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新華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新華街
圖片來自mapio

北新華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東部的一條大街。

介紹

北新華街北起西長安街,南到和平門。北端連接府右街,南端連接南新華街明朝時,此處是一條排水的渠道,稱「化石橋大溝渠」。

化石橋大溝是在明朝興建北京城時,利用原有的天然河道開鑿的減水河,其功能是在汛期將三海的洪水分流至護城河,平時則排出兩岸的生活污水及雨水。大溝總長度大約1公里,為南北走向,位於北端的溝首分為兩個汊溝,分別在六部口和如今北京音樂廳對面的雙柵欄胡同。據文獻記載,明清時期,兩個汊溝各有一個一至兩畝地大小的水塘,分別稱為「南泡子」和「北泡子」。兩個汊溝在今東絨線胡同西絨線胡同交口處位置匯合後,向南穿過化石橋水關(今和平門的位置),進入前三門護城河。乾渠寬丈余,護坡以虎皮石砌築。為便於附近居民往來,溝上興建了兩座石橋。[1]

化石橋大溝匯集了北京皇城以西的大片地區以及大溝兩側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排入護城河。清朝末年,大溝年久失修。到中華民國初年,護坡大多已經垮塌,溝內填滿垃圾、渣土,過水能力大幅減弱,每逢汛期,水便溢出溝槽。

中華民國時期,北京城的明溝渠多改為暗溝。1913年,化石橋大溝渠也改為暗溝。1918年,在原溝渠上興建了大道,在正陽門宣武門之間的北京內城南城牆上開闢一個約三、四十米寬的豁口,建成了兩個對稱的拱券形門洞,每券高13米、寬10米,還裝有紅漆鐵門,拱券門上方增高為平頂增檐,牆體兩面加厚如同城台狀。1927年竣工啟用,初名「新華門」,北新華街便是因為位於新華門以北而得名。北伐戰爭後,當局采「中正和平」之意,將新華門更名為「和平門」 ,以區別於北京皇城南牆中南海寶月樓下開闢的新華門。該門的開闢,使南新華街、北新華街連為一線。1958年,和平門被拆除,改為倒「八」字形的城牆豁口。1960年代修建北京地鐵及前三門大街時,豁口的城牆也被拆掉,從而成為寬闊的道路。

北新華街地下的磚砌暗溝下水道,於1966年春節前被改造為一條3米見方的混凝土方涵。在改造工程施工時,挖出了大量過去用於化石橋大溝的石條、虎皮石護坡、橋基。

北京音樂廳是北新華街上最大的公共娛樂設施。其前身為1921年匡榮鍾創辦的中央電影院。由於當時的土地所有人為美國青年會,匡榮鍾乃同美方簽約租期50年。1952年,美國在華資產遭到沒收,該電影院收歸國有。1960年,改為北京音樂廳。1979年拆除重建,1980年竣工並交付使用。

北新華街112號的張廷閣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南門開在西交民巷87號,北到後細瓦廠胡同。此處原為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廠的創辦人張廷閣的住宅,建於中華民國初年,為三進院落,坐北朝南,其中東院為住宅,西院為花園,院內的石刻、石雕、太湖石多是圓明園的遺物。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1. 在古河道上行駛的七路公交車,北青網,2009-06-16. [201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