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街夢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街夢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北街夢尋

地理位置: 西至靈隱路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 靜逸別墅

北街夢尋西湖著名景點之一。[1]

北山街東起環城西路、西至靈隱路、南傍里西湖、北靠寶石山,它是以秀美山水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靈魂,以近代建築為骨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它歷史沉澱深厚:浙贛鐵路局舊址,記載着抗日戰爭的風雲;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館,寄託了前輩富民強國的凌雲壯志;秋水山莊,演繹過壯烈悽美的故事;穗廬留下了巴金老人的珍貴"手跡";菩提精舍,靜逸別墅、抱青別墅等。一條長僅千餘米的北山街,風光綺麗、蜿蜒漫長,這裡有許多歷史建築遺蹟,保留着古樸的原貌,串起了許多縈繞人心的魂夢。

發展歷史

浙贛

從許仙白娘子當年約會的斷橋循北山街西行,不足百米就是上海鐵路局杭州黨校。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曾經是浙贛鐵路局的舊址。全長946公里的浙贛線,始築於1899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的1937年9月方全線貫通。史料記載,浙贛鐵路自全線通車至杭州淪陷的四個月內,共運輸兵員320多萬人次,戰馬2.8萬匹,軍糧、槍支彈藥等20多萬噸;還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也通過鐵路撤退至後方,浙贛鐵路在抗日戰爭中居功厥偉。

風景秀麗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層小樓。一塊界碑告訴人們,這是當年浙贛鐵路局的舊址,目前已被列入杭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它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浙贛鐵路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1899年,清政府為運輸萍鄉煤炭而開始修建株洲至萍鄉段鐵路,1905年築成。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為發展該省南部和西部經濟,籌款修築自蕭山錢塘江邊至江西玉山的鐵路(舊稱杭江鐵路)。因資金有限,只能採用邊建邊運營的辦法,分段修築、分段營業。

1930年3月,杭江鐵路在蕭山舉行通車典禮。1933年11月1日通車到衢縣,11月30日全線竣工。

杭江鐵路在蕭山舉行通車典禮。1933年11月1日通車到衢縣,11月30日全線竣工。

杭江鐵路通車後,1934年3月,浙、贛兩省和鐵道部及相關銀行組織設立了浙贛鐵路聯合公司。

3月14日,公司理事會決定成立浙贛鐵路局。 5月1日,浙贛鐵路局成立,路局機關設在杭州西湖畔。我國著名鐵路專家杜鎮遠出任局長兼總工程師,侯家源任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謝文龍任副局長。

浙贛鐵路局成立後,繼續向西修建浙贛線。

1936年修至南昌,1937年9月築到萍鄉。萍鄉至株洲段鐵路原屬粵漢鐵路,鐵道部令劃歸浙贛鐵路局管轄。此時,錢塘江大橋亦已建成,全長1008公里(包括支線)。雖然浙贛線的一個終點位於湖南省境內,但是由於絕大部分路段位於浙江省和江西省境內,因此仍命名為"浙贛線"。

浙贛線的建成,接通了滬杭甬、南潯及漢粵鐵路,不但促進了浙、贛、湘等省的經濟發展,更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日寇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阻止日寇鐵蹄南侵,茅以升含淚炸毀了通車僅89天的錢塘江大橋。

史料記載,從浙贛線開通到大橋炸毀的89天裡,浙贛鐵路共運輸兵員320多萬人,戰馬2.8萬匹,軍糧、被服、槍支彈藥、器械等近20萬噸。

另外,所有從津浦、京滬、滬杭甬、南潯等鐵路撤退的材料、鋼軌、機車車輛,無不經由浙贛鐵路搶運到後方。浙贛鐵路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浙贛鐵路局局長杜鎮遠

1910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在校學習成績優良,獲得"斐陶斐勵學會"會員殊榮。

1920年,他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德黑鐵路公司任助理工程師。1924年,他受交通部委派率考察小組赴歐美各國鐵路考察,回國後曾先後擔任杭江、浙贛、滇緬和粵漢鐵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他在短短的20多年裡主持興築鐵路4條,修復鐵路1條,總長約3600公里,因而被譽為"中國鐵路的偉大建設者"、"繼詹天佑之後的鐵路巨擘"。

主要景點

靜逸別墅

為上世紀20年代所建,是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的私宅,"靜逸"之名,由張靜江和其夫人朱逸民名字中各取一字組合而成。

張靜江,譜名增澄,字靜江,又名人傑,號印光,浙江湖州南潯鎮人,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

1902年隨駐法公使出國任駐法商務參贊一職並開始在國外經商,自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結識後便開始從經濟上給予支持。在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晚年逐漸淡出政治,轉而信佛,故又名"臥禪",佛名智傑。

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美國紐約。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者蔣介石均與他有着非同尋常的關係,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孫中山題為張靜江題寫的一副對聯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

孫中山與世長辭。張靜江悲慟欲裂。4月2日,孫中山靈柩由中央公園移至西山碧雲寺安放。石龕內懸掛着至今鮮為人知的長聯既是由張靜江書寫的:

功高華盛頓,德蓋中華間,行易知難,並有名言傳海內;

骨痊紫金山,靈棲碧雲寺,地維天柱,永留浩氣在人間。

1928年秋張靜江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張始終遵循孫中山先生"實業救國"的遺訓,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事業中。張靜江是蔣介石的盟兄,蔣介石的發跡是和張靜江的大力扶持分不開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致力於國計民生的張靜江與大權獨攬、獨裁中國的蔣介石矛盾日深,後因與蔣介石親信陳果夫、黃郛等人衝突,1930年被免職。

雙方的矛盾主要是由於雙方對建國之後在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張靜江認為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經濟,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把被革命破壞的生產重新建設起來,使國家變得富強,以成為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的弱國被欺的局面。而蔣介石則想一心一意"剿共",進而武力"統一全國",確立自己在全國的統治地位。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靜江先避居漢口,後經香港赴瑞士、美國,寓居紐約。張靜江的後半生,一直在吃齋念佛中打發時日,於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

張靜江曾被中山先生稱作"民國奇人",他主政浙江時,致力振興實業,支持修建了浙贛鐵路浙江段和錢塘江大橋等,還仿效"巴拿馬博覽會",於1929年舉辦了首屆"西湖博覽會"。

首屆西博會工業館舊址是北山街的亮點,工業館舊址梁架結構採用工業建築形式,風格獨特,從空中鳥瞰,像一個巨大的"口"字,稱作"口字廳"。首屆"西博會"開幕式為當時之盛事,貴賓雲集、冠蓋如雲。蔡元培、孔祥熙、林森、朱夢麟、褚民誼等民國要人蒞臨盛會。

1999年,杭州市政府恢復了每年一屆的"西博會", 至今已是第九屆。2003年還將工業館舊址整修後建成"西博會"博物館向遊客開放。

江南會館

北山路95號,從綠意掩映的石階遠眺,晴空萬里,西子湖充滿一番燦爛與明媚。邁上95號的漫漫階梯,左拐右彎,在高高石壁旁有座磚砌門樓,門樓內庭院深深,居中有幢兩層三開間的青磚小樓。與它相鄰的穗廬相比這裡並沒有留下太多的歷史記憶。但"江南文學會館"落戶這兩幢別墅,還是說明這幢房子應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別墅平面呈正方形,一樓有走廊,二樓為陽台,西南面是轉角廳室。樓西還有一幢方形平屋,用連廊與主樓相連。兩幢房屋建築面積共約428平方米,一律用青磚砌就。

該建築原為著名士紳江曼鋒於1934年所建的私宅。江曼鋒與浙江著名人物陳叔通馬寅初私交深厚,據說關於這幢房子的建造經過陳叔通了解全過程。抗戰爆發後,江家先後離開杭州,房屋一直空置。抗戰勝利後由政府工作人員居住。建國後,1958年納入社會主義改造.

洋房背後的一座石亭中央,立着一段高約一米的柱狀物,走近才知道,頂端還有用青銅鑄成的文學巨匠巴金老人的右手"手模"。巴老就是用這隻纖細的手, "把心捧給讀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矗起了巍巍豐碑,曹禺先生稱巴老為"20世紀的良心"。

位於岳廟旁,曲苑風荷對門。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取自巴金筆跡的"江南文學會館"的石碑。再往上走,穗廬邊還有個亭子,省作協將其命名為巴金亭。亭子裡,放置了一個珍貴的巴金手模,這是當年由北京現代文學館製作、巴金女兒李小林特別贈予杭州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巴金與西湖割捨不斷的淵源。而西湖邊,也從此有了以紀念巴金為內容的人文新景觀。

巴金一直對西湖情有獨鍾,每次來都要住在西湖邊。在他的《隨想錄》里,最有名的一篇關於成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文章,就是1981年在西湖邊完成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巴金幾乎每年春末夏初,都要到西子湖畔療養一段時間。1994年在汪莊,寫字困難的他,還是提筆寫下"西湖永在我心中"幾個字,表達自己對西湖的喜愛之情。

江南文學會館開幕的"巴金與西湖"圖片展上,人們可以看到有關巴金各個時期的影像資料,以及巴金留在西湖的種種印跡,包括巴金在西湖邊創作時留下的手稿原件、巴金贈給浙江作家的圖書等等,這些珍貴史料有很大部分來自巴金研究會和李小林女士。這個展覽其實早在策劃中,原計劃在11月25日巴老102歲生日之際開展,遺憾的是老人卻靜靜地走了。

巴金曾經在靈隱附近作協的創作之家長期居住過,在這個房間內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次展覽最為特別的是在穗廬中復原了這個房間,陳列了他睡過的床、他看過的電視、他用過的書桌等生活用品,再現了巴金在創作之家居住的原貌。今天下午,主辦方還邀請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以及巴金研究者李輝在現場舉辦巴金文學講座,讓杭州讀者再一次"走近巴金"。

2005年11月,由浙江省作家協會和《江南》雜誌社共同設立的江南文學會館,是集文學交流、普及、培訓和旅遊勝景於一體的一個文化實體。開館之日就舉辦了"巴金與西湖"大型圖片展,圖展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會館以期用西湖山水的吸引力,為全國一流作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作家隊伍,抓住作家的作品資源,更好地辦好《江南》。同時《江南》以會館為橋樑,邀請和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國和全國的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並開展青少年文學輔導和文學交流活動,培育文學愛好者和文學新星。

一年多來我們開展的活動,如"海岩小說電視藝術作品展"等(包括"海岩小說電視藝術作品"研討會,"文學影視新勢力"海岩浙大演講會);《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首發式;《江南》文學現象研討會等等,均有較大的反響。會館現在已成為杭州北山路的人文景點,成為西子湖畔的又一處文學寶地,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時,會館已逐步形成了一個專門研究江南及西湖文學的學術研究中心,成為文學新星的搖籃,而其中的許多文學活動都是面向大眾,面向所有普通市民的。西湖的文氣、江南的詩意、中華民族的神韻盡可在其中尋覓。"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都已在會館掛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