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心(湛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刺心》是中國當代作家湛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刺心
這些年,見韓紅、林東之南一直在公益道路上奔波。與這些群體接觸越多,發現快樂越容易,而且激起人的雄心。
為此,林東之南老師邀我去他們陽光助學——走近大涼山公益群。當地公益組織提供支助對象時,大多附有被支助對象的原生家庭背景。據資料顯示,好幾個孩子的原生家庭都是父或母殺傷人判刑後留下遺孤。見類似情況,宛若刺心,不免生出擔憂來。一個人童年的創傷,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大多數會成為其心上的隱疾。隱疾,從善抑或從惡,一念之間。我甚至覺得心理健康教育比經濟資助更迫切。
我的想法還沒來得及形成具體實施方案,擔憂的事便發生了。今天,在林東之南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他們曾支助的一個女孩在砍傷自己妹妹後服毒自盡……這事,林東之南老師發去新年問候時,受助對象的母親才告知了一死一傷的悲劇。因那位母親與林東之南老師是打字聊天,看不出悲喜。
最近,網絡又頻頻報道前記者馬金瑜家暴事件。
夫妻相殘,手足相殘,自殘,人類暴戾的一面暴露無遺。
這些事件發生在一個共同的地方——地域都在西部偏遠地區。文明程度相對於內陸來說,要差得多。越是荒蠻的地方,越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法制觀念淡泊。為此,再次想起魯迅先生為了救治國民心理冷漠的疾,棄醫從文的初衷。這種意識,在這個輕視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時代,更為緊迫。
幾年前,一個高二的女孩加我好友。幾天後,她放下所有防備,開口叫我阿姨。問我的第一句話是:「阿姨,若你的女兒早戀,你會怎麼處理?」
我不假思索地回:「我會祝賀她,證明她有愛的能力。」
「阿姨,你真好。若我媽媽知道,肯定會凶我,罵我。」
「早戀不是洪水猛獸,人生第一次情感萌動,不含任何雜念,未曾沾染世俗的功利,如此珍貴的感情,為什麼要去扼殺呢?何況,我也是從孩子來的,有過同樣的青春情愫,父母甚至都不知,也沒人勸告和阻撓,我雖然說不上優秀,但也沒因此誤入歧途,不是嗎?」
她突然失態地說:「阿姨,我喜歡你。」
她坐在叔叔接送的車上跟我聊天的那段時間,承受着她母親的圍追堵截。她每次跟我聊天后,就把記錄刪掉。她母親想從她手機上找到跟我聊天的蛛絲馬跡,趁她睡下後偷看她的手機。她假寐,對她母親的一舉一動洞若觀火。在家裡,被母親監視;在學校,她母親委託班主任監視。她忍無可忍,終於在她跟她母親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後,逃課了。
那天晚上,她母親氣勢洶洶找來:「我對她不好嗎?我才給她買了新手機,新衣服。她竟然說不要我這個媽了,要做你的女兒,你誰呀?這父女倆都喜歡跟你聊。」
「你先別生氣,孩子跟你朝夕相對,容不得身邊人一點失誤。而跟我遠,一點好就會被無限放大。」等她情緒平靜了一些,我接着說,「撫育孩子,不是給她吃好穿好這麼簡單,我覺得呵護一個孩子心理健康成長遠比這個重要。我們都做過別人的孩子,孩子不僅僅需要母親,還需要跟母親建立起朋友一樣的感情。」
她感慨萬千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這父女倆為什麼都喜歡跟你聊。我不會做飯,孩子都是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的。我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謝謝你!」
對人的尊重,對萬物的敬畏,最基本的慈悲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不可重複性。
中學生跳樓事件在公眾視野屢見不鮮,那些沉痛的教訓,是孩子對這個世界最無奈的拒絕。世人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沒建樹,越來越經不起風雨。這一切後果,歸根結底源自孩子接受了怎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有怎樣的父母。台灣著名幼教專家關鴻羽教授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對於這一點,我深以為然。家庭氛圍,孩子的生活環境就是孩子生長的土壤。記得汶川大地震後,我帶着小ETA去捐過款。後來,九寨溝又發生地震,ETA跟同學去優品道步行街說服城管叔叔,允許她們周末擺地攤義賣手工作品和自己的玩具為災區籌集善款。ETA念高中後,周末去做義工,甚至走上街頭做戒煙勸導員。
很難想象,一對一年也不會讀一本書的父母,摁着孩子的頭讓其讀書;一個父母成天玩電子產品刷抖音的原生家庭,叮嚀孩子別玩手機;一個成天享樂的父母,讓孩子懂得克制和節儉;一個以暴制暴的父母,讓孩子遵紀守法;一個沒有理想沒有情懷的父母,讓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懷的可能性,當然也不排除孩子天資和後天自我成長出類拔萃。
我習慣在節日的氛圍中安於一隅,有時候反覆看經典的影片,那種專注,如同一個時段獨斷地單曲循環一曲經典的音樂,接受愛與美的洗禮、真與善的撫慰。人心的良善與邪惡永遠勢均力敵,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善惡僅在一念之間。接受的真善美越多,轉化和釋放的真善美也越多,感染的人也越眾。我以為,專注就是鎮靜劑,能對抗浮躁。
最近又重看《我是山姆》。影片裡只有7歲智商的成年男子山姆偶然中與一個流浪女子生了一個孩子,那個古靈精怪的女兒叫露西。露西在山姆的呵護下慢慢成長,到了7歲時,山姆的智商已經不能適應露西的成長。露西希望永遠跟山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拒絕長大。老師發現後找過山姆,山姆特殊的家庭情況引起了地方教育官員的關注,他們覺得山姆已經沒有能力撫育露西,於是帶走了露西、並為露西尋找新的家庭。影片圍繞露西教育和監護權的問題,訴諸法庭。山姆的義務代理訴訟人麗塔在與山姆的接觸中,被山姆深沉熾烈、無私無欲的父愛深深感動,反省自己一地雞毛的生活以及對孩子的疏忽後,重歸親情的懷抱。
影片倡導的不論是親情還是對教育的重視,都值得借鑑。孩子的成長,教養即包含教育和撫養,絕不僅僅是吃好穿暖這麼簡單。一個國家通過立法,保障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義務,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這是最觸動我的地方。
教育是人性的,具有崇高感。我們在向孩子索要成績,希望她最優秀的時候,是不是應該關心一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撫育孩子需要更多的互動。每個孩子的心都纖敏而脆弱,她摔倒的時候,可以沒人扶她,但至少需要一個人見證她受傷,體會她的痛。孩子奮鬥的時候,她可以承受苦楚,可以沒有人分擔,但至少需要有一個人站在她身後,在她回眸的瞬間,有一雙鼓勵的眼神,讓她明白她有後盾有陪伴,不是孤軍作戰。孩子錦衣玉食,身邊卻冷冰冰的。錦衣玉食,也需要人欣賞和共同分享,世間所有的好,只有在與人分享的時候才真正體現了好的價值。
再回顧當下應試教育的功利性,不是內心驅動自覺去欣賞、學習,沒有創造帶來的美學和藝術愉悅,缺乏價值,變得脆弱。我覺得噴涌的創造力才是生命力。看着鼻樑上頂着啤酒瓶的小孩,眼裡過早消失的清澈,難道我們不該反省嗎?前幾天,我在一位本地文友的朋友圈看見一張截圖,一位家長領着孩子去他母親那裡上了一節課後,說孩子從此喜歡聽這位文友母親的課,為此,家長一次性買了50節課,費用是2萬。各種培訓機構和輔導班,讓家庭承受的高額費用遠遠超出了接受學校教育的費用,超出了一般工薪家庭的承受限度,學校教育又情何以堪?
教育是神性的,具有崇高感。當教育淪為一種商業行為,我不得不為此失聲痛哭。
作為教育者,也許分數和升學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也刻不容緩。
2021年2月15於重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