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正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姓名 = 劉正宗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大明翰林院編修
大清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 | 國家 = | 爵位 = | 籍貫 = 山東青州府安丘縣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可宗,號憲石 | 室名 = 御墨樓 | 諡號 = | 出生日期 =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 出生地點 = 山東安丘縣 | 逝世日期 =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 逝世地點 = 京師 | 墓葬 = | 配偶 = | 親屬 = | 出身 =

  • 崇禎元年戊辰科同進士出身

| 經歷 = | 着作 =

劉正宗(1594年-1661年),字可宗,號憲石,賜號中軒,原籍安丘縣東北鄉安泰里(今黃旗堡鎮東安泰村),後遷居安丘城裡,父劉茂范。明朝隆慶辛未進士劉希孟的孫子。

生平簡介

[1024.jpg原圖鏈結][1]

與其二位兄長被譽稱為北海劉氏「三珠樹」

劉正宗出生世時,父已病亡五個月,不久又喪失了母親。少時聰敏好學,與其二位兄長劉正衡劉正鑒互為師友,苦讀經史子集。他們的學風文采被譽稱為北海(泛指濰縣、安丘、昌樂、壽光、昌邑等縣轄境)劉氏「三珠樹」。

歷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編修、禮部會試副主考

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歷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編修、禮部會試副主考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登進士第,四月授真定府推官(也稱司理)。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分任陝西省鄉試主考官。因他為官耿直廉明,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被召入翰林院任編修,不久又改授文林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升翰林院侍講,崇禎十三年(1640年)任禮部會試副主考官。

為了暫避戰亂,攜眷北歸隱居故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劉正宗奉皇帝使命到青州冊封衡王,遂便道回鄉探親。在家期間恰值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明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監國(改元弘光,史稱南明)。 為了暫避戰亂,劉正宗同胞兄劉正衡,堂叔弟劉正學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攜眷南下,僦居在金陵三山街。第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南明拜劉正宗為翰林院左春坊左中允。同年五月清兵過江攻破金陵,劉正衡、劉正學難逃廣東,劉正宗從金陵攜眷北歸隱居故鄉。

官階地位已登峰造極,權勢顯赫,地位榮耀,真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清兵進關後,趕走闖王李自成,定都北京。當時的滿清皇族不熟悉漢族的語言、文字,統治關內有困難,於是便大力啟用明朝舊官吏料理朝政,並以應詔仕清者為歸順,不應詔者為叛逆。劉正宗在故鄉期間,屢次接到清廷詔書,迫於當時形勢,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劉正宗應詔到了北京,當即補為內翰林國史院編修,任禮部會試副主考官,同年八月又主持了浙江省鄉試。順治六年正月又晉升為侍講學士,此後連續封官進爵,到順治十年五月晉升為吏部右侍郎,六月又拜弘文院大學士。同年十月吏部尚書缺員,順治皇帝示諭:「正宗清正耿介,堪勝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書。」 從此,劉正宗出弘文院,特進一級,到吏部代行吏部尚書職務。命他以秘書院大學士。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劉正宗一品考績期滿,晉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順治十五年八月,清廷典制改院為閣(殿),劉正宗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兼管吏部尚書事,並參與朝廷機要事宜。 順治十六年八月,清廷特設會試,以劉正宗任大總裁。這時刻劉正宗身兼要職,官階地位已登峰造極,權勢顯赫,地位榮耀,真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帝凡得著名書畫,經他鑑別評定後才歸禦府收藏

劉正宗世稱「劉閣老」,公博覽群書,工詩律,尤精五言古詩。其詩氣魄風格遒勁高遠。著有《逋齋詩集》、《御墨樓詩選》、《木天草》、《雪鴻齋草》等詩集若干卷。他還愛好書法,特別喜愛晉右將軍王羲之的行草。特請書法家吏部尚書孟津王鐸撰文,專門搜集了王羲之的行書字彙成其父劉如金的碑文(地方人稱集王碑)。他還勤於臨池,筆法秀秒絕倫,當時能得到他的墨跡為極大榮耀。他給人的書劍信札,往往被珍藏起來。順治帝凡得著名書畫,經他鑑別評定後才歸禦府收藏,常將所得名人字畫和自己作的字畫及親筆題字賜給他,禦府書籍之題跋也多出自其手。為顯示榮耀,他於安丘城相府內特建「禦墨樓」。

親友都勸他要認清形勢急流勇退

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一月,劉正衡病故,劉正宗請假獲准,攜帶御賜治喪費回家為其胞兄治喪。在舉行葬禮時,巡撫、藩王以下皆有祭奠,饋贈賻儀的大小文武官員達百餘人。到第二年四月喪事完畢劉正宗方才回京。 在家期間,一些親友都勸他要認清形勢急流勇退。濰縣貢生楊青藜與劉正宗是詩友,聽說,特來安丘拜謁。為了知己詩友的前途和命運,他只好寫了長篇書信奉勸劉正宗。信中說:品行高能導致時人的妒忌,自身廉潔反顯得眾人的污濁,要想安然無事是不可能的。 劉正宗雖享盡了榮華富貴,但同時也歷盡了宦海風波。因此看過書信深受啟發,曾表示請求歸休。可是回京後不久就改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事。他見當時「帝眷特隆」正處在繼續重要提拔的時候,總沒敢向皇帝請求歸休。

順治皇帝晚年,愛好佛學>對他由疏遠,直至反感、憎惡

順治末期,朝內宗派互相爭鬥。他全沒放在心上,因為他從仕清以來青雲直上,達到瞭如此權貴地位,況且又收到當朝皇帝的青睞,因此,表現傲上慢下,自高自大,對朝廷政見往往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順治皇帝晚年,由喜愛書法繪畫轉為愛好佛學。召劉正宗便殿敘談時,幾次訊問他關於佛學的事。劉正宗總是說:「臣自幼不讀其書,不知其說。」而且仿效唐朝韓愈上「佛骨表」諫阻唐憲宗迎佛骨的事,上疏勸諫。因而順治皇帝對他由疏遠,直至反感、憎惡。

反對派與監察官員密謀策劃彈劾,劉正宗的一切官職被罷免

「一朝失寵,眾謗交集」。劉正宗的反對派見時機已到,與監察官員密謀策劃彈劾劉正宗。順治皇帝看過奏疏後,親自主持審訊。可是劉正宗聽後卻暴跳如雷,覺得非常冤枉,認為是誹謗誣告,答辯極不謙遜。使順治皇帝大為不滿,信然。」遂憤憤地宣布罷免劉正宗的一切官職,將他轉置於法司,並命諸王大臣九卿科道共同查訊劉正宗的案情。

聽到順治皇帝病死,遂長嘆一聲,從此一病不起

在法司期間順治皇帝身患重病還曾數次派宮中使者去問候劉正宗,表示對他並沒有忘懷,追念舊好,總會澄清是非的。可是時隔不久就聽到順治皇帝病死的消息,遂長嘆一聲,從此一病不起。

在極端憤懣下,含恨辭世,不許回籍,喪事草草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極,年號康熙)極為,議政王根據劉正宗的罪狀,認為其死罪先帝雖予以赦免,但活罪當嚴懲不貸,可是又憐其年紀衰老,便寬恕了他。 劉正宗被罷官後,家產被抄沒,雖說是遵詔「籍家產過半」,但他身邊平生所積蓄的珠寶玉翠等物已蕩然無存。他在極端憤懣下,於順治皇帝病死的同年(公元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含恨辭世,時年六十七歲。因朝廷不許回籍,喪事草草,寄厝於北京西直門外。

皇帝說:「是最善五言古詩者?胡不回籍?」扈從述說其委,並為其請求歸葬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皇帝出官遊覽,駕出西直門道經劉正宗的權厝處,問是誰人的塋兆,扈從以劉正宗對。皇帝說:「是最善五言古詩者?胡不回籍?」扈從述說其原因,並為其請求歸葬,當即得到皇帝的許可。同年九月劉氏親族才得運劉正宗的靈柩回原籍安丘,重新安葬於縣城東北的祖塋內。

降詔追復劉正宗原官,誥授光祿大夫少傅大學士

劉正宗被罷官、抄家、削籍、病死後,又歷經七十五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登極,昭雪清朝初年錯案。認為劉正宗仕清以來清正耿介,政績卓著,他之所以被罷官削籍是因為當時朝廷內派系鬥爭激烈而被陷害,實無反叛罪行,他還是世祖皇帝多年的寵臣和詩友。因此於乾隆二年(公元1747年)正月特降旨定劉正宗為世祖章皇帝祀廟的配享。同年二月又降詔追復劉正宗原官,誥授光祿大夫少傅大學士;其長輩與妻室均恢復原封贈;其子劉忞之劉承申及侄俱蔭官監;其孫劉際平恢復安丘原籍。

「相府」二字門樓上,斷瓦片片,野草飄搖「禦墨樓」中蛛網重重,雀糞累累

劉正宗雖得到追復原官,並複封蔭,但劉氏世家卻敗落下來一蹶不振。那雄偉高大頂脊安門大書「相府」二字的門樓上,斷瓦片片,野草飄搖。相府院內蓬蒿蔽目,狐鼠橫竄,「禦墨樓」中蛛網重重,雀糞累累。那舊時相國堂前燕,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1]

展對劉閣老的書法長卷

此卷高29.4厘米,較長,因室小未能全部展開,只量有字部分,長為300厘米。

長卷前半截書寫的是仲長統的《樂志論》局部

仲長公理以為,凡遊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游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因論之曰: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週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艱;使令足以息四體之役。養親有兼珍之膳,妻孥無苦身之勞。良朋萃止則陳酒肴以娛之,嘉時吉日則烹羔豚以奉之。躕躇畦苑,遊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遊鯉、弋高鴻。風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彿。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彈南風之雅操;發清商之妙曲。消搖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門哉!

【翻譯成白話】

《樂志論》是仲長統的一篇重要著作。翻譯成白話,大致的意思是,假如我擁有肥沃的田地和眾多的宅邸,宅邸背靠大山而前臨江水,溝渠和池塘環繞周圍,旁邊密佈著各種竹木,宅前開闢了花圃,屋後種植了果園。出門有車船能夠代替跋山涉水的艱難,勞作有僕人能夠免去秋收冬藏的辛勞,有美味的食物侍奉雙親,妻兒沒有需要勞累的事情。若是好友蒞臨,就備美酒佳餚來款待,良辰吉日,就烹飪豬羊以祭奉。流連忘返於蔥鬱田間,遊戲追逐在林中空地,清泉沐足,涼風習習,錦鯉垂釣,射雁彎弓,在舞雩台下吹著春風,回家途中一路高歌。安神坐於靜室,思索老聃的玄奧,吐納天地之精華,追求體驗天人合一的境界。與明理通達之人對弈,評書論道,俯仰天地,品評古人,彈著《南風》優雅的旋律,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逍遙自在,頂天立地,不受俗世羈絆,也無性命之虞。如果是這樣的話,真可算是神仙般的生活了,哪裡還會羨慕帝王之家!

長卷後半截書寫的是何良俊的《言志》局部

秦子少有才學,屢辭闢命。同郡王商勸令仕,雲:貧賤困苦,亦何可以終身?子敕答曰:昔堯優許由,非不弘也,洗其兩耳。楚聘莊周,非不廣也;執竿不顧。僕得曝背隴畝之中,誦顏氏之簞瓢,詠原憲之蓬戶,時翱翔於林澤,與沮溺為等儔,聽玄猿之悲吟,察鶴鳴於九皋,安身為樂,無憂為福,處虛空之名,居不靈之龜,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斯乃僕得誌之秋,何困苦之戚。

《語林·言志》所記的多是品行高潔之人,而非高官顯貴之輩。它概括了何良俊生平志向的轉變,少了一些年少輕狂的銳氣,多了一份沉穩與淡泊,他幻想以志向的高潔、學問的淵博,來對抗世俗的蕪雜。

劉正宗長卷最後部分

長卷最後是書者劉正宗所記跋語,稱自己喜「素淡」,「苦桃源難覓」「 讀此二則其因援筆錄之以見一時興會雲爾!」同時標明,此書寫於甲申仲秋日。

劉正宗長卷收起後的外狀

劉閣老這幅長卷,不僅展現了他變通「二王」、追逐米南宮形成的高妙書法藝術,更反映了他當年的真實心境。在紛擾的時代世事更替中還能從心所欲,寫出如此雅緻的書法,顯示了閣老一定的襟懷及非凡的控筆控鋒能力。另外的意義在於,此卷寫畢已374年,期間經過多少戰亂水火和天災人禍,卻被保存完好,並流傳於故里,讓我們偶一展對,也乃幸事。[2]

【劉正宗行書自書詩軸】

  《自書詩》軸,清,劉正宗書,綾本,行書,縱199.6厘米,橫48.4厘米。   此軸書五言詩一首。點劃方圓兼濟,書風峻峭挺拔,與倪元璐、黃道周、王鐸諸家書風一脈相傳。   釋文:   春日深且晏,和風吹翠林。暮雲起層藹,榮柯囀時禽。紛乘此盡遣,靜閱參道心。物化歸自然,寒暑無凌侵。逸我理可憑,一如節候臨。偃仰對壺觴,夕籟發清音。近作似嵩石親家詞壇政。逋史劉正宗。   款署:「近作似嵩石親家詞壇政。逋史劉正宗。」鈐「逋齋圖書」朱文印、「劉正宗印」白文印。鑑藏印鈐「百研室」朱文印。 撰稿人:華寧 關鍵詞: 倪元璐黃道周王鐸 [3]


詩文

        《老婦行》

東家老婦垂白髮,樵爨無力餘病骨。豈復有意鬥蛾眉,坐守深閨費歲月。

卻憶當年初嫁時,含羞對鏡理胭脂。但願同心不重色,肯學桃李信風吹。

寧知此意竟難明,時移歲換天無情。翠翹珠襦盡零落,閨中甘逐眾人行。

自解悲歡隨所遇,紅顏自古草頭露。只今幸無入宮妒,裙布釵荊亦已足。

願將錦瑟與瑤琴,一時並寫《白頭吟》。寂寂空房恐虛度,敢道人新不如故。


         《和天寧寺浮圖歌》

高標突兀撐霄碧,西俯崑崙東碣石。電光過眼閱大千,咫尺換盡長安陌。

無風鈴鐸乍傳聲,半夜蕭蕭龍象行。盤空孤鶴棲復驚,下瞰蟻垤日縱橫。

寺中老僧去還來,佛燈寂寂照青苔。


         《濟上行》

百鳥皆有巢,群動各有匹。艱虞生不辰,滿目一淒惻。

有客濟上來,為我述盪析。勢累鬻道旁,雲是捷功得。

初但貴紅顏,後乃空原隰。紅顏供餘歡,老稚獲贖直。

百年生聚地,千里瀰荊棘。朝廷望拊循,吁嗟誰失職。

同是血氣倫,不許戀蓬篳。萇楚古有謠,相對付啾唧。

非無東陵資,安堵正深壁。每讀《舂陵行》,淚落沾胸臆。

眼前旌旗紅,又向春明出。所願念瘡痍,無使生相失。 [4]


參考書目

官銜
前任:
金之俊
吏部漢尚書
順治十年十一月丙辰-順治十二年三月乙巳
(1654年1月12日-1655年4月26日)
繼任:
王永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