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馮德英 |
中文名稱: 馮德英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乳山 職業: 作家 代表作品: 長篇小說《山菊花》 |
馮德英(1935年12月 -2022年1月17日),生於山東乳山,中共黨員,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先後入解放軍通信學校學習,畢業後任報務員、電台台長、雷達指揮排排長職。
人物生平
馮德英同志1935年出生於山東乳山,1949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東軍區三野通校學員、航訓大隊學員、空司三科見習報務員,第四預總司令部報務員、第六預總電台報務員,華東空軍通訊處副排級,廣空指揮所通信排副排級、通信營副排級、電線連台長,武空指揮所指揮連排長,空政文化部創作員、貴陽"五七"幹校學員、文部創作員。1980年11月任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濟南市文聯副主席。1985年3月任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濟南市文聯主席。1986年2月任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濟南市政協副主席。1988年3月任山東省作協主席、黨組書記,濟南市政協副主席。1994年3月任青島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市文聯名譽主席。1998年2月任青島市文聯名譽主席。2005年10月離休。
主要作品:著有長篇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上、下)、《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馮德英中短篇作品集》等。電影劇本有《苦菜花》、《女飛行員》等。
2022年1月17日6時20分,青島市政協原副主席馮德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青島逝世,享年86歲。
個人經歷
觀點
馮德英認為每個作家的創作道路是不完全相同的。這是因為,作者為什麼要寫--創作的動機,寫什麼--創作的題材,怎麼寫--創作的方法,都和其本人的生活閱歷、個性愛好、立場觀點、周圍環境密切相關。而這些方面,很難是人人相同的。
馮德英認為自己之所以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並且能比較早地"少年得志"、"一鳴驚人",不是年輕幼稚的作者有什麼特別的天才,而是得益於他從童年時代開始所處的革命戰爭環境和他接觸過、看到過、聽到過、參加過的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人和事。在那如火如荼的鬥爭中,他周圍的親人、村問鄰居,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敵愾,為正義的鬥爭,獻出自己的所有。無數的共產黨員,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指戰員,革命幹部群眾,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其英雄的壯舉,崇高偉大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馮德英得天獨厚地有幸生長在那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耳懦目染英雄人民的可歌可泣的業績,為他儲存了一個開發不完的高尚品德、優美情感、善良性格、堅貞不屈的犧牲精神的寶藏,使我的創作激情和原料,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的源泉。為此,馮德英特別熱戀他的故鄉崑嵛山,愛那裡的人民、風俗語言、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愛她的過去、現今。
馮德英談到,作家的作品是時代的產物。只有表達了人民的實際生活真實心愿的作品,才是時代腳步的記錄,才具有時代精神,才有審美價值和傳世的生命力。
改編
《苦菜花》被中影集團改編成了電視劇。作為《苦菜花》的原作者馮德英,他認為電視劇改編比較成功,"花"開到今當隨時尚。馮德英說:"當初我改編電影時是'濃縮'的,一部近40萬字的作品,壓到兩個小時的電影里,為了故事的緊湊,捨棄了不少東西,而這部20集的電視劇就有了充分的時間,還回了許多原著的面目,我對這次改編還是比較滿意的。"馮德英說:"陳小藝的'母親'造型和我的想象有些差距,電影版的馮大娘(曲雲飾)是滿頭銀髮,而電視版的就年輕多了,這可能是考慮到那個時代四十歲左右的女人與現代這個年齡的人已大不一樣,她的造型以現代人的眼光看會習慣的。另外,這部電視劇圍繞着小說中出現的多個女性形象展開,構成一組女性群像圖,因此整部戲'馮大娘'的並不多,她年輕一點兒不會對整部戲有多大影響。如果電視劇老是圍繞一個老太太,節奏又緩慢,肯定沒有觀眾喜歡。"
回憶
馮德英回憶:"我們拍攝電影時準備了3年,春夏秋冬的外景都是真的,而且我們的演員僅體驗生活就用了一年多時間,在這點上電視劇比不了。"崑嵛山是膠東老革命根據地,馮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描寫的都是崑嵛山軍民抗日的故事,電影《苦菜花》、《山菊花》的外景拍攝現場也選在了這裡。可是,電視劇《苦菜花》卻選擇在山西省武鄉縣實景拍攝。馮德英說:"電視劇沒有在故事發生地拍攝,是遺憾的。"馮德英認為他跟中影集團合作比較愉快,《迎春花》已經拍完了,《山菊花》也將投入拍攝。
再譜新篇
電影《苦菜花》
在21世紀的中國,馮德英的《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早已紅遍大江南北享譽世界文壇,由這三部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不久前都在各大電視台熱播。馮德英仍然老當益壯,以飽滿的熱情,創作出了《天堂之約》、《地域之吻》、《人世之哀》新的三部曲。而《天堂之約》是他新近創作的"煉獄中的天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以滿懷激情,以深沉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二戰背景下的悽美絕倫的愛情故事。刻畫了李玉琪、江明浩、老木、春紅等那個時代的人物群像,旨在通過普通人的遭遇,揭示戰爭帶給人們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特別是女主人公李玉琪的悲慘命運,更是對侵略戰爭的血淚控訴和對封建倫理道德的無情鞭撻。 對於這次新的創作,馮德英說:"我生在乳山,長在乳山。我的創作與乳山有着割捨不斷的情緣。今天的乳山早已經是舊貌換新顏。我們知道,乳山是一個崇尚母愛文化、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我再次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以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為背景,創作了這部二戰背景下的悽美絕倫的愛情故事。它既是我創作的一個新的延續,同時,也把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對母愛和女性的謳歌、禮讚貫穿在了我的字裡行間。可以說,故鄉、母親、女性,以及深沉而哀婉的愛,建構起了《天堂之約》。它也許把我帶到了早已逝去的年代,讓我繼續用我的筆抒寫我心中的故土和那片土地上美麗善良、堅韌不屈的人們。因為我是他們的兒子。"
紀念館
2008年9月20日上午,山東省威海市首個以當代知名作家個人名字命名的專業文學館---馮德英文學館在乳山落成。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焉榮竹,市委書記王培廷為馮德英文學館揭牌,市領導劉玉黨、張劍出席開館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曰臣等領導為馮德英文學館開館發來賀電、賀信。 馮德英文學館為仿唐式建築,總建築面積1400餘平方米,整個館體風格厚重、大氣、莊嚴,以真實完整的資料,生動感人的表現手法,緊緊圍繞馮德英文學作品主題,全面系統地反映了馮德英的成長曆程、生活點滴以及文學風采,令參觀者深切感受到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該館所收藏的馮德英文學創作生涯中的圖片、作品、影像、實物等資料近2000件。在開館儀式上,馮德英向乳山市捐贈了"山東省文化藝術成就終身獎"獎金,向"馮德英書屋"授牌、贈書。當天,還舉行了山東"三花"影視基地奠基儀式和馮德英文學創作50周年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