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數致死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半數致死量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表示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 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簡稱LD50(即Lethal Dose, 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標。按照醫學主題詞表(MeSH)的定義,LD50是指「能殺死一半試驗總體之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或游離輻射的劑量」。LD50數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學物的毒性越強;反之LD50數值越大,則毒性越低。這測試最先由J.W. Trevan於1927年發明。

測定方法

Reed-Muench法

生物受到病毒感染後,體內產生特異性中和抗體,並與相應的病毒粒子呈現特異性結合,因而阻止病毒對敏感細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中和試驗(Neutralization Test)是以測定病毒的感染力為基礎,以比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後的殘存感染力為依據,來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

中和試驗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固定病毒量與等量系列倍比稀釋的血清混合,另一種是固定血清用量與等量系列對數稀釋(即十倍遞次稀釋)的病毒混合;然後把血清-病毒混合物置適當的條件下感作一定時間後,接種于敏感細胞、雞胚或動物,測定血清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的能力及其效價。如果接種血清病毒混合物的宿主與對照(指僅接種病毒的宿主)一樣地出現病變或死亡,說明血清中沒有相應的中和抗體。中和反應不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故中和試驗可應用於:

病毒株的種型鑑定:中和試驗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利用同一病毒的不同型的毒株或不同型標準血清,即可測知相應血清或病毒的型,所以,中和試驗不但可以定屬而且可以定型。

測定血清抗體效價:中和抗體出現於病毒感染的較早期,在體內的維持時間較長。動物體內中和抗體水平的高低,可顯示動物抵抗病毒的能力。

分析病毒的抗原性。

毒素和抗毒素亦可進行中和試驗,其方法與病毒中和試驗基本相同。

用組織細胞進行中和試驗,有常量法和微量法兩種,因微量法簡便,結果易於判定,適於作大批量試驗,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固定血清

-稀釋病毒法(病毒中和試驗)

病毒毒價的測定 毒價單位:衡量病毒毒價(毒力)的單位過去多用最小致死量(MLD),即經規定的途徑,以不同的劑量接種試驗動物,在一定時間內能致全組試驗動物死亡的最小劑量。但由於劑量的遞增與死亡率遞增不呈線性關係,在越接近100%死亡時,對劑量的遞增越不敏感。而一般在死亡率越接近50%時,對劑量的變化越敏感,故現多改用半數致死量(LD50)作為毒價測定單位,即經規定的途徑,以不同的劑量接種試驗動物,在一定時間內能致半數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用雞胚測定時,毒價單位為雞胚半數致死量(ELD50)或雞胚半數感染量(EID50)。用細胞培養測定時,用組織細胞半數感染量(TCID50)。在測定疫苗的免疫性能時,則用半數免疫量(IMD50)或半數保護量(PD50)。

固定病毒

稀釋血清法(血清中和試驗)

病毒毒價的測定(微量法)

(1) 病毒的製備 將病毒接種於單層細胞,37℃吸附1h後加入維持液,置溫箱培養;逐日觀察,待細胞病變(CPE)達75%以上,收穫病毒懸液凍融或超聲波處理,以3 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定量分裝成1ml小瓶置-70℃保存備用,選用的病毒必須是對細胞有較穩定的致病力。

(2) 病毒毒價測定 取置-70℃冰箱保存的病毒一瓶,將病毒在96孔培養板上作10倍遞進稀釋即10,10,10……,每孔病毒懸液量為50μl,每個稀釋度作8孔,每孔加入100細胞懸液,每塊板的最後一行設8孔細胞對照,製備細胞懸液的濃度以使細胞在24h內長滿單層為度。把培養板置5%CO2溫箱37℃培養,從48-14h逐日觀察細胞病變,記錄結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