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碗泉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冬暖》是中國當代作家碗泉歌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暖
四季更替,周而復始,夏的酷熱,酣暢淋漓;冬的寒冷,冰天雪地,人們感受尤為深刻。然而,冬暖夏涼才是人們普遍嚮往的美好時刻,我想到的還是冬暖。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當刺骨的寒風,吹落掛在樹上的最後一片落葉;當變黃的小草灌滿白霧霧的霜氣,寒冬,真的來了。 城裡人,打開了空調,開足了暖氣。如今,燃煤改氣,推倒鍋爐和煙筒,用上了清潔能源天然氣,只是習慣節儉,而捨不得消費,當然誰用誰知道。街道的行人,防寒服、口罩、手套,捂得嚴嚴實實,流動的公交車、奔馳的城市地鐵、扎堆的私家車也是暖意洋洋。 鄉下人,遠離工廠、汽車,面對鄉野田間地頭、山澗河流而居,更顯冬寒的厲害。過去曾是火炕、土灶,農家柴火燒得也暖烘烘的,只是炊煙裊裊。如今,聽有專家說,霧霾是柴火的原因,轟轟烈烈的改炕運動在鄉村已經展開,讓祖輩的火炕、土灶改為電炕、電灶,恐怕除了固有的傳統因素,也少不了考慮一輩子仔細消費的父母輩。不是網上有人《燒炕》散文寫得栩栩如生沒,「太陽落山了,我們農村人該燒炕哩。」沒燒過炕,你就讀不懂。當然我偶有想,汽車尾氣對於霧霾誰都知道,咋不堵住或收集或稀釋?霧霾綜合治理,當然是好事,誰都寄予希望。 而我對冬暖的美好記憶,就是小時候,母親做的棉襖、棉褲和棉窩窩(棉鞋),千針萬線,繫着母親的愛,小學、初中、高中都是穿着農家的棉織品,溫暖一冬。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便不願在冬天穿戴母親的棉窩窩,嫌土氣。特別是當我考上省城的學校時,更不願穿母親的棉衣進城。當年家窮,父母東借西湊,給我準備了學費、被褥,我勉強穿上母親趕做的布鞋、戴上草帽、穿上當時流行的滌卡紅衛服、電子手錶去省城報到,臨近學校,第一次出門的我,看看土氣的我穿戴,隨手便扔掉草帽,但一位好心人,又提醒我我掉了東西,我不情願的又戴上那個草帽,最終還是找沒人的時候扔掉了。當然,對於我一個新時代到了,工作、事業也上了台階,過上了與過去不一樣的生活。如今,我常想那棉衣、那帽子,雖說落後潮流,但感覺是乾淨、溫暖、舒服。以後的日子,母親常做一些鞋墊、棉馬甲等給我,對孫子輩也是棉衣、棉褲做到長大成人,溫暖伴着我一生。 「凍雪寒雲作冷冬,群花百卉盡羞紅。誰將暖律吹寒谷,一夕春回幾信風。」冬暖是一種感受,偶爾的冬陽、偶爾的善舉、偶爾的良言,同樣溫暖人生。近期網上流傳視頻----《2017 年最走心廣告:總有人偷偷愛着你》,就彰顯冬的溫暖。而總書記精準扶貧、走訪偏僻鄉村農家、噓寒問暖,直至兜底扶貧更是冬的溫暖。 冬暖是多樣的,有大有小,只要有善意就有溫暖,但願我們常遇到暖冬。
作者簡介
碗泉歌,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