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中國高科技產業中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也是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經聚集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1]和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應用、生物和健康、節能環保以及軌道交通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以及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與通用航空、新能源[2]和新能源汽車等四大潛力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高端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構建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當下「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十六個園區。「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完善「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兩城兩帶」,即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順義部分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以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區構成的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
中關村示範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2年中關村示範區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超過3600億元,占北京市GDP比重達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企業實繳稅費達到1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56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企業利潤總額1730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出口230億美元,約占全市出口總額近四成;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5%。
發展方向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範、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於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斷創造重大科技成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創造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建立並完善人才「選得准、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集聚5萬名左右高端人才,將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創新創業高度活躍。不斷產生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科技金融繁榮活躍,吸納的全球創業投資規模進入亞太地區前列,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投資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掌握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湧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廣泛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範區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件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參考文獻
- ↑ 移動互聯網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方面。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特點,搜狐,2023-06-19
- ↑ 新能源是什麼?它有哪些分類和特點?,搜狐,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