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軍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軍略》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四《虎韜》。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1]

提示

本篇論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帶作戰時必須準備的各種裝備器材。首先強調了「凡帥師將眾,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素信,士卒不習」,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接着,分別論述了攻城圍邑、行軍宿營、越過溝塹、渡過江河等等所應準備的各種裝備器材。最後指出:「三軍用備,主將何憂?」即只要器械準備周全,訓練精熟,就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險阻之,吾三軍未得畢濟,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後不得屬於前,無有舟梁之備,又無又草之資,吾欲必濟,使三軍不稽留,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將眾,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素信,士卒不習,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__、臨沖;視城中,則有雲梯、飛樓;三軍行止,則有武沖、大櫓,前後拒守;絕道遮街,則有材士強弩,衛其兩旁;設營壘,則有天羅、武落、行馬,蒺藜;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夜則設雲火萬炬,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越溝塹,則有飛橋、轉關、轆轤,__;濟大水,則有天潢、飛江;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三軍略備,主將何憂?」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人敵國境內,遇到深溪大谷和難以通過的河流,我軍尚未完全渡過,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湧來,水位大漲,後面的軍隊被水隔斷,既沒有船隻、橋樑、又沒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資。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全軍渡過,使軍隊不至滯留太久,應當怎麼辦?」

太公答道:「大凡率領軍隊作戰,如果計劃不預先擬定,器械不事先準備,平時訓練沒有落實,士卒技術不熟練,就不能算是王者的軍隊。凡是軍隊有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不訓練士兵熟練使用各種器械的。如攻城圍邑,就用轒轀、臨車和衝車等各種攻城戰車;觀察城內敵情,就用登高的雲梯和瞭望敵人動靜的飛樓;三軍前進和駐紮,就用武沖、大櫓等戰車在前後掩護;斷絕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術的士卒使用強弩控制兩側;設置營壘,就在四周布設天羅、武落、行馬、蒺藜等障礙器材;白天就登上雲梯瞭望遠方,並設置五色旌旗報告敵情;夜晚就點燃煙火,並擊響雷鼓、敲動鼙鼓、搖動大鐸、吹響鳴笳,作為指揮信號;跨越溝塹,就用飛橋、轉關,轆轤、鉏鋙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飛江等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絕江等器材。三軍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齊備,主將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軍事思想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韜》的軍事思想比較複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師》)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鈎,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文師》說:"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2]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視頻

軍略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