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倉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倉理

來自 中國科技大學 的圖片

劉倉理,男,漢族,1961年12月出生於陝西岐山,實驗物理學家[1]中國科學院院士[2]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副部長級)[3]

劉倉理於1982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1993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15年起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副部長級);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倉理主要從事爆轟、衝擊波物理研究和裝備研發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副部長級)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陝西岐山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畢業院校----加州理工學院

人物經歷

1961年12月,劉倉理出生於陝西岐山。

1977年—1979年,就讀于于陝西省岐山縣蔡家坡中學。

1982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

1993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學位。

199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2015年起,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副部長級)。

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劉倉理長期從事核武器、高新技術武器、先進常規武器研發和爆炸力學、爆轟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等領域研究 ;在侵徹動力學、動態相變、層裂過程相關的實驗技術、理論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獲得了部分進展。

學術論著

截至2022年8月,劉倉理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2部。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14年10月 第十三屆全國物理力學大會 湘潭

發明專利

截至2022年8月,劉倉理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

時間(公開日) 專利名稱 專利類型 專利公開號
2014年5月14日 一種快速光譜掃描的液晶電控可調濾光片 發明專利 CN103792730A
2015年12月2日 一種中心波長可調的濾色鏡鏡頭封裝結構 實用新型專利 CN204832734U
2016年8月24日 一種雙模式,超高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測量裝置及方法 發明專利 CN104199044B
2017年2月22日 一種全光纖頻域干涉絕對距離測量方法及裝置 發明專利 CN104197844B
2018年12月11日 一種全光纖動態絕對距離測量裝置及方法 實用新型專利 CN108981584A
2019年7月16日 一種通過傳輸電纜峰化電流的強脈衝電流裝置 發明專利 CN110022083B
2020年7月28日 基於快照光譜成像技術的瞬態溫度測量裝置和方法 發明專利 CN111458044A

科研獎勵

截至2022年8月,劉倉理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等獎項。

人才培養

寄語學生 2019年4月,劉倉理在上海交通大學開設的行業教育專題報告會中勉勵青年學子:「要以中國國家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以民族復興為奮鬥目標,以崇高事業為人生追求,承載時代賦予的使命,繼承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信念,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祖國強盛之中。」

培養成果

劉倉理培養的學生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鄒立勇等。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2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務院
- 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全國創新爭先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周光召獎 周光召基金會
- 求是傑出青年獎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
- 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科技部
- 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國防科工委
劉倉理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社會任職

2018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9年10月,中國力學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特邀理事

2023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23年3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程院第六屆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程院第七屆教育委員會委員

《爆炸與衝擊》第五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爆炸與衝擊》第六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爆炸與衝擊》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爆炸與衝擊》第八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爆炸與衝擊》第九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爆炸與衝擊》第十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劉倉理為中國高新技術武器研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寶雞日報》評)

「劉倉理在裝備研發和武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為新時期中國武器裝備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學習時報》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