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無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無忌
 東晉末年將領

字 號 :字無忌

籍 貫 :東海郡郯縣

官 職 :江州刺史、廣武將軍

追 贈 :侍中、司空

諡 號 :忠肅

出 生 地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410年5月9日

主要成就 :與劉裕等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

何無忌(?—410年5月9日),字無忌,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人。東晉末年將領,名將劉牢之外甥。

  • 少有大志,拜徐州從事,拜東海國中尉。
  • 元興三年,隨同劉裕帶領北府軍平定桓玄之亂,光復晉室,蕩平諸桓勢力,拜江州刺史,封安成郡公。
  • 義熙六年,率軍討伐盧循之亂,敗於徐道覆,持節戰死。追贈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諡號忠肅。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何無忌少有大志,獲州府命為從事,後轉太學博士,舅舅劉牢之鎮守京口時也常與他參議大事。
  • 隆安四年(400年),司馬元顯封其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任命何無忌為東海國中尉,加號廣武將軍。
  • 元興元年(402年),劉牢之受命作為前鋒都督討伐荊州刺史桓玄,但當桓玄率軍漸漸逼近建康,劉牢之仍沒進攻桓玄,反倒因怕滅桓玄後不能被司馬元顯所容,終決定向桓玄投降。何無忌以及劉裕在當時屢次懇切的諫止劉牢之,但劉牢之都不從,還是向桓玄投降。桓玄及後擊敗了司馬元顯,並將司馬元顯和其黨眾,以及司馬彥璋也處死了。何無忌知道司馬彥璋被處死,就在集市上痛哭,獲當時的人稱許。
  • 劉牢之被桓玄調為會稽內史,被劉牢之視為削奪其權力的行為,於是圖謀起兵討伐桓玄。然而,劉牢之將計謀告訴劉裕後,劉裕卻以人情皆附桓玄,拒絕支持劉牢之。當時何無忌亦問劉裕自己去向,劉裕說:「我看劉牢之肯定會失敗,你可隨我返回京口。若桓玄守晉臣之節,我就與你輔助他;否則,我就與你共謀消滅他。」何無忌聽從而與劉裕同返京口,而劉牢之亦因得不到其他幕僚支持而失敗自殺。[1]

興舉義兵

  • 元興二年(403年),劉裕奉命攻伐叛亂的盧循,在擊敗盧循後,何無忌偷偷去見劉裕,勸說劉裕在山陰縣起兵討伐桓玄,不過劉裕想等待桓玄正式篡位,而在鄰近建康的京口起兵討伐,故此沒有實行何無忌的建議。十二月,桓玄篡位稱帝。
  •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與何無忌返回京口,密謀討伐桓玄,復興晉室,於是與劉毅王懿孟昶檀憑之等人共謀起兵。劉裕等軍於二月乙卯日正式起兵,並於次日成功奪取了京口及廣陵兩個重鎮的控制權。當時何無忌亦推薦了劉穆之給劉裕作為主簿。劉裕及後率軍攻陷建康,桓玄出走江陵,劉裕在建康以武陵王司馬遵承制建立行台,司馬遵遂以何無忌為輔國將軍、琅邪內史,並授予司馬道子府中精兵,命其與劉道規在劉毅統領下追擊桓玄。 [3]

討平諸桓

  • 四月庚戌日,何無忌和劉道規就於在桑落洲與何澹之軍作戰,何無忌縱然知道何澹之不在來攻的船艦之上,不過仍勸劉道規盡力進攻,意圖強大自軍的士氣並降低敵軍士氣。何無忌等奪取了來攻的船艦後宣稱何澹之已被其所俘,令敵軍軍心驚擾,何無忌於是與劉道規乘勝進攻,於是大敗何澹之,並接連攻下湓口和尋陽,將在尋陽的晉室宗廟神主以及武康公主和琅邪王妃褚靈緩送回建康。十月,劉毅等再率何無忌等西進討伐桓振,先陷夏口以及馮該分兵戍守的魯山城和偃月壘,至十二月再取巴陵。
  • 義熙元年(405年),因南陽太守魯宗之舉兵討伐桓氏,桓振率兵進攻魯宗之,而劉毅等就乘時進陷江陵,何無忌及後護送晉安帝返回建康。三月庚子日,何無忌轉督豫州、揚州之淮南、廬江、安豐、歷陽、堂邑五郡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但何無忌尚未至任就改持節都督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
  • 義熙二年(406年),何無忌遷都督荊、江二州之江夏、義陽、綏安、及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三州八郡諸軍事、江州刺史。同年,封安成郡開國公,賜食邑三千戶並加督司州之弘農及揚州之松滋二郡軍事,加散騎侍郎,進鎮南將軍。[2]

持節戰死

  •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廣州刺史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的機會叛亂,進攻江州。三月,何無忌自尋陽引兵拒盧循。長史鄧潛及參軍殷闡都勸諫何無忌不要輕進,應當據城而守,積蓄精銳與其對抗,不過何無忌都沒有聽從。三月壬申日,何無忌與盧循部將徐道覆相遇於豫章,徐道覆命令數百兵以強弩登臨西岸小山射擊何無忌軍。剛巧西風暴急,無忌所乘小艦飄向東岸,徐道覆於是乘風命大艦進逼何無忌之艦,何無忌軍遂奔走潰敗。不過何無忌至此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以示像昔日蘇武持節不屈節於匈奴之忠。當符節送至時,何無忌執節以督戰。但是當時叛軍人數太多,何無忌雖毫無懼色,但仍持節戰死。
  • 何無忌之死,令全國震驚。朝野人士更以昔日何無忌與劉裕等共謀討伐桓玄之時皆作計算籌謀,而如今敗死卻因輕率出兵,感到痛惜。朝廷追贈何無忌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諡號忠肅。 [3]

人物軼事

  • 何無忌忠貞堅定,但意氣用事,每當有人做事不合其心意,情緒就會顯現在其說話和神態上。在劉毅反攻桓振等人占領的江陵時,何無忌雖受劉毅統率,但他卻以此煩擾,自行解除統率,劉毅以其專擅,於是奏免其琅邪內史職位,改以輔國將軍攝軍事,更因而與一直交好的劉毅產生嫌隙。[4]
  • 義熙初年,殷仲文棄暗投明,做了東陽太守。何無忌十分仰慕殷仲文,殷仲文也答應要順道拜訪何無忌。何無忌更加欽佩,命令文人殷闡等人撰寫義構文,以等待殷仲文的光臨。沒想到殷仲文精神恍惚,沒有經過何府。何無忌懷疑他輕視自己,大發脾氣,告訴劉裕。於是殷仲文便被劉裕殺死。

人物評價

  • 蔡東藩:無忌猛將也,而失之輕;劉毅亦悍將也,而失之愎,輕與愎皆非良將才,徐道覆謂其無能為,誠哉其無能為也。
  • 桓玄: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 司馬德宗:無忌秉哲履正,忠亮明允,亡身殉國,則契協英謨;經綸屯昧,則重氛載廓。及敷政方夏,實播風惠。妖寇構亂,侵擾邦畿,投袂致討,志清王略。而事出慮外,臨危彌厲,握節隕難,誠貫古賢,朕用傷慟於厥懷。

史書記載

  • 《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5]

參考資料

  1. 《晉書》:何無忌,東海郯人也。少有大志,忠亮任氣,人有不稱其心者,輒形於言色。州辟從事,轉太學博士。鎮北將軍劉牢之,即其舅也,時鎮京口,每有大事,常與參議之。會稽世子元顯子彥章封東海王,以無忌為國中尉,加廣武將軍。及桓玄害彥章於市,無忌入市慟哭而出,時人義焉。隨牢之南征桓玄,牢之將降於玄也,無忌屢諫,辭旨甚切,牢之不從。及玄篡位,無忌與玄吏部郎曹靖之有舊,請蒞小縣。靖之白玄,玄不許,無忌乃還京口。
  2. 《晉書》:初,劉裕嘗為劉牢之參軍,與無忌素相親結。至是,因密共圖玄。劉毅家在京口,與無忌素善,言及興復之事,無忌曰:「桓氏強盛,其可圖乎?」毅曰:「天下自有強弱,雖強易弱,正患事主難得耳!」無忌曰:「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毅曰:「所見唯有劉下邳。」無忌笑而不答,還以告裕,因共要毅,與相推結,遂共舉義兵,襲京口。無忌偽著傳詔服,稱敕使,城中無敢動者。初,桓玄聞裕等及無忌之起兵也,甚懼。其黨曰:「劉裕烏合之眾,勢必無成,願不以為慮。」玄曰:「劉裕勇冠三軍,當今無敵。劉毅家無儋石之儲,樗蒱一擲百萬。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其見憚如此。及玄敗走,武陵王遵承制以無忌為輔國將軍、琅邪內史,以會稽王道子所部精兵悉配之,南追桓玄,與振武將軍劉道規俱受冠軍將軍劉毅節度。玄留其龍驤將軍何澹之、前將軍郭銓、江州刺史郭昶之守湓口。無忌等次桑落洲,澹之等率軍來戰。澹之常所乘舫旌旗甚盛,無忌曰:「賊帥必不居此,欲詐我耳,宜亟攻之。」眾咸曰:「澹之不在其中,其徒得之無益。」無忌謂道規曰:「今眾寡不敵,戰無全勝。澹之雖不居此舫,取則易獲,因縱兵騰之,可以一鼓而敗也。」道規從之,遂獲賊舫,因傳呼曰:「已得何澹之矣!」賊中驚擾,無忌之眾亦謂為然。道規乘勝徑進,無忌又鼓譟赴之,澹之遂潰。進據尋陽,遣使奉送宗廟主祏及武康公主、琅邪王妃還京都。又與毅、道規破走玄於崢嶸洲。無忌進據巴陵。玄從兄謙、從子振乘間陷江陵,無忌、道規進攻謙於馬頭,攻桓蔚於龍泉,皆破之。既而為桓振所敗,退還尋陽。無忌與毅、道規復進討振,克夏口三城,遂平巴陵,進次馬頭。桓謙請割荊、江二州,奉送天子,無忌不許。進軍破江陵,謙等敗走。無忌侍衛安帝還京師,以無忌督豫州揚州淮南廬江安豐歷陽堂邑五郡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加節,甲仗五十人入殿,未之職。遷會稽內史、督江東五郡軍事,持節、將軍如故,給鼓吹一部。義熙二年,遷都督江荊二州江夏隨義陽綏安豫州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八郡軍事、江州刺史,將軍、持節如故。以興復之功,封安成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增督司州之弘農揚州之松滋,加散騎侍郎,進鎮南將軍。
  3. 《晉書》:盧循遣別帥徐道覆順流而下,舟艦皆重樓。無忌將率眾距之,長史鄧潛之諫曰:「今以神武之師抗彼逆眾,回山壓卵,未足為譬。然國家之計在此一舉。聞其舟艦大盛。勢居上流。蜂蠆之毒,邾魯成鑒。宜決破南塘,守二城以待之,其必不敢舍我遠下。蓄力俟其疲老,然後擊之。若棄萬全之長策,而決成敗於一戰,如其失利,悔無及矣。」無忌不從,遂以舟師距之。既及,賊令強弩數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而薄于山側。俄而西風暴急,無忌所乘小艦被飄東岸,賊乘風以大艦逼之,眾遂奔敗,無忌尚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節至,乃躬執以督戰。賊眾雲集,登艦者數十人。無忌辭色無撓,遂握節死之。詔曰:「無忌秉哲履正,忠亮明允,亡身殉國,則契協英謨;經綸屯昧,則重氛載廓。及敷政方夏,實播風惠。妖寇構亂,侵擾邦畿,投袂致討,志清王略。而事出慮外,臨危彌厲,握節隕難,誠貫古賢,朕用傷慟於厥懷。其贈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諡曰忠肅。」子邕嗣。
  4. 《晉書·劉毅傳》:「劉裕命何無忌受毅節度,無忌以督攝為煩,輒自解統。毅疾無忌專擅,免其琅邪內史,以輔國將軍攝軍事,無忌遂與毅不平。」
  5. 《晉書·列傳第五十五》 .國學網.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