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佛禪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佛禪院在新昌城西南石城山中,俗稱千佛岩,以千佛石窟而得名,與大佛寺彌勒石像所在的寶相寺石窟山頭相鄰,東西相望。1984年浙江省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千佛禪院

俗 稱:千佛岩

位 置:新昌城西南石城山

文 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 建:東晉

前 身:元化寺

歷史沿革

千佛禪院前身是元化寺。《嘉泰會稽志》載:「七寶院,舊元化寺,東晉高僧於法蘭建,曾與石城隱岳鼎足而立。」劉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記了僧曇光在剡山建隱岳寺後說「後蘭公創寺號曰元化,茲密邇石城,而拱本高阻,似石橋之天斷,猶桃源之地絕。」據新昌縣誌載,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毀千佛院,宋祥符間(1008—1016)改名七寶院,明洪武時(1382)復名千佛院。宋時寺中有佛塔,咸淳九年(1273)新昌縣「中鄉薦為會稽八邑之魁」,縣令謝在杼作題名記,在塔上題名三十四人。後晉開運三年(940),趙仁爽曾經作過重修,清嘉慶元年(1796),寶相寺僧「順陽攜師及徒移錫千佛院」,「十年以後,千佛院興」。從此與寶相寺同宗,宗系也屬臨濟宗。道光十七年,邑令朱元亨有《重建千佛院記》,至今文字尚存。

元化寺是東晉名寺,為高僧於法蘭所創。法蘭弟子於道邃,創緣會宗,於法開創識含宗,為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二宗。當時在寺還有於法威、竺法興、於法道、支法淵,梁·慧皎《高僧傳》中都有記述。元化寺到齊永明三年(485),受北方建雲岡、龍門石窟影響,開始建石窟,造小佛千尊改名千佛院,比石城寺籌建石彌勒大像還早一年。千佛石窟建成後與石城寺石像一小一大,一多一少,一南一北,一上一下相映成趣。

建築結構

千佛石窟有正、旁兩洞,正洞寬18米,深6米,高4—5米,洞口接岩石為閣,有檐角挑出[1] 。正面洞壁有小石佛十龕,每龕為10×11小格,每格中一小佛高約20餘厘米,中間九格置一尊較大佛像,膝前侍立二小像。每龕實為104尊,橫列十龕共佛1040尊,小佛石質外加泥彩,十龕之外兩旁有兩護衛神像,石質浮雕,衣帶戰袍身影俱在,像身有不規則小孔數十,似是後世故意鑿出藉以敷泥彩,今已全部脫落,當時形制畢見,雖多磨損,六朝真跡猶在,文物價值很高。十龕下列石座,有十八羅漢像各高一米另。旁洞寬6米,深3米,高5米,壁上及龕前列一米多高的石像十餘尊,「文革」時曾遭毀,頭部都重補了泥塑。

文物保護

2013年,大佛寺石彌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

千佛院在「文革」中曾一度成為生產隊養豬場,除石壁龕中小佛像外破壞嚴重,1982年恢復時,於原石窟東靠山門小空窟中移塑海島觀音像一堂(海島觀音原建在翟纓亭內,在「文革」時被毀)。

千佛院坐北朝南,位半山上,與坐南朝北處於谷底的寶相寺(今大佛寺)一開明一沉靜正好相反,現在寺稍下處已闢建為縣文物倉庫,移舊城隍廟古建築及明·呂光洵尚書墓前石像置其中,還將建碑廊以陳列文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