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棨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劉棨(1657~1718),字弢子,清前期官員,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1]。父親劉必顯(1600~1692)為清初官員,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2]。劉棨博學多才,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進士[3]。10年後始選任長沙縣知縣,居官清廉,尤善應變。得湖廣總督吳碘舉薦,於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升任陝西寧羌州(今寧強縣)知州。蒞任後,值陝西大飢,州無可發之粟,他便向監司丁珩借糧,並提出運糧之法:使民赴府負糧,負一斗者給三升。此法一用,不十日便運三千石。州地貧

苦,他見山上多桷樹,宜養山繭,便派人到諸城老家,請善養者數人並帶蠶種數萬枚到寧羌州,教民養蠶,並傳授抽絲織綢之法。寧羌州人由此得利,稱

其綢為「劉公綢」。他針對本地文化落後的狀況,便為其立書、建義學,並親自教授。自此,寧羌州有了鄉試者。後擢寧夏中路同知平陽(今山西臨汾、運城兩地級市及石樓縣和靈石縣,治所在臨汾)知府[4]

中文名 :劉棨

主要成就 :教民養蠶

立書、建義學

出生日期 :1657年

性別 :男

朝代 :清朝

兒子 :劉統勛

身份 :四川布政使

逝世日期 :1718年

人物關係 :劉必顯(父親)

孫子 :劉墉

目錄

1人物生平

2人物關係

1人物生平

  劉棨(1657~1718),字弢子,清前期官員,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父親劉必顯(1600~1692)為清初官員,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劉棨博學多才,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進士。10年後始選任長沙縣知縣,居官清廉,尤善應變。得湖廣總督吳碘舉薦,於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升任

 陕西宁羌州(今宁强县)知州。莅任后,值陕西大饥,州无可发之粟,他便向监司丁珩借粮,并提出运粮之法:使民赴府负粮,负一斗者给三升。此
 
 法一用,不十日便运三千石。州地贫苦,他见山上多桷树,宜养山茧,便派人到诸城老家,请善养者数人并带蚕种数万枚到宁羌州,教民养蚕,并
 
 传授抽丝织绸之法。宁羌州人由此得利,称其绸为“刘公绸”。他针对本地文化落后的状况,便为其立书、建义学,并亲自教授。自此,宁羌州有了乡
 
 试者。后擢宁夏中路同知平阳(今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治所在临汾)知府。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皇帝下詔,從全國各地選拔操守清廉,才學優長之員。天下知府得舉者惟有他和陳鵬兩人。次年,升任天津道副使,迎駕五

 台山。他早写就“爱清”二字准备让皇上御书。皇上见其忠,便将“爱清”反其意,以“清爱”二字御书赐之。曲此,刘家即称“清爱堂”。后又升任江西按察使。时值大赦,他详勘死囚,得活者百余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他晋升为四川布政使,到蜀后仍勤励,颇得民众爱戴。他为宦一生,勤奋不懈,后以劳累而卒。

2人物關係

  劉統勛:劉棨子,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棨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參考資料: 1. 劉棨

中國科學院知識服務平台[引用日期2022-04-23] 2. 諸城劉氏家族與乾嘉政治 - 中國知網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2-02-22] 3. 吉光片羽 河北省博物院藏清代劉墉墨跡

維普期刊[引用日期2022-01-16] 詞條標籤: 清朝官員人物高密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