類書《武經總要》包括軍事理論、軍事技術和軍事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官方校刊的《武經七書》收編了《孫子》等七部古代經典兵書。明後期至清初,各種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籌劃沿海防務的《籌海圖編》;重點論述軍事訓練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軍事類書《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火攻挈要》《西法神機》,以及大量涉及軍事地理情況的《讀史方輿紀要》。北宋時正式興辦武學,明清兩代沿襲其制,研讀歷代兵法。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日趨僵化與思想禁錮,阻礙了軍事領域的變革。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走向工業化的時候,腐朽的清王朝卻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宋、元時中國原本領先的軍事技術特別是火器製造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軍事理論的發展與西方的差距日漸增大。
西亞和地中海沿岸是人類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為了擴張領土、開拓商路、掠奪奴隸和財富,這些地區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出現了古代埃及、亞述、波斯、希臘、羅馬等奴隸制軍事強國。隨着作戰規模的不斷擴大,戰鬥從簡單的個人搏鬥發展到密集隊形的攻防,主要採用方陣戰術作戰。在奴隸制時期,上述地區的軍事理論主要蘊涵在軍事歷史著作中。如古希臘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的《遠征記》和古羅馬凱撒的《高盧戰記》、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等,記述了希波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亞歷山大東征等著名戰爭的情況,對戰爭雙方的戰略戰術和軍隊編制、武器裝備等也有一定的反映。軍事理論著作出現較晚,數量也不多,主要有古希臘艾涅的《戰術》、奧尼山得的《軍事長官指南》,古羅馬弗龍蒂努斯的《謀略》和韋格蒂烏斯的《論軍事》等,已論及作戰指導、軍隊訓練、謀略運用、部隊士氣和將帥修養等問題,對古代歐洲國家軍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公元5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騎兵在戰場上一度占主導地位,重裝騎兵衝擊成為主要作戰方式。隨着火門槍和火繩槍殺傷力的不斷提高,騎兵逐漸失去其優勢,新型步兵又成為主要兵種。中世紀後期,隨着封建采邑制的廢除,中央集權制的建立,騎士軍隊逐步被常備僱傭軍取代。自戰船上裝備了順舷側配置的重型滑膛炮以後,海戰也逐漸由船體撞擊和接舷戰戰術為主,向以舷炮戰術和戰列線戰術為主發展。
17世紀上半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三十年戰爭中成功地運用線式戰術。在其後很長時期內,步兵作戰大多採用這種戰法。中世紀的歐洲,軍事理論著作屈指可數。拜占廷帝國佚名作者的《將略》,主要論述了戰術問題,稍後有里歐的《戰術》等。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N.馬基雅維利的《戰爭藝術》強調會戰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主張徵募民軍代替僱傭軍,建立步兵和炮兵相結合的國家軍隊,在歐洲軍事科學發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近代軍事科學是在熱兵器和機械化武器裝備占主導地位的戰爭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先後發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軍事革命及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近代軍事科學的發展。無產階級軍事科學也走上歷史舞台,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戰爭和奪取政權提供了科學的指南。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上半葉,隨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經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實踐,進一步引發了軍隊組織編制、作戰方式和兵役制度的改變,為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軍事革命。這次軍事革命,以槍、炮的出現為標誌,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冷兵器,出現了裝甲列車、鐵甲戰艦等新的武器,軍隊組織結構、作戰方式、兵役制度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大規模會戰和散兵線戰術成為戰爭的主要方式。
從17世紀中葉起,英國的O.克倫威爾倡議組建了資產階級軍隊――新模範軍;法國的S.de沃邦建立了近代第一支工程兵部隊,發展了軍事築城技術並創新了要塞攻防戰術;奧地利的R.蒙特庫科利論述了對外戰爭與國內政治的關係;法國的薩克森伯爵和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對軍事訓練和作戰原則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的探討。18世紀後期,英國的H.H.E.勞埃德提出,軍事科學是研究戰爭準備的問題,而實施戰爭是軍事藝術,不是科學。普魯士的A.H.D.von比洛及奧地利的卡爾大公則認為,軍事科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可分為戰略、戰術兩部分。這些都反映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初創時期的發展狀況與水平。
19世紀上半葉,歐洲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C.von克勞塞維茨和A.-H.若米尼在着重總結拿破崙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軍事理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論斷,並對戰爭目的、戰爭手段、軍隊建設、戰爭藝術原則、戰爭計劃及精神因素等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論述了戰爭政策、戰略、交戰、戰術和戰爭勤務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軍事藝術的一般原則,探索了進攻與防禦的方法、選擇戰略要地和作戰線、建立預備隊等問題。克勞塞維茨和若米尼的軍事著述,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代表作,對世界近代軍事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世紀後期,美國的A.T.馬漢提出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上力量,奪取制海權。這種理論適應了資本主義列強侵略擴張的需要,對英、德、日、美等國的海軍建設和海洋戰略有着深遠的影響。
從19世紀40年代起,K.馬克思和F.恩格斯科學考察了戰爭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總結了近代資產階級特別是意大利獨立戰爭、美國內戰、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經驗教訓,指出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在軍事領域裡的危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研究和考察戰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揭示了戰爭起源、戰爭本質、戰爭消亡、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肯定了暴力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認為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軍隊是有組織的暴力,不同性質的軍隊具有不同的職能和特點;主張廢除資產階級的常備軍,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人民戰爭是人民自覺奮起參與的戰爭;軍隊戰鬥力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條件;提出武裝起義是無產階級實現革命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武裝起義的作戰形式是發展變化的;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人和武器;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要發展無產階級的軍事科學,新的軍事科學是新的社會關係的必然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實踐性和科學性,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探索與揭示戰爭規律最早的理論成果,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科學指南,為人類科學地研究和解決戰爭與軍隊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產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軍事革命。這次軍事革命以機械化武器裝備為標誌,出現了潛艇、飛機、坦克等新的武器裝備,形成了新的軍種、兵種,機械化戰爭成為戰爭的基本形態。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加劇,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間,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H.von毛奇的戰略思想,提出了先發制人、為達到戰爭目的而不惜踐踏國際法等侵略擴張理論,制定了「施利芬計劃」,對德國在世界大戰中處理兩線作戰等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
日本在19世紀末竭力擴軍備戰,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山縣有朋把本國疆域稱為「主權線」,把朝鮮和中國稱為「利益線」,以此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之多、作戰部隊之眾、作戰地域之廣和交戰之激烈,均屬空前。大戰期間,產生了坦克兵、航空兵、化學兵等新的兵種,陸軍的摩托化和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及偵察能力和作戰指揮水平達到新的高度,標誌着戰爭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作戰空間從陸地、海洋擴展到空中,出現了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和大規模的陣地戰。陸戰中防禦作戰處於突出地位,海戰中潛艇顯示出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檢驗了戰前的各種軍事理論,有力地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注意吸收古代軍事科學的優秀成果,更加重視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改進武器裝備,注重研究戰爭的歷史經驗。然而,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往往掩蓋戰爭的政治本質,誇大武器特別是新式武器在戰爭中的制勝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飛機、坦克和新式火炮大量裝備部隊,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已經出現,航空母艦開始在美、英、日、法等國的海軍中裝備,潛艇性能有了改進,使陸、海、空軍作戰手段得到全面發展。歐美各國注意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其軍事科學得到進一步發展。意大利G.杜黑提出了「空中戰爭」理論;英國J.F.C.富勒提出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法國C.戴高樂提出了「職業軍隊」理論;英國B.H.利德爾?哈特提出了「大戰略」和「間接路線戰略」理論;德國E.魯登道夫接受軍事理論家K.希爾的「總體戰」概念,提出了系統的「總體戰」理論;H.古德里安主張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實施閃電式進攻等。這些軍事理論,反映出在軍事技術取得重大進步的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理論發展的某些新趨向,體現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本質和發展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實行「閃擊戰」,與意大利和日本等國的法西斯軍隊在戰爭初期一度得手,但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堅決抵抗下,終遭徹底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球規模的空前激烈的機械化戰爭。戰爭中大量使用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飛機和各種艦艇,並首次使用火箭炮、導彈、核武器及雷達等先進武器裝備,標誌着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出現了諸軍種、兵種大規模的合同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游擊戰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戰略、聯盟戰略有了新的突破;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和合同戰術理論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踐,充分反映了機械化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對世界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從20世紀初葉起,V.I.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國內戰爭中,J.斯大林在領導蘇聯國防建設和奪取蘇聯衛國戰爭偉大勝利的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列寧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本質、根源,闡明了無產階級對待戰爭和暴力革命的態度;號召工人階級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科學地預見了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暴力革命的理論;主張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以革命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提出建設新型軍隊的一系列原則,強調把紅軍建成無產階級領導的、為勞動者利益而鬥爭的軍隊,使之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主張不斷發展國家經濟,加強國防建設。斯大林闡明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必然性,強調要注重國防現代化建設,爭取並利用和平時機,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全面增強國防力量,建立可靠的戰略後方基地;主張加強無產階級正規軍建設,提高現代化武器裝備水平,加強軍事訓練和軍事科學研究;提出利用帝國主義陣營的矛盾推遲戰爭,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策略要服從於戰略;主張同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用積極的防禦和完善的反攻打擊敵人。列寧、斯大林的軍事理論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新發展,是無產階級政黨組織領導革命戰爭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
1840年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敗。為了抵抗外敵入侵,尋求富國強兵之路,有識之士推動清王朝實行了一些軍事改革。林則徐、魏源等總結和吸取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主張「練兵」「制器」,提倡「軍事自強」。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對付帝國主義列強堅船利炮的需要,注意學習和引進西方軍事技術,開辦軍工廠(局)和造船廠,建立初具規模的近代海軍和海防系統,編練新軍和創辦軍事學校,逐步建立起新的軍事教育系統,廢除了延續千年的武舉制度。這一時期的《海國圖志》《籌洋芻議》《洋防說略》《籌海軍芻議》和《訓練操法詳晰圖說》《行軍總要》等都是有重要影響的軍事著作。此後清政府繼續引進西方軍制和操典,並翻譯和編著了《火器真訣》《防海新論》《兵學新書》《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等軍事書籍,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反映了中國近代軍事科學在中西融合中的變化。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也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科學的發展。孫中山提出「武力為國民之武力」的建軍思想。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協助下,於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為次年組成的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並仿效蘇聯紅軍在軍隊中設立黨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他提出了精神與物質並重,政治與軍事相輔,國防與民生兼顧,外交與武力配合,以實業為基礎加強國防建設的思想。這些都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軍事方面的認識和要求,為中國近代軍事科學充實了新的內容。蔣介石統治時期,國民黨軍隊與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蔣介石依靠外國的幫助,建立和發展陸海空三軍和特種兵部隊,按照西方和日本的條令、教程等進行訓練,企圖憑藉優勢的軍事力量,通過發動「圍剿」和大規模的內戰,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指揮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戰役,對戰爭勝利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實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給抗日戰爭帶來嚴重的消極後果。其軍事思想是資產階級、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軍事思想相混雜的產物。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提出富國強兵主張,蔣百里的《國防論》、楊傑的《國防新論》等,比較系統地探討了國防理論問題。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努力創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並依靠這支軍隊進行了長期的革命戰爭,形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深刻闡明了戰爭是階級、民族、國家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提出要客觀全面地考察戰爭,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主張研究不同戰爭指導規律要着眼其特點和着眼其發展;強調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主張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實行正規軍和民兵游擊隊相結合;堅持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提出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指出人民戰爭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必須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堅持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要求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執行有利決策、避免不利決策,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提出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的十大軍事原則。毛澤東軍事思想集中概括為軍事哲學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思想、戰略戰術思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提出的國防建設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創新和發展,科學回答了在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和奪取武裝鬥爭勝利的問題,是中國人民贏得革命戰爭勝利和保衛國家安全的科學指南,對於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現代軍事科學是在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冷戰以來頻繁發生的局部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以及第四次軍事革命的發生,促進了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有新的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是中國現代軍事科學的集中體現,是中國進行國防和軍隊建設、遏制戰爭和贏得戰爭的指導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相互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冷戰成為這一時期美、蘇對抗的主要特徵。以核武器和核戰略為基礎,超級大國謀求核霸權、核均勢、核威懾。美國首先提出「核武器制勝」理論和「大規模報復戰略」,主張壓縮陸軍,發展空軍、海軍,大量裝備核武器,形成以「恐怖平衡」為基礎的核威懾理論。蘇聯提出未來戰爭是一場全面的火箭核大戰,強調重點發展火箭核武器。法國主張發展獨立、有效的核力量,奉行有限核威懾戰略。在核威懾背景下,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中東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相繼爆發,局部戰爭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各國重視局部戰爭研究,局部戰爭理論不斷發展。美國提出「靈活反應戰略」和「現實威懾戰略」,主張建立一支「多樣化」的軍事力量,準備打常規戰爭和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戰區核戰爭。蘇聯也修改了把全面的火箭核大戰視為唯一戰爭樣式的理論,既準備打世界大戰,也準備打局部戰爭;在繼續發展戰略核力量的同時,協調發展各種軍事力量,並提出了戰區戰略性戰役理論。
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國際戰略格局朝着艱難的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局部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成為現代軍事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海灣戰爭後,美國堅持核威懾戰略,由遏止蘇聯的進攻轉為遏止任何潛在敵國的核攻擊,由遏止核戰爭和全球規模常規戰爭轉為遏止大規模戰區戰爭及恐怖主義組織的核、生物、化學武器襲擊。美國大力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提出「新靈活反應戰略」和「低強度衝突」「空地一體戰」「空海一體戰」等理論,利用高技術優勢,加速軍事革命的步伐,提出進行信息作戰、全維作戰、機動作戰、精確作戰、非接觸作戰、非線式作戰、非對稱作戰等新的作戰設想和理論。俄羅斯聯邦強調要做好應對各種形式戰爭的準備,軍事戰略的重點是應對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同時保持已有的技術優勢和火力優勢,重視聯合作戰和信息作戰。德國積極應對新的挑戰,提出戰略指導要威懾、實戰、危機處理三位並重。法國在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中,提出全方位防禦,大力發展信息化的高技術裝備。日本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在通過《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後,與美國聯合開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強調以加強信息戰能力為中心的作戰能力建設。
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軍事革命即以信息化技術為核心和以信息化戰爭為標誌的新軍事革命。這次世界性的新軍事革命促使軍事理論、武器裝備、體制編制、戰爭形態、作戰方式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以往的軍事革命相比,這次新軍事革命具有深刻性、廣泛性、快速性、突變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等特徵,對軍事科學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實踐表明,戰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美國提出,新軍事革命的核心是信息化,未來戰爭是信息化戰爭,要利用信息優勢和數字化部隊建設,拉大與其他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戰爭形態正在由傳統的機械化向信息化方向發展,信息化戰爭及相應的理論與實踐不可避免地成為現代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頒發《聯合信息行動》條令後,俄羅斯也頒發《俄羅斯聯邦信息安全學說》,力求提高國家在未來戰爭中的信息鬥爭能力。此後,英國頒發了《陸軍數字化總綱》,印度強調大力發展信息化高技術裝備。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將國防與軍隊建設的重點向信息化方向轉型,以適應信息化戰爭的實際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歷了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及保衛國家領海、領空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實踐,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維護國家安全,明確提出必須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毛澤東提出,要堅決保衛國家的安全;不僅要建設一個強大的陸軍,還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要根據今後的實際情況,補充和發展十大軍事原則;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打人民戰爭,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民兵工作要抓好,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核威脅與核訛詐,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建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確定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堅決反對外來的任何侵略;依據三個世界的理論,建立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加強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加強軍隊院校的教育和部隊的訓練,鑽研現代化國防。毛澤東國防建設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在奪取全國政權後如何建立現代國防的問題,是遏制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侵略的思想武器,是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地位,在新的軍事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鄧小平深刻闡明了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提出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軍隊要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軍隊要擔當起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歷史責任;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始終不渝地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中心是解決現代化的問題;提高軍隊建設的正規化水平;要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事業。鄧小平強調要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中國軍事科學。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科學回答了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問題,是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根據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和戰爭形態的變化,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創新發展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形成了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深入分析了國際戰略格局變化和世界軍事發展給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挑戰,提出要從國際戰略全局和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國防和軍隊建設,解決好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強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現軍隊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發展;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軍隊建設全局;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全面加強軍隊建設;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強軍隊質量建設;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加快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路子;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在改革;依靠人民建設軍隊、建設國防。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科學回答了如何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保證人民軍隊打得贏、不變質的問題,是新世紀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堅持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思考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創新發展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形成了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強調,要正確認識時代特徵和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堅持從政治高度和國家利益全局觀察和處理軍事問題;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圍繞「三個確保」時代課題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深入持久地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堅持不懈地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實現武器裝備的自主發展、跨越發展、可持續發展;加緊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作為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緊抓不放;積極穩妥地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軍隊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緊緊依靠人民辦國防。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科學回答了如何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的問題,是新形勢下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着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要堅持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將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要貫徹新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建軍方略,着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部隊,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要圍繞能打仗、打勝仗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要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着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鬥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要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
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鮮明回答了在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重大課題,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隨着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和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以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國防和軍隊建設與戰爭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使21世紀的軍事科學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面對多變的國際戰略形勢和複雜的國家安全環境,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挑戰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要求,面對可能發生的信息化戰爭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面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情況,中國軍事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具有時代性、系統性、實用性的新理論和新對策,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服務,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服務,為鞏固國防和贏得未來戰爭服務。這是中國軍事科學必須把握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國軍事科學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軍事科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創新發展,必須從新形勢下軍事建設和軍事鬥爭的實際出發,大膽地解放思想,客觀地論證求是,不斷地與時俱進。創新是從已知探索未知,是繼承前人而又突破前人,是用新的認識去豐富、充實、修正乃至否定舊的認識,是另闢蹊徑,是別開生面。沒有思想上的解放,沒有事實上的求是,沒有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是不可能創新的。軍事科學創新要正確處理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對策問題研究的關係,注重基礎理論的創新,抓好應用理論的創新,突出對策問題的創新,從理論的高度、歷史的縱深、法律的依據、實踐的求證上深入研究,回答和解決新的軍事實踐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信息化戰爭既是科技與謀略緊密結合的戰爭,又是消耗和破壞非常巨大且後果嚴重的戰爭,任何國家和軍隊都經不住戰略決策失誤所造成的巨大損失。解決這類決策問題,涉及的問題多,波及的範圍廣,有許多未知數,要求進行科學研究和精密計算。因此,軍事科學在領導決策方面,在戰爭指導和國防與軍隊建設方面,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
從世界現代發生的局部戰爭來看,戰爭雙方是否重視軍事科學研究,其戰爭決策和作戰指導的優劣是不一樣的,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也是不同的。某些國家在軍力方面並不比對方弱,甚至還占有相對優勢,但卻未能贏得戰爭,除其他原因外,忽視對軍事科學的研究,忽視軍事科學在戰爭決策和作戰實踐中的理論指導作用,應該說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國際戰略形勢複雜多變,國家安全環境仍然嚴峻,直接影響着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為了打贏信息化戰爭,在立足現有裝備作戰的前提下,必須大力發展信息化裝備,但信息化裝備的費用十分昂貴,信息化戰爭的物資消耗增大。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判斷戰略形勢的發展及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如何確定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方針及其指導原則,如何建設規模合理且結構科學的現代化軍隊,如何確保國家安全又不致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所有這些,都是領導決策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軍事科學需要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作出回答的問題。軍事科學為領導決策提供諮詢的具體內容還很多,如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軍隊建設的發展目標與途徑,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立法與各種條令條例,作戰指導原則與新的戰法,政治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軍事經濟建設與後勤保障,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化,以上這些問題同樣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要在理論指導上提出新觀點,而且要在實際操作上提出新對策,為領導科學決策服務。由此可見,軍事科學為領導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的任務將越來越重,要求將越來越高。軍事革命,理論先行,這是軍事革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軍事科學的歷史責任。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世界軍事領域興起了一場新的深刻革命,被稱為「新軍事革命」。這場新軍事革命具有武器裝備智能化、體制編制精幹化、指揮控制自動化、作戰空間多維化、作戰樣式體系化等特徵。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軍事科學的創新。在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形勢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將對武器裝備的發展、體制編制的調整、戰爭形態的變化和軍事理論的創新產生更大的影響。從這些重大變革的要素及其影響來看,具有關鍵作用的是信息技術,具有先導作用的是軍事理論。因此,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先期創新軍事理論,充分發揮先導作用,對於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人類戰爭經過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幾個階段之後,正在進入信息化戰爭階段。信息化戰爭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充分地利用信息化軍事力量和手段,更快速高效地達成戰爭目的。與機械化戰爭相比,信息化戰爭在作戰樣式、作戰目標選擇、兵力的編組和運用,以及作戰重點的把握、衡量戰爭勝負的標準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重大變化。因此,軍事科學要緊緊圍繞新軍事革命的重大問題,深入研究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原理、主要特點和發展規律,信息化作戰的制勝之道及其特殊的指導原則,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的兵力運用和戰術要求,信息化條件下制空權、制海權特別是制信息權的對策,以及適應信息化戰爭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問題,明確信息化是新軍事革命的本質和核心,確立新的觀念和做法,建立新的體制和機制,完善新的法規和制度,跟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步伐,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發揮應有的先導作用。隨着時代的前進與社會的進步,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越來越多,軍事科學理論對於戰爭和國防實踐的先導作用越來越大。因此,當代軍事科學,不僅繼續着力研究如何解決現實的軍事問題,而且把重點轉向對未來戰爭和國防問題的研究。軍事科學不僅重視過去與現實,而且更加重視未來。
研究基礎
軍事科學研究是以現實實踐為基礎的,同時又是以對未來預測為重點的研究。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形勢不斷發展變化的情況下,人們對軍事科學的未來發展更加關注,軍事預測隨之成為熱門課題。由於科學技術與預測手段的發展,軍事預測的時間跨度增大,預測的準確度也在提高。預測內容已經涉及戰爭和國防領域的各個方面,軍事預測已成為科學決策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軍事預測研究時,更應注重從宏觀預測入手,提出未來戰爭的總體構想和戰略指導理論,繼而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規劃。面向未來,加強預測,並不等於忽視和不研究歷史與現實問題,而是要求把歷史、現實和未來作為動態的系統,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使軍事科學具有一定的連續性與先導性。研究軍事歷史問題,可為研究現實和未來提供規律性的認識。現實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又是未來的出發點和基礎。研究現實軍事問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迎接未來面臨的挑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類型的威脅與危機事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未來的科學預測決定着現實發展的基本方向。沒有對歷史和現實的透徹了解,不可能科學地預測未來。而忽視對未來的研究,也難以有效地指導現實。因此,軍事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未來觀作指導,立足現實,總結歷史,預測未來,着眼於滿足未來戰爭和國防的需求。高新技術的發展,強化着人們的科技意識,促使軍事科學與軍事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並用於軍事領域,導致軍事技術日益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軍事信息技術、精確制導技術、隱身技術、軍用人工智能技術、軍事航天技術和新概念武器技術等的應用,將改變戰爭的物質條件和戰場面貌,引起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變化,出現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戰爭形態,從而引起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原則與方法的變化,為軍事科學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更高的要求。軍事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不可避免地改變人們的觀念,並導致一些軍事理論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同時也為擴大軍事科學領域,加快軍事科學的發展速度,不斷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但是,軍事科學的發展與軍事技術的發展比較起來,前者卻有不適應後者的現象。這種不適應,一方面表現為軍事科學落後於軍事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片面強調軍事技術對戰爭的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軍事科學的新理論總是產生於某些新技術兵器出現之後,如「全縱深打擊」和「精確打擊」理論,是在航空、航天、偵察定位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技術發展到相當程度以後才提出來的。還應看到出現了過分看重技術兵器對戰爭的影響,而對社會政治、經濟、精神諸因素對戰爭的影響,以及對新兵器使用的制約作用估計不足的偏向,從而使軍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脫離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
發展方向
軍事科學的發展決定於軍事技術的發展,但也反作用於軍事技術的發展。軍事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以及經費的投入和有關政策,都迫切要求軍事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因此,在軍事技術發展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更須加快軍事科學的創新和發展。隨着信息化戰爭與現代國防實踐活動的發展,新的軍事科學理論將不斷地出現。在科學技術和新的軍事實踐的作用下,影響軍事活動的各種相關因素將變得更加活躍,新的軍事專業和軍事學科隨之而不斷產生,軍事科學研究的分工也越來越細。由於人們對軍事活動認識的不斷深化,軍事科學的學科在不斷增多,如國防發展戰略學、聯合戰役學、軍事心理學、軍事領導學、軍事信息學、軍事變革學、軍事未來學、軍事航天學、國際軍事學、軍事環境學等學科,都已成為軍事科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隨着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和軍事理論的不斷創新,還將湧現出更多的新學科,使軍事科學更加絢麗多彩。
軍事科學的學科在逐步增多的同時,又越來越高度地綜合和整體化。新興的科學技術使軍事活動的領域日益擴大,戰爭的形式和手段都更加多樣化,軍事上一切重要技術成就都具有高度綜合性,具有複合技術性質。交戰的戰場從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太空和網絡電磁空間,又具有高度的整體性。在交戰中,不僅強調綜合應用各種科學技術的成就,而且強調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各種手段。這些深刻的變化,決定了軍事活動與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地理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僅靠軍事手段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要解決軍事上的一些重大理論或實際問題,僅靠單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遠遠不夠,即使是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作參考。因此,軍事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橫斷學科和綜合性學科。軍事科學的高度綜合和整體化,有利於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地理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
現代軍事活動,已越來越超出軍界和國界的範圍。儘管各個國家的政權性質和社會制度各不相同,但軍事活動與國家的各方面密切相關,也和鄰國及其他國家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軍事科學需要面向世界,以多種方式與外國軍隊進行學術交流。由於世界各國軍事技術裝備的發展有共同的規律,一些國家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大體相同,其常規裝備編制也大同小異,加之相對和平時期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上相互聯繫與交流日益增多,為各國軍事科學的相互交流和借鑑提供了有利條件,國際軍事交流活動趨向頻繁,各國軍隊也都藉助於學術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即使是敵對的國家和集團之間,也需要很好地研究對方,從中找出弱點或取得借鑑,以尋求克敵制勝之策。國際軍事學術交流形式多樣,如召開國際學術會議、聘請外國學者和專家講學、邀請外國軍官訪問和考察、互派客座研究員和軍事留學生等,以此促進相互之間的學習和借鑑。現代軍事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更加廣泛的社會活動。現代戰爭和國防建設,除了軍事因素之外,還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軍事科學在面向世界的同時,還要面向社會,積極向社會開放,加強軍隊和地方的學術交流,及時吸納並充分利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許多國家對面向社會開展軍事科學研究很重視,不僅軍隊有自己的軍事科學研究機構,而且政府及其他系統也有諮詢機構,還有許多的民間研究機構,都積極參與軍事科學研究活動。軍事科學在強調面向世界、面向社會的同時,必須堅持強調立足國情、軍情,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任何國家的軍事科學,從戰略戰術到技術裝備的研製與使用,都離不開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以及可能的戰爭威脅和作戰對象等條件。因此,軍事科學既要面向世界和社會,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又要從自己國家和軍隊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總結接近實戰的軍事演習和各種實驗的做法,加強對不斷發生的局部戰爭經驗的研究,是軍事科學研究和檢驗其成果的重要方法。
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切成果,不論是戰略戰術還是軍事思想,最終都是為了在戰爭和國防中使用,其正誤只能由戰爭和國防實踐來檢驗。但戰爭的實踐,特別是大戰的實踐,不是可以隨意得到的,因此,世界各國軍隊都把有計劃的軍事演習和軍事實驗,作為軍事科學研究和進行戰爭準備的重要方法。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軍隊,除了經常舉行技術的和戰術的實驗與演習外,還定期舉行戰役乃至戰略性規模的大演習,以檢驗其軍事理論和作戰方法。通過演習和實驗,取得接近實戰的實際經驗,作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要依據。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是現實的軍事實踐活動。它雖與大戰有區別,但比演習實驗更能驗證技術兵器、作戰方法、軍隊建設與軍事理論在現代戰爭中的適用程度。因此,軍事科學研究還必須注重總結局部戰爭的經驗,加強對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研究。在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由於直接戰爭經驗不可多得,因而更要重視間接戰爭經驗的研究,並儘量採取接近戰爭實際的研究方法,這是使軍事科學研究不至於成為「無的放矢」和「紙上談兵」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軍事科研成果質量和在實踐中發揮理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條件。注重採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緊密結合,這是軍事科學研究的重要變革。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已廣泛應用於軍事科學研究的許多重要領域,突變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也在軍事科學研究的許多領域中應用,這些都對軍事科學研究方法的改進產生了重要影響。採用系統分析、費效比分析、綜合編制法,從整體上研究軍事過程,為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發揮了作用。採用現代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經濟科學等方法研究軍事問題,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軍事科學研究運用數學方法和模擬方法,不僅可以對複雜的軍事活動過程進行計量研究,而且可以對軍事活動進行數學模擬,使軍事科學在一定意義上獲得新的實驗手段,從而大大提高軍事科學的質量和效率。這種方法促進了軍事科學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定性研究更準確、更科學。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軍事科學更趨數學化、模型化和精密化。此外,在研究手段上將廣泛使用計算機技術,使信息檢索和分析等工作更加方便。尤其是資料庫、數據庫、網絡和參數分析論證系統的建立,促使軍事科學朝着研究手段自動化、信息傳遞高效化、數據分析精密化、軍事實驗模擬化、預測未來科學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