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鳳凰嶺(杜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鳳凰嶺鳳凰嶺》是中國當代作家杜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鳳凰嶺鳳凰嶺
鳳凰嶺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城東15公里處,今河東區鳳凰嶺鄉王家黑墩村東。原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着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係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鐘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1983年春,鳳凰嶺遺址已被鐵路部門挖土築基夷為平地,現成為農家果園暨鳳凰鄉人民政府駐地。在其北僅存高10米,東西、南北各20米左右的圓土丘一處。
一直希望,能有一個黃昏,心靈足夠敏銳,來傾聽你鬱積千年的心語,感受你滄桑的撫摸。然而,今天,你出現在我面前,猝不及防地,在我忙亂得一塌糊塗之後。因為這漫長的等待和煎熬,已使我難以承受了。
走出那個叫「王黑墩」的小小的村落。朦朧的暮色漸漸侵入。你在淡紅的光芒中顯現,心竟怦怦亂跳起來,一如去會一個久別的情人。
你以斷壁殘垣的姿態迎接我,在那裡,靜默地佇立,破敗荒涼!你只是一個小土丘,高不到四米,寬不到二十米;是的,你已被歲月零刀碎剮。只剩下了這點殘存的肢體。
沿南面遍布刺槐等灌木的陡坡,我登上坡頂,坡頂稍平坦處,農人種了大豆,其餘,則大部分覆蓋着低矮的刺槐,只在坡邊,偶爾的一處,稀稀落落有些青草。
小丘的東面,被挖出一個豁口,在最高處,一面黃土壁直立而下,高低起伏,層次分明,布滿風雨侵蝕的痕跡。仿佛一個老人,被歲月的刀刻出了溝溝坎坎,偶爾會裸露一條樹根,長出一棵榆樹苗。抓起壁上一把黃土,土質已呈沙狀,可土壁兀自稜角分明。黃昏的風吹過,在捲起的塵霧裡仿佛夾雜着千年歷史的渣滓。
上到最高處,暮色四合,遠處燈光已亮。在西南方約一百米處,樹木蓊鬱,栗子樹有十多米高,密密匝匝,樹下墳墓多以王姓和曹姓居多,周圍約有五十多畝地,高低起伏,想這定是鳳凰嶺的遺址。究竟鳳凰嶺有多大呢?有人說,解放前,有五十多米高,南北約三百米,且還只是主嶺。其實,鳳凰嶺的得名完全因為它像一隻鳳凰的形狀,頭北尾南,翅分東西兩翼,只尾巴就延伸了五百米。若自空中鳥瞰,完全像一支鳳凰棲止在此地,形神俱備、栩栩如生。
因了這隻鳳凰,誕生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一隻鳳凰飛臨此地,疲倦了,便伏地小睡,不想長睡不醒,遂與土地合為一體,而成鳳凰嶺。
傳說是美麗的,因其美麗,當地人流傳不衰。
從中石器時期的原始農業到東周的風雲變幻,從那88座古墓的風水寶地到今天的殘垣斷壁,鳳凰嶺是一個參與者,也是一個見證者,見證兩萬年的滄桑巨變。
凝視着鳳凰嶺,仿佛有一支長槍,穿透歷史的煙雲,將萬千悲喜劇凝聚成一個瞬間、一種徹悟。
這最不經意的一抔土,歷經滄桑和漫長的等待,已使它們如此沉默,它們永遠不會對你說,可它們又時刻不在告訴着你。
我們渴望沒有遺憾的生活。
然而面對鳳凰嶺,一座土丘,背負了幾萬年文明的重擔,又在日益鼎沸的人聲中消失殆盡,我們的一切重壓和苦痛又算什麼呢?
如果和名山大川相比,它只能是一粒塵埃,然而塵埃也有自己的生存軌道,它也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背負了人類發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
杜珂,高級教師,陝西山陽人。喜愛讀書,酷愛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