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冠縣柳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冠縣柳林鎮位於聊城市冠縣東北部,東鄰聊城市東昌府區。下轄5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9921人(2017年),耕地面積7萬畝。[1]

中文名稱:柳林鎮

別 名:聊城柳林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聊城市

下轄地區:5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山東聊城市柳林鎮南街

電話區號:0635

郵政區碼:252516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冠縣東北部

面 積:70.1平方公里

人 口:49921人(2017年)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機 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火車站:聊城站

車牌代碼:魯·P

所屬省:山東

所屬市:聊城市

鎮情概況

位於聊城市冠縣縣城東北部,與聊城市的東昌府臨清冠縣三縣市區六個鄉鎮接壤。全鎮轄50個行政村,有5萬人,7萬畝耕地。是全國重點鎮。是清末山東省平民教育家武訓先生的故鄉,2000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省中心鎮」。近幾年來,聊城市柳林鎮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聊城市柳林鎮的改建工作,先後重建了聊城市武訓初級中學和聊城市武訓小學等學校,並在聊城市冠縣東街改建聊城市柳林鎮首個城市化小區,占地面積達千餘畝,小區內配套設施齊全,用戶現已全部入住。

發展條件

該鎮緊傍平九鐵路,南臨329省道、259省道、260省道和聊冠公路在境內呈「十」字交叉狀,地理位置優勢,交通便利。該鎮屬聊城市黃河下游衝擊平原,平杭運河和聊城市青年渠分別在境內南北,東西穿過。現有倪屯、喬廟、郭莊、大界牌四處大型揚水站,220里因山東聊城黃溝渠縱貫全鎮,有機井1200餘眼,水利條件極為優越。

經濟發展

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培植蔬菜,畜牧、花生、林果四大主導產業。各類蔬菜1.8萬畝,優質果園4000畝,優質花生2.5萬畝。各類畜牧養殖專業戶2700餘戶,養殖場密布全鎮。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近幾年,民營經濟果汁完成固定資產8000萬元,招商引資5000多萬元,以紡織、軸承、繩網、製糖為主的50萬元以上各類企業達30多處,各類工商戶1500餘戶。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6億元,財政收入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0元。

獲得榮譽

該鎮先後被評為山東省省級「安全文明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明星鎮」,被中共山東聊城市委命名為「聊城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聊城市民營經濟先進鄉鎮,聊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等榮譽稱號。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名鎮」。

歷史

聊城市柳林鎮原名聊城太平集,明朝初年聊城改稱山東柳林鎮。據傳,明太祖朱元璋貧賤之時,曾與柳春、林直二人一起給財主家扛活。一次鋤地時,朱元璋不慎將盛豆湯的瓦罐打破了,綠豆湯灑了一地,三人一同撿綠豆粒消暑解渴。三人以苦為樂,吃着豆粒結拜為兄弟。後朱元璋做了皇帝,柳春唯恐朱不念舊情,在金鑾殿上將當年打罐灑湯之事說成:「想當年,你、我、他三人,身跨青鬃馬(莊稼苗),手使勾連槍(鋤頭),打破罐州城(瓦罐),跑了湯元帥(豆湯),活捉了竇將軍(豆粒)。朱元璋聽後大喜,隨擺宴盛情款待柳春、林直二人,並安排二人任山東太平集守官,同時將山東太平集改稱「山東柳林」。

名人

武訓(1838~1896),以「行乞興學」聞名於世。原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籍今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莊村。自幼家境貧苦,父母早喪,以行乞、打短工維持生計,受盡虐待和欺侮。扛活期間,因目不識丁,被僱主賴去不少血汗錢,遂悟出沒文化是窮人貧苦的根源,於是立志行乞建義學,請名師,召當地貧苦生童就學。自咸豐九年(1859年)始,武訓開始行乞興學。他食無定餐,宿無定所。足跡遍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數省。所得整食,售人換錢,自食碎食菜根;所得破衣自用,稍好點則賈於人;或撿拾絲縷,聚少積多,換取零錢;或以身為役,代人拉車、拉碾、推磨、耕耨、挑擔、鍘草、軋花、紡線;或表演自虐劇,吃蛇蠍、吞磚瓦、豎大頂、蠍子爬、頑童騎等引人施捨;或手持捐冊,長跪募捐,南北化緣。

經30多年的積累,籌錢1.7萬餘吊,置田300餘畝,托進士楊樹芳代為籌辦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先後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在館陶縣楊二莊和臨清御史巷各建學塾一處。武訓辦學身體力行,尊師重道。每次入學,先拜塾師,後拜生童。自備宴席,延請縣紳作陪招待塾師。凡遇塾師晝寢,不勤教事,或學童嬉戲,不勤習學時,皆長跪恭請,促師生不得懈怠。武訓行乞興學30載,終生未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臨清御史巷義塾房檐下,盤膝而卒。葬於堂邑「崇賢義塾」東側。

武訓「行乞興學」,受到堂邑知縣、山東巡撫至清廷的褒揚。為他樹牌坊,立傳記,建賢祠,賜匾額,封「義學正」,賞黃馬褂。清末民國時期,許多知名學者和教育家,如梁啓超、蔡元培、舒新城、劉半農、孫伏園等都曾頌揚武訓。在武訓精神感召下,1932年,堂邑縣創辦了私立武訓中學;1933年後,馮玉祥在泰安先後創辦了15處武訓小學;1945年10月,冀南行署創辦了武訓師範。據統計,當時全國有7省30多處以武訓命名的學校。

聊城柳林花鼓

聊城柳林花鼓(又稱柳林秧歌),流傳於柳林鎮各村。柳林花鼓源於明萬曆年間,原為「寸蹺秧歌」,以花鼓、傘、鑼、鞭等為演出道具,以舞蹈展示技巧。表演形式分以舞為主的「武場」和以民歌為主的「文場」。表演潑辣火爆、粗獷豪爽、熱情奔放。開場來的猛,結尾收的硬,快中見穩,急中求穩,風格獨特,動人心魄。

柳林花鼓表演的主題多為梁山泊故事。如梁山好漢借鬧元宵之際,喬裝藝人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故事。有演員14人全扮成《水滸傳》中人物。以傘為先鋒,內角傘為吳用,頭鼓為劉唐、李俊,二鼓為柴進、花榮;頭鑼為顧大嫂、扈三娘,二鑼為孫二娘、樂大嫂;外角傘為武松、魯智深。另外還有丑婆金大姐、浪子燕青、老韃子宋江等。

1953年,縣柳林花鼓隊曾代表山東省參加華東區民間藝術匯演,華東局領導親授「文藝導向」錦旗一面,並獎勵全套花鼓服裝。柳林花鼓被定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視頻

柳林鎮派出所一舉搗毀一賣淫團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