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化石精品燕子石(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化石精品燕子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化石精品燕子石》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化石精品燕子石

遠古時代,山東大地還是一片汪洋,現今有些山頂的懸崖峭壁就出現海生動物抑或海浪痕跡的端倪圖景,甚至歷歷在目。而三葉蟲化石是生機盎然的石上早古寒武紀地層的海生動物影像的絕妙翻版。三葉蟲化石是其學名,古時稱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其歷史可追溯到5億多年前,漫長的地質變化無情地將其沉澱在青色的石板上,成為藝術品的原始材料。

它生于海底,其種類繁多,不一而足。現今,它多埋藏于山坡或山腰的地下土層,深淺不一;以山東萊蕪、沂源、費縣和平邑等地多見出土,而沂源盛產地自古就以燕崖命名。三葉蟲化石原材料有大有小,大的成整板子的料石,氣勢恢宏,氣象萬千;小的則零零碎碎,精緻玲瓏,各盡其妙。其石板抱團,形貌各具,精妙絕倫。石板保留着三葉蟲生命最後瞬間的動人姿態,那是群燕翩翩,姿態優美。它們有的像結伴競舞的飛燕,有的像憨態可掬的甲蟲,有的像繽紛雜陳的海草: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化石不是完整的蟲體,而只是三葉蟲的硬體部分。其身小如雨燕,頭鞍彎曲如兩弓,弓刺大於身,如翅翼騰飛,而融為一體。石玩者又稱它為飛上天石。

這並非當今社會的獨特發現,其實此種化石早在古代就有文字記載。春秋時代《闕子》記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晉代郭璞《爾雅》也云:「蝙蝠石又名識墨」,還提到齊人曾以蝙蝠石制硯。宋、明、清時代興起把玩之風,稱之為「多福石」、「鴻福石」。宋人筆記中已有明確記載,明曹昭《格古要論》也有詳細記述。清初文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則記載了泰山燕子石:「背負一小蝠、一蠶,腹下蝠近百,飛者、伏者、肉羽如生,蠶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制為硯,名曰'多福硯'』。」他如獲至寶的「多蝠硯」,被時人視為寶硯,從而與端硯齊名。而國外最早研究它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698年,瓦爾其給出了恰如其分的名稱,叫三葉蟲。印第安人部落也早已認識到三葉蟲是水生動物,他們稱三葉蟲為「石頭裡的小水蟲」,只是其名氣沒有中國沂蒙山的蜚聲遐邇罷了。

寒武紀保留了成千上萬種動物化石,而為什麼三葉蟲獨受青睞呢?緣於它質地色澤明快而泛輝,色澤古雅、姿質溫潤、蟲體如燕;紋彩特異、富有天趣。撫之如凝脂,堅韌而濕潤;叩之則聲音清脆,如鐘聲激越。其格調溫馨,韻味獨特,別具情趣,雅俗共賞。它是人類的萬卷書,記錄着大自然的滄海桑田,尤其耐人尋味。所以深得中外文藝界、知識界和書畫界認同讚賞,成為饋贈、收藏和實用的稀缺珍品,被國內外友人譽為中華一絕。而其它化石即使脊椎類動物化石也沒有這種化石的巧奪天工,心魄攝人,令人驚喜。

現今,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工藝品牌花樣不斷推陳出新,萊蕪聖井的工藝製作更是琳琅滿目,異彩紛呈,成為雅俗共賞、貧富皆宜、深入人心的藝術傑作。精緻的硯台、新奇的花瓶、導航的舵手、琳琅的屏風、穩重的石鼎、吉祥的福字、慈善的神仙、騰飛的雄鷹、長壽的靈龜、開屏的孔雀、展翅的鳳凰……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而三葉蟲原石才有獨眼出群的極品,其中如今被公認的鎮江貢吉康老人收藏的特大化石當是其中翹楚,原產地就在沂蒙山區。這塊距今4.5億年的特大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隻三葉蟲。此化石長81.1厘米,寬41厘米,厚3厘米,重30餘公斤。化石板上,蟲的身軀和翅膀紋理分明,清晰可辨。觀者無不為之驚嘆,大自然的造化真是鬼斧神工啊。[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