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鴻升 |
中文名稱;劉鴻升 出生地;祖籍河北深縣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21年 職業;京劇演員 主要成就;劉鴻升的唱腔體系世稱"劉派" |
劉鴻升(1874-1921),字子余,號澤濱,祖籍河北深縣,屬衡水地區所轄。早期著名京劇演員之一。[1]
簡介
早期著名京劇演員之一。劉鴻升的唱腔體系世稱"劉派",形成略晚於"後三傑"--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各派,而在民國初年大為流行,是劉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以奎(張二奎)派的唱腔為基礎,吸收譚、汪各派老生的唱法,進一步變化發展,融會而成的,以唱工獨具特色為主要標誌。劉鴻升初演銅錘花臉,宗穆鳳山一派,後改唱老生。他嗓音極高,音質純淨,具備腦後音、虎音、炸音,並有較難得的水音。氣力充沛,運用得法,又善使氣口。習用"樓上樓"的行腔方式,逢高必拔,拔必到頂,能適應各種板式的演唱,以西皮腔最為見長。唱念用北京字音,宗張二奎,唱腔亦近奎派,又吸收孫菊仙的唱法,但改變了二者平直樸素的風格,有大量的創新,如將《斬黃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宮"的二六板唱詞,由14句刪為6句,每句都唱得新穎、華麗;又如《轅門斬子》中"見老娘施一禮躬身下拜",溶入娃娃調,獨創新回龍腔,旋律優美動人。劉派的戲路很寬,不僅擁有奎派各劇,其他如孫、譚各派的劇目,一經移植,也都能賦予劉派特色。劉鴻升跛足,又無幼工,故基本沒有靠把戲、武老生戲及特殊的表演技藝。以唱工戲為主,演唱中喜用大段唱詞,如《上天台》中的"一百單八句"和《逍遙津》中的數十個"欺寡人"等。念工戲亦佳,又兼演老旦。劉唱銅錘花臉,因嗓音高而音域窄,乃形成一種獨特唱法,別具韻味。
人物生平
劉鴻升(1874-1921),字子余,號澤濱,祖籍河北深縣,屬衡水地區所轄。曾誤傳為京城順義人。清同治十三年陰曆甲戌正月初十生人。其父輩昆仲曾於新街口迤南開設一家"順成刀剪鋪",屬自產自銷性質。劉鴻升自幼酷愛京劇,而且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傳說於刀剪鋪隔壁住着著名花臉穆鳳山,每當穆吊嗓之時,劉便全神貫注偷聽學唱,久之,劉便學會幾段唱,一日興奮之餘,便一展歌喉高唱自遣,被穆鳳山聽見,對其極為青睞,便與這後生交往,並常對劉加以指點。穆長劉34歲,為內廷供奉,有文載穆鳳山居住東華門大街,未聞曾寓新街口一帶。據劉之外孫王步養言,當年鄰居有個班底演員經常教他幾段花臉戲,使其漸漸學會了演唱,此說應確。 西直門內翠峰庵,原有一票房名"賞心樂事",為清室載雁賓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創辦,主持人原為安敬之,後為著名小生德珺如。不少前輩名家都曾是這裡的名票,如老生汪笑儂和許蔭棠、花臉黃潤甫和金秀山、老旦龔雲甫等。劉鴻升因住家離此不遠,更是這裡的常客。光緒二十年(1894年)左右,先後成立的塔院票房,護國寺票房,創辦人及來此活動的大多為原翠峰庵之票友,劉亦常來此演唱消遣。有時還為托偶戲"鑽筒子"配唱過戲。劉鴻升酷愛京劇,且經常出入票房,這是事實。至於在刀剪鋪學徒,不務正業以致被逐之說似覺不妥,因其刀剪鋪為自家所開,劉應是少掌柜。
劉鴻升在各票房活動期間,大家見他的嗓子如此之好,極為欽佩羨慕之極,便勸他求師深造,從藝下海定能享名。初從老票友高慶祿問藝,後向梨園界許樂天學身段及畫臉譜。成為名票後,便萌生了"下海"從藝之念,但梨園界曾有"搭班如投胎"之說,尤其票友下海,必須有帶道師之規,不然難以步入梨園。後經人介紹拜入常二莊門下,隨師搭班邊學戲邊演出。隨着舞台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的舞台經驗,長了很大見識。有機會結識當時的名淨何桂山、劉永春、金秀山、黃潤甫等。由於他學藝勤奮,技藝長進極快,又有副好嗓子,很快搭入譚鑫培的"同慶班"。並得金秀山授藝,又得名小生提攜薦於譚鑫培,曾為譚配演《黃金台》之伊立,《托兆碰碑》之楊七郎、《空城計》之司馬懿等。一日譚氏貼演《捉放曹》,飾曹操的演員因故告假,劉鴻升就提出替演,管事的有些猶豫,劉說"如果我今天唱砸了,從此不再吃戲飯!如果唱好了,也不希望給長戲份,只要求今後譚老闆用花臉的戲全由我唱。"結果是滿堂彩,譚鑫培也頗為滿意,自此身價倍增。後應邀搭入"四喜班",曾唱大軸戲。後經李連仲介紹,加入田際雲之"玉成班"聲譽日隆。曾以八本《鍘判官》享譽劇壇。不久應邀赴滬,於上海新舞台以演《牧虎關》,被譽為"第一花面"。
正當聲譽與日俱增之時,忽患足疾,後竟須他人攙扶,行動不便,時有外館李三與劉頗有交往,為其延聘名醫調治病症,漸能行動。在其治療期間,俞派武生創始人俞菊笙,為人豪爽,急公好義,對劉常有資助。後聞上海西醫能以電療醫治,遂赴滬上就醫,數月痊癒,但足留殘疾,雖不甚嚴重,但終為憾事,有人還為其起了"劉跛子"綽號。
重操藝業不久,在一次年終大反串戲中他反串老生演《空城計》之諸葛亮,效果頗佳,前後台均認為其嗓不僅高亢,且清脆渾厚,實為難得,比唱花臉更佳。隨之連續貼演數日,上座不衰,轟動滬上,遂決意改演老生。但能演的老生戲太少,他便虛心多方請教,邊學邊演。還曾向貴俊卿的跟包大富,學會了幾齣貴俊卿常演之戲。因為他跛足,武老生戲動不了,做派過多的戲也無法演,所以他就偏重演唱工多的王帽戲,如:《李陵碑》《空城計》《洪羊洞》《斬黃袍》《轅門斬子》《取成都》《取帥印》等一類的戲。僅一兩年光景,便自成一家。他的演唱所以受歡迎,不僅是因他五音俱全,難得的是富有"水音",無論多高的調門,都能唱的甜潤。早年不少女老生和童伶,都愛學劉鴻升,因為孩童與婦女的嗓音往往有高無低,學劉最為合適。"冬皇"孟小冬開始便是學劉的,中年以後改學余叔岩。劉也常演"老鄉親"孫菊仙的戲,如:《敲骨求金》《雪杯圓》《完璧歸趙》《澠池會》《逍遙津》等。亦擅念白戲,如:《打竇瑤》《小堯天》,別具一格。亦能反串老旦戲《釣金龜》,是學汪桂芬。改演老生後,還偶爾貼演花臉戲,但只演包公戲,如:《探陰山》《王花洞》等。他上承孫菊仙,下啟高慶奎。高演老生有時兼演老旦、花臉,就是宗劉鴻升的戲路子。一生所灌唱片既有花臉戲,亦有老生戲。花臉戲有《鍘美案》《探陰山》《草橋關》《牧虎關》《鎖五龍》等;老生戲有《空城計》《御碑亭》《轅門斬子》《斬黃袍》《敲骨求金》《完璧歸趙》《法場換子》《烏龍院》等。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加入"新天仙"班,列老生首位。為報答俞菊笙當年資助之恩,後搭俞振庭(菊笙之子)新組建的"雙慶社"。1912年與老旦龔雲甫合組"鴻慶社",班中有小生德珺如、花臉金秀山、武旦九陣風及花臉後起之秀郝壽臣等。應邀赴滬演出。返京不久,曾與王瑤卿於東安市場內建立中華舞台。1921年2月再次應邀赴滬演於大舞台。因其堅持正義維護藝術,為黑社會惡勢力所不容,暗中對其進行迫害,21日劉貼演《完璧歸趙》和《雪杯圓》雙出,前場圓滿結束,後出《雪杯圓》之莫懷古戲已扮好,但尚未出場,突然猝死於後台,年僅47歲。田漢編寫《名優之死》一劇之劉振聲,即指劉鴻升。
劉鴻升因系票友出身,下海之始,曾有人看不起他,甩閒話,瞪白眼,甚至到了台上故意刁難給他出難題。據傳一次演《捉放曹》,"行路"一場曹操應唱"秋風吹送桂花香",陳宮接唱"行人路上馬蹄忙",唱詞為"江陽轍",這天扮演曹操的演員臨場改唱"八月中秋桂花開",是"懷來轍",當時扮演陳宮的劉鴻升猝不及防,仍唱"行人路上馬蹄忙",與曹操的上句不合轍了,頓時台下報以倒好,劉一時惱火,竟和觀眾爭論起來,說錯不在他,是演曹操的錯,他在"陰人",觀眾不依,話趕話越吵越僵,氣得劉沒辦法罵了觀眾一句,這下麻煩大了,驚動了官方,為此停演數月。劉鴻升深知吃戲飯難,但憑他的為人和演唱,贏得了觀眾,無論演什麼戲,喝彩聲接連不斷,一時曾與譚鑫培唱戲台。也正因為他的為人,才招致惡勢力的迫害,致他於死地,使其藝術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劉鴻升雖系票友出身,但其門徒亦不少,但由於各人條件所限,無有一人真能繼承他的藝術流派。他的弟子各行當都有,如:老生陳福壽、青衣馬福仙、花臉白福山、老旦文榮壽等。據說劉鴻升還曾居住過西廊下,是福綏境西側的西廊下胡同還是東城錢糧胡同南側的西廊下?不敢斷言,有待考證。
代表劇目
劉派常演劇目極多,代表劇目最突出的有"三斬一探"--《斬黃袍》《斬紅袍》(即《打竇瑤》)、《轅門斬子》《四郎探母》及《上天台》《逍遙津》《空城計》《斬馬謖》等,此外還有《敲骨求金》《黃金台》《完璧歸趙》《御碑亭》《蘇武牧羊》《烏龍院》《法場換子》等。演唱風格高昂清越,剛爽甜脆,對當時及後來的一些老生流派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劉派的演唱對演員的嗓音條件要求極高,劉鴻升又中年而逝,故摹劉者雖眾,傳人卻不多。劉派的唱法僅有《斬子》《斬黃袍》《空城計》《御碑亭》《完璧歸趙》《探母》《烏龍院》《敲骨求金》《罵楊廣》《蘇武牧羊》《法場換子》《探陰山》《鍘美案》(後兩段系銅錘花臉)等十數張唱片行世。
參考資料
- ↑ 《碰碑》的兩個演法:劉鴻升開嗓嚇死張毓庭 ,搜狐 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