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虞(?-193年)字伯安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彊的五世孫[1][2]。先後為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大司馬襄賁侯、太傅

劉虞與公孫瓚日漸不和,初平四年(193年)集合十萬人攻瓚,但被手下公孫紀出賣,受公孫瓚反擊潰敗,逃往居庸,終被俘虜,受公孫瓚誣蔑謀反後斬於

因劉虞是當代聲望極高的皇親國戚,個性溫厚仁慈,公孫瓚殺劉虞後身敗名裂受多方責難、大失人心,更給袁紹興兵討伐的藉口。

生平

初為小吏

劉虞早年通過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升為博平令、幽州刺史、甘陵相等。

政績顯著

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在張純勾結烏丸丘力居反叛時,亦能說服丘力居等投降,並交出張純。幽州本為窮州,需要青、冀兩州補貼官務開支,但當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調度金錢。劉虞從開放上谷的市場與外族交易及開採漁陽的鹽鐵礦取得收入,令百餘萬流亡至此的青州徐州人安居樂業。

忠於漢室

初平元年(190年),韓馥袁紹山東諸將欲以劉虞代帝位,劉虞厲色拒絕。命令田疇鮮于銀等出使長安拜見漢獻帝。獻帝欲往劉虞處,派劉虞子劉和求劉虞派兵接回自己,劉虞不理公孫瓚力阻派出迎天子的士兵,不料被袁術奪去。

伯珪反目

對外族政策中,劉虞的懷柔與公孫瓚的武力政策互相衝突,而公孫瓚亦經常破壞其上司劉虞的施政。劉虞忍無可忍下集兵十萬人攻公孫瓚。但被手下公孫紀出賣,受公孫瓚反擊潰敗,逃往居庸,終被俘虜,威脅段訓以意欲謀反誣蔑劉虞,後斬於薊。

身後

劉虞死後,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烏桓峭王之後與劉虞子劉和合袁紹兵於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於鮑丘,殺二萬餘人,使得公孫瓚連戰連敗。後來其屬下鮮于輔投靠曹操。終成曹魏將領。

家庭

祖先

子女

  • 劉和,劉虞之子,侍中。曾被袁術捉為人質,後逃回袁紹處。劉虞被殺後與劉虞舊部等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部下

  • 公孫瓚,奮武將軍。以討烏桓為名累積勢力,不聽劉虞號令,劉虞本欲討伐,但反為公孫瓚知悉並殺害。
  • 田疇。受劉虞命令出使長安拜見獻帝。
  • 魏攸,東曹掾,右北平人。劉虞欲討伐公孫瓚時作勸阻,因其認為公孫瓚尚有利用價值。
  • 程緒,劉虞從事,代郡人。劉虞集結兵馬欲討公孫瓚,認為公孫瓚罪名未正,宜兵臨城下令公孫瓚自動投降。被劉虞以臨事阻議處斬[5]
  • 公孫紀,州從事。因公孫瓚以同姓而厚待,在劉虞集結兵馬欲討公孫瓚告密令公孫瓚成功逃脫。
  • 鮮于銀,劉虞從事,騎都尉。受劉虞命令出使長安拜見獻帝。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 鮮于輔,劉虞從事。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後曹操封為度遼將軍,封都亭侯,侍奉曹魏至魏文帝時代。
  • 齊周,劉虞從事。劉虞被殺後與劉和向公孫瓚復仇,令公孫瓚元氣大傷。
  • 孫瑾,為常山相;張逸張瓚,為常山掾。劉虞被殺後大罵公孫瓚,後一同自盡。
  • 尾敦,劉虞故吏。劉虞被公孫瓚誣陷與袁紹合謀要當皇帝,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斬首,並送首級到京師。尾敦見後,便劫走劉虞的首級並安葬。
  • 趙該漁陽人,據《巵林》所提,為劉虞屬下別駕,有一姐名為趙愛兒[6]

評價

  • 後漢書評曰:「襄賁勵德,維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

參考資料

  • 《三國志注· 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吳書曰:虞,東海恭王之後也。
  •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焉,魯恭王之後;虞,東海恭王之五世孫也。
  •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祖父嘉,光祿勛。
  • 《後漢書注·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謝承書曰:「虞父舒,丹陽太守。虞通五經,東海恭王之後。」
  • 《三國志·公孫瓚傳·引魏氏春秋》:「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 《巵林》:趙愛兒者,劉虞別駕漁陽趙該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