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道規(370~412年),字道則,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人。東晉末年將領,宋武帝劉裕異母弟。
劉道規倜儻不群,胸懷大志,初為征虜中兵參軍。桓玄之亂時,殺死青州刺史桓弘於廣陵,響應劉裕起兵,隨軍收復建康,聯合劉毅、何無忌一同消滅桓玄,攻殺荊州刺史桓振,迎復晉安帝,拜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封華容縣公。
鎮守荊州七年,剿滅桓氏殘餘勢力,擊殺後秦將領苟林,協助劉裕平定盧循之亂,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豫州刺史,留京養病。
義熙八年(412年),病逝,時年四十三,追贈侍中、司徒、南郡公,諡號烈武。南朝宋建立後,追贈大司馬、臨川郡王。宋文帝元嘉年間,追贈丞相。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劉道規 | 出生時間 | 370年 |
字 號 | 字道則 | 去世時間 | 412年 |
所處時代 | 東晉 | 出生地 | 彭城綏輿里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官 職 | 荊州刺史、豫州刺史等 |
封 爵 | 華容縣公→南郡公→臨川 | 諡 號 | 烈武 |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劉道規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自稱是西漢楚王劉交的後裔。曾祖劉混,在兩晉之交時避亂渡江,定居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今江蘇鎮江)。父親劉翹,仕本郡為功曹。[1]長兄劉裕,原是北府軍中下層軍官,因平定孫恩之亂有功,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受到東晉權臣桓玄的重視。
劉道規是劉翹幼子,與劉裕乃是異母兄弟。自幼倜儻不群,胸懷大志,深受劉裕器重。 [2]
攻滅桓玄
元興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在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廢黜晉安帝司馬德宗,篡位稱帝,建立桓楚。劉裕在京口(治今江蘇鎮江)暗中聯絡何無忌、劉毅、孟昶等北府軍舊將,密謀舉兵討伐桓玄。當時,劉道規正在青州刺史桓弘的征虜將軍府擔任中兵參軍,隨桓弘鎮守廣陵(治今江蘇揚州)。劉裕遂讓劉道規配合劉毅、孟昶,襲殺桓弘以奪取廣陵。 [3]
劉裕原本計劃在京口、廣陵、歷陽(治今安徽和縣)、建康四地同時起兵。但當他於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在京口正式舉義時,建康、歷陽兩處皆失敗,只有廣陵成功響應。劉道規與劉毅、孟昶直接闖入軍府殺死桓弘,控制了廣陵,隨即南渡長江,到京口與劉裕會合。不久,劉道規又隨劉裕南攻建康。[4]
桓玄在覆舟山之戰中大敗,被迫放棄建康,挾持司馬德宗逃回根據地江陵(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荊州)。劉裕遂在建康設立留台,奉武陵王司馬遵承制總領百官。劉道規被拜為振武將軍、義昌太守,與劉毅、何無忌一同追擊桓玄。當時,桓玄命部將郭銓、何澹之固守湓口(在今江西九江)。劉道規縱兵出擊,在桑落洲(在今江西九江西北)大敗何澹之等,攻克湓口,進而奪取尋陽(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西)。
劉道規、劉毅等部義軍隨後繼續西進,在崢嶸洲(在今湖北鄂州)與桓玄相遇。當時,桓玄有兵馬數萬,而義軍卻不足萬人。諸將皆有懼意,欲退守尋陽。劉道規認為「決機兩陣,將雄者克」,力主進攻,並揮軍先進,劉毅等部隨之,終於大破桓玄。桓玄敗回江陵,隨後棄城逃往蜀地,途中被益州督護馮遷所殺。時為元興三年(404年)五月。 [5]
收復江陵
桓玄離開江陵後,司馬德宗在荊州別駕王康產、南郡太守王騰之的迎奉下於江陵復位。劉道規、劉毅等以為大局已定,加之又遇大風,故此行軍遲緩,未能及時趕到江陵。桓楚殘餘勢力桓振、桓謙趁機襲取江陵,殺死王康產等,再次控制了司馬德宗。劉道規忙加速進軍,與何無忌先後進攻馬頭(在今湖北公安)、寵洲(今地不詳),擊破守將桓謐、桓蔚。
何無忌不顧劉道規勸阻,欲乘勝直攻江陵,結果在靈溪(在今湖北荊州)被桓振、馮該合兵擊敗,只得與劉毅等軍退守尋陽。當年十月,義軍再度西進,直逼夏口(治今湖北武漢)。當時,孟山圖據守魯城,桓仙客把守偃月壘。劉毅與劉道規、何無忌分兵攻取魯城、偃月,生擒孟山圖、桓仙客,進而奪取夏口,隨後又奪取巴陵(治今湖南嶽陽)。
就在義軍乘勝西進之時,南陽太守魯宗之亦舉兵討伐桓氏,自襄陽進逼江陵。桓振命桓謙留守江陵,自率大軍抵禦魯宗之。當時,劉道規、劉毅等部已至馬頭,趁機奔襲江陵。桓謙棄城北逃,江陵由此被義軍收復。桓振雖擊退魯宗之,但聞江陵陷落,亦兵潰敗逃。時為義熙元年(405年)正月。最終,桓振被義軍擊殺;桓謙則先投後秦姚興,再投西蜀譙縱。
劉道規攻取江陵,由何無忌護衛司馬德宗東歸建康,自與劉毅留駐夏口。不久,晉廷論功行賞。劉道規推功於劉毅、何無忌,自居其後,被授為輔國將軍、都督淮北諸軍事、并州刺史,仍領義昌太守之職。後來,劉道規又加督武昌、江夏、隨郡、義陽、綏安、西陽、汝南、潁川、新蔡等九郡軍事,剿滅盤踞在荊州、湘州、江州、豫州四州境內的桓楚殘餘勢力。[6]
鎮守荊州
劉道規後來又改任輔國將軍、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並以使持節的身份都督荊州、益州、寧州、秦州、梁州、雍州等六州以及司州河南郡軍事。晉廷追論討平桓玄之功,加封劉道規為華容縣公,賜食邑三千戶。但在義熙三年(407年),劉敬宣率兵入川,征討西蜀,結果失利而回。劉道規作為督統,也受到牽連,被降號建威將軍。[7]
劉裕討平桓氏之亂,控制了朝廷軍政大權,又率軍北伐南燕。天師道首領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在外,於義熙六年(410年)在嶺南起兵作亂,攻取江州,威脅建康。譙縱也趁機東犯,命桓謙、譙道福進攻荊州,並請後秦出兵配合。姚興遂命將領苟林率騎兵南下。當時,劉道規曾遣軍東進,打算入援建康,卻在尋陽被苟林擊敗。 [8]
盧循調撥兵馬給苟林,讓他乘勝進攻江陵。當時,苟林屯兵江津(在今湖北荊州南),桓謙則屯兵枝江(在今湖北枝江西南)。江陵兩面受敵。桓氏曾長期管理荊州,甚得當地人心。江陵軍民因此多懷異心,有的甚至暗中勾結桓謙,告以城內虛實。劉道規為了穩定人心,故意打開城門,任由城中軍民出城投奔桓謙。此舉使得江陵軍民大為畏服,無人敢於離去。
將佐的疑慮。劉道規不虞有詐,單騎出城迎接。魯宗之亦為之感動,二人遂聯手抵禦桓謙。劉道規以魯宗之留守江陵城,自率大軍進攻桓謙,水陸並進。桓謙大敗,敗逃途中被劉道規擊殺。苟林得知桓謙敗死,亦兵潰而逃。劉道規命部將劉遵率部追擊,終於在巴陵將苟林斬殺。
劉道規擊殺桓謙,因功進號征西將軍。不久,魯宗之率部返回襄陽,而徐道覆卻又率三萬兵馬進攻江陵。劉道規率主力迎擊孫恩的姐夫徐道覆,與叛軍戰於豫章口(在今湖北荊州東南),並派劉遵作為游軍。當時,荊州軍前鋒失利。但劉道規仍激勵將士奮戰,加上劉遵率游軍攔腰側擊,終於大敗徐道覆,斬首一萬餘級。叛軍墮江溺斃者甚多。徐道覆乘小船逃回盆口,荊州危而復安。[9]
壯年早逝
- 義熙七年(411年),盧循之亂終獲平定。劉道規進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加授散騎常侍。
- 義熙八年(412年),劉道規患病,上表請求回朝,被改授為豫州刺史。但他一直在建康養病,並未到豫州赴任。是年閏六月,劉道規病逝,年僅四十三歲,追贈侍中、司徒,諡號烈武。晉廷追論平定桓謙的功勳,又追封他為南郡公。
-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南朝宋,史稱宋武帝,追贈劉道規為大司馬,封臨川王。
- 元嘉九年(432年),宋文帝劉義隆又追贈劉道規為丞相。 [10]
人物成就
- 政治:劉道規牧守荊州七年,任內管治有道,政法清明,深受荊州士民的敬畏、擁戴。[11]
- 軍事;預平桓氏之亂:劉道規在桓玄之亂期間隨兄長劉裕舉義,襲殺青州刺史桓弘,奪取廣陵,又配合劉裕收復建康,迫使桓玄放棄建康逃回荊州,並與劉毅、何無忌一同追擊桓玄,先後在桑落洲、崢嶸洲等戰役中大敗桓玄叛軍。他在桓玄敗死後繼續進兵,攻殺桓振,收復江陵,將晉安帝迎回建康復位,並剿滅荊州、湘州、江州、豫州四州境內的桓氏殘餘勢力。
- 預平盧循之亂:劉道規在盧循之亂期間堅守江陵,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成功安撫住人心浮動的荊州部眾,拉攏雍州刺史魯宗之,先後擊殺桓謙、苟林,挫敗了譙蜀、後秦趁機犯境的圖謀,保住了荊州重鎮。後來,徐道覆再犯荊州。劉道規親率主力在豫章口迎戰,在部將劉遵所率游軍的配合下,大敗徐道覆,斬首萬餘級,再次保住了荊州。[12]
人物典故
- 焚書安眾
盧循之亂時,桓謙趁機攻荊州。江陵軍民多懷異心,有的甚至暗通桓謙,謀為內應。劉道規擊殺桓謙後,得到了很多江陵軍民寫給桓謙的通敵書信。他為了安撫眾心,看也沒看便悉數燒毀。江陵軍民由此安心。後來,徐道覆攻打荊州。當時謠言大起,都說盧循已經攻取建康,並稱徐道覆是來荊州赴任刺史的。但江陵軍民感於劉道規焚書之德,始終沒有產生異心。
- 一席不取
劉道規卸任荊州刺史之時,對府庫財物一無所取。曾有兩名隨行軍士擅自拿走兩張坐席,結果被當眾處以軍法。[13]
人物評價
- 沈約:① 臨川烈武王有大功於社稷。② 余妖內侮,偏眾西臨,荀、桓交逼,荊楚之勢危矣。必使上略未盡,一算或遺,則城壞壓境,上流之難方結。敵資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爭天下,則我全勝之道,或未可知。烈武王覽群才,揚盛策,一舉磔勍寇,非曰天時,抑亦人謀也。降年不永,遂不得與大業始終,惜矣哉![14]
- 裴子野:若其(指劉裕)提挈草創,則魏、孟、何、劉,輔相總持,則劉穆之、徐羨之,王鎮惡、道濟經其武,傅亮、謝晦緯其文,長沙以冢弟共艱難,烈武以清貞定南楚。(《宋略總論》)
- 李延壽:自古帝王之興,雖系之於歷數,至於經啟多難,莫不兼藉親賢。當於余祅內侮,荀、桓交逼,荊楚之勢,同於累卵。如使上略未盡,一算或遺,則得喪之機,未可知也。烈武王攬群才,揚盛策,一舉而掃勍寇,蓋亦人謀之致乎![15]
人物作品
- 《隋書·經籍志》著錄稱「梁有《宋臨川王道規集》四卷,錄一卷」,已亡佚。[16]
史籍記載
參考資料
- ↑ 《宋書·武帝紀》: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裡,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高祖少弟也。少倜儻有大志,高祖奇之,與謀誅桓玄。
- ↑ 《宋書·武帝紀》:高祖與無忌同船共還,建興復之計。於是與弟道規、沛郡劉毅、平昌孟昶、任城魏詠之、高平檀憑之、琅邪諸葛長民、太原王元德、隴西辛扈興、東莞童厚之,並同義謀。時桓修弟弘為征虜將軍、青州刺史,鎮廣陵。道規為弘中兵參軍,昶為州主簿。乃令毅潛往就昶,聚徒於江北,謀起兵殺弘。長民為豫州刺史刁逵左軍府參軍,謀據歷陽相應。元德、厚之謀於京邑,聚眾攻玄,並剋期齊發。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高祖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昶共斬弘,收眾濟江。進平京邑。
- ↑ 《晉書·安帝紀》:元興三年五月癸酉,冠軍將軍劉毅及桓玄戰於崢嶸洲,又破之。……壬午,督護馮遷斬桓玄於貊盤洲。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無忌翼衛天子還京師,道規留夏口。江陵之平也,道規推毅為元功,無忌為次功,自居其末。進號輔國將軍、督淮北諸軍事、并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時荊州、湘、江、豫猶多桓氏餘燼,往往屯結。復以本官進督江州之武昌、荊州之江夏隨郡義陽綏安、豫州之西陽汝南潁川新蔡九郡諸軍事,隨宜剪撲,皆悉平之。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以義勛封華容縣公,食邑三千戶。遷使持節、都督荊寧秦梁雍六州司州之河南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善於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愛之。劉敬宣征蜀不克,道規以督統降為建威將軍。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盧循寇逼京邑,道規遣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等赴援朝廷,至尋陽,為賊黨荀林所破。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進號征西將軍。徐道覆率眾三萬,奄至破冢,魯宗之已還襄陽,追召不及,人情大震。或傳循已平京師,遣道覆上為刺史,江漢士庶感焚書之恩,無復貳志。道規使劉遵為游軍,自距道覆於豫章口。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激揚三軍;遵自外橫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盆口。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義慶為荊州,廟主當隨往江陵,太祖詔曰:「……故侍中、大司馬臨川烈武王,體道欽明,……其追崇丞相,加殊禮,鸞輅九旒,黃屋左纛,給節鉞、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侍中如故。」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善於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愛之。
- ↑ 《宋書·臨川王道規傳》:進號征西將軍。徐道覆率眾三萬,奄至破冢,魯宗之已還襄陽,追召不及,人情大震。或傳循已平京師,遣道覆上為刺史,江漢士庶感焚書之恩,無復貳志。道規使劉遵為游軍,自距道覆於豫章口。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激揚三軍;遵自外橫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盆口。
- ↑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八》:道規在荊州累年,秋毫無犯。及歸,府庫帷幕,儼然若舊。隨身甲士二人遷席於舟中,道規刑之於市。
- ↑ 14.0 14.1 宋書: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2018-10-1
- ↑ 15.0 15.1 南史: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2018-10-16
- ↑ 隋書:經籍志四 .國學導航.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