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劍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劍龍屬
圖片來自xuite

劍龍屬屬名Stegosauru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劍龍亞目的一個。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stegos-;指屋頂)與σαῦρος-sauros;指蜥蜴)。

牠擁有桃心狀的骨板不對稱的排列在背上,尾巴上四個用來攻擊的尖刺,以及非常小的腦袋;劍龍的腦袋是恐龍中、按照比例計算最小的一種,劍龍除了大腦,還需要靠着背部和尾部的神經結塊來操控四肢和尾巴的運動,分擔過小的腦的壓力。

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啟莫里階提通階早期。劍龍的身體龐大且沉重,是所有劍龍亞目之中最大,大概相當於一輛巴士。牠們的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後肢比前肢更長。頭部靠近地面,而硬挺的尾部則平舉於空中。關於劍龍身上的尖刺與板狀物的用途,有許多不同的推論。尖刺很可能是用來防禦,而板狀物除了防禦之外,或許還能用來視覺展示與調節體溫。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化石也多有重合。

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劍龍以及其他屬於劍龍亞目的恐龍(例如釘狀龍屬華陽龍屬),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包含背部骨板與尖刺。劍龍的頭部/身體比例相當低。劍龍具有小型頭部、短頸部,過去人們認為劍龍只分佈於現今的北美洲地區,尤其以美國最多;不過到了2006年,葡萄牙境內也發現了新的劍龍屬標本,顯示現今的歐洲也有劍龍化石的存在[1]

劍龍是最常出現在經常出現在書籍、漫、電視或者電影當中的恐龍之一,是非常著名的植食恐龍代表;不過劍龍和暴龍三角龍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劍龍在侏羅紀,三角龍和暴龍在白堊紀),劍龍的主要敵人是異特龍蠻龍食蜥王龍

描述

劍龍的頭尾長大約是9公尺,高度則大約4公尺。對人類來說,劍龍是相當龐大的動物。但是在牠們所生存的年代中,還有許多更為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另外沿著弓起的背部脊線,有兩道形狀類似風箏的板狀物平行排列;在尾部的靠近末端區域,則有兩對尖刺向水平方向延伸。

劍龍有4支腳,牠們的前腳有5個腳趾,而後腳則有3個;前腳只有內側兩趾具有蹄狀趾。劍龍的後腳比前腳更長,也更強壯,使身體姿態變得前低後高。牠們的尾部明顯高於地面許多;而頭部則相對地較為貼近地面,離地不超過1公尺[2]

狹長的頭顱骨在整個劍龍身體中只佔一小部分。在劍龍的眼睛鼻子之間,有一個稱為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的洞口。這種特徵出現在大多主龍類(Archosauria;包含鳥類、恐龍、翼龍目鱷魚等動物的演化支)動物中,其中現存的鱷魚已經失去了這個特徵。位置較低的頭部,可能用來尋找低矮的植物,並且以這些植物為食。劍龍的前上頜骨牙齒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角質的狀結構,這也顯示了牠們的食性。劍龍的牙齒較小,並且呈三角形,因為平坦的研磨麵,顯示這些牙齒可能用來進行研磨食物。此外,牙齒在頜部的排列方式,顯示出劍龍擁有頰部,可以在進食時將食物置於兩側的頰部咀嚼[3]

劍龍的腦容量不比的腦容量更大。與整個身體相比之下,劍龍的頭部便顯得相當地渺小。劍龍的命名者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曾經在1880年代獲得一具保存完善的頭顱骨,顯示出劍龍的腦容量非常小,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小的一個。事實上,當動物的體重大於4.5公噸時,其腦部重量將不會超過80公克。這個現象使過去的人們認為恐龍是相當愚笨的動物,不過這種想法現在已經被廣泛地否定。

大多數關於劍龍的資訊是來自成年個體的標本,直到較晚近的年代,才發現了一些幼年時期的劍龍化石。在1994年,美國的懷俄明州發現了一具亞成年個體的標本,頭尾長4.6公尺,高度為2公尺;活著時的體重則估計大約是2.3公噸。這具標本目前收藏在懷俄明大學地質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Wyoming Geological Museum)。在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展出的一個較小標本,身長2.1公尺,背部高度為0.8公尺。

分類

劍龍屬是劍龍科模式屬,也是其中首先獲得命名的屬。而劍龍科則是劍龍亞目底下兩個科的其中一科,劍龍亞目中的另一科稱為華陽龍科(Huayangosauridae)。劍龍亞目屬於裝甲類,在此演化支當中還包含了甲龍亞目。劍龍亞目中的動物在外表、步態與外形比較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身上的板狀物與尖刺。與劍龍屬較為親近的物種還有中國烏爾禾龍Wuerhosaurus)與東非釘狀龍Kentrosaurus)。

起源

由於已發現的原始劍龍類,以及劍龍祖先的化石仍然很少,因此目前尚未明瞭劍龍的起源。在莫里遜組下層發現的一些劍龍科化石,地質年代比劍龍屬的生存時間早了數百萬年。這些化石與近親西龍屬Hesperosaurus)的化石都出現在啟莫里階早期[4]。最早的劍龍科化石是勒蘇維斯龍Lexovisaurus),牠們出土於英國法國牛津黏土組(Oxford Clay Formation),時代是卡洛維階(Callovian)的早期至中期。

較早且較為原始的華陽龍屬Huayangosaurus),是華陽龍科中的唯一屬,出現在侏儸紀中期的中國,時間大約是1億6千5百萬年前,比劍龍屬早了大約2千萬年。更早則還有稜背龍Scelidosaurus),生活在侏儸紀早期的英格蘭,約1億9千萬年前,這種恐龍同時具有甲龍類與劍龍類的特徵。德國出土的莫阿大學龍Emausaurus)是一種小型四足類恐龍;而美國亞歷桑那所發現的小盾龍Scutellosaurus),年代更早,而且在機能上擁有雙足行動能力。這些體型較小、裝甲較輕的恐龍,同時與劍龍類及甲龍類有密切的親源關係。此外在法國,有一個可能是早期裝甲恐龍所留下的足跡,年代大約是1億9千5百萬年前。

物種與發現

劍龍最早為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在1877年所命名[5];在19世紀後期,馬許與另一位考古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之間有俗稱為「骨頭大戰」(Bone Wars)的競爭,而劍龍是首先被發現與描述、命名的眾多恐龍之一。化石的發現地點是科羅拉多州莫里森的北部,屬於莫里遜組地層,這些最早出土的化石,成為裝甲劍龍(Stegosaurus armatus)的正模式標本(holotype)。

劍龍屬名Stegosaurus」的意義,源自「有屋頂的蜥蜴」,這是因為馬許一開始以為劍龍身上的板狀構造,是有如屋瓦一般地覆蓋在整個背上。幾年之後,又有許多較完整的化石出土,而馬許也發表了幾篇關於劍龍屬的論文。他描述、命名了許多物種,但是其中有許多尚未獲得公認,有些可能是無效名稱,或是現有種的同物異名。目前公認的數個物種當中,有兩種的研究較多,其他種的研究較少。莫里遜組發現的劍龍化石,多集中於第2到第6地層帶,第1地層帶曾發現一些化石,可能也屬於劍龍。

參考文獻

  1. (英文)Escaso F, Ortega F, Dantas P, Malafaia E, Pimentel NL, Pereda-Suberbiola X, Sanz JL, Kullberg JC, Kullberg MC, Barriga F. New Evidence of Shared Dinosaur Across Upper Jurassic Proto-North Atlantic: Stegosaurus From Portugal. Naturwissenschaften. 2007, 94 (5): 367–74. PMID 17187254. doi:10.1007/s00114-006-0209-8. 
  2. (英文)Carpenter K. Armor of Stegosaurus stenops, and the taphonomic history of a new specimen from Garden Park Colorado.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Part 1. Modern Geol. 22. 1998: 127–144. 
  3. (英文)Template:Cite book en
  4. (英文)Template:Cite book en
  5. (英文)Marsh OC. A new order of extinct Reptilia (Stegosauria)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877, 3 (14): 5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