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元
國籍 春秋時期
職業 大夫
知名作品



華元(?-公元前573年),是宋戴公五世孫,華督曾孫,華生御事之子,出生於宋國都城商丘,春秋時期宋國大臣,官至大夫,成為宋國六卿之一。

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稱"四朝元老"。長期任右師,掌握國政。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刺客、人質、戰將於一身,在強敵如林、諸侯紛亂的時代,為宋國獨撐一方大廈。宋文公四年(前607年),鄭奉楚命伐宋,他與樂呂抵禦失敗,被俘。宋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贖他,贖物才送一半,他即逃歸。十六年,殺未假道而經宋境的楚國使者,於是楚圍宋都。次年,夜入楚師,與楚講和。宋共公十年(前579)因與楚令尹子重、晉欒武子友善,使晉楚在宋西門之外結第一次"弭兵"之約。宋共公卒,卿大夫間發生內訌,他攻殺司馬盪澤,左師魚石等五人奔楚。

人物生平

華元,宋戴公五世孫,華督曾孫,華生御事之子,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宋昭公九年(魯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於宋昭公暴虐無道,因此宋國人都不親附於他。當時宋國發生饑荒,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一作公子鮑革)對國內吏民加以優禮,並施捨糧食給百姓,藉此以拉攏人心。公子鮑容貌很漂亮,公子鮑的嫡祖母王姬便想和他私通,公子鮑不肯,王姬於是幫助他在國人中廣施恩惠,並依靠大夫華元的推薦讓他擔任右師 ,國人都由於王姬的關係而擁護公子鮑。

宋昭公九年(魯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王姬趁宋昭公外出打獵時,發動政變弒殺宋昭公,擁立公子鮑繼位,是為宋文公

宋文公四年(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6年)春天,鄭國公子歸生接受楚國命令攻打宋國。宋文公派華元、樂呂帶兵抵禦。二月初十日,雙方在大棘開戰,宋軍大敗。鄭軍俘虜華元 ,得到樂呂的屍首,繳獲戰車四百六十輛,俘虜二百五十人,割下一百名宋軍陣亡士兵的耳朵。

華元準備與鄭軍開戰時,殺羊犒賞士兵,他的車夫羊斟沒有吃到羊肉羹汁,所以怨恨華元。等到兩軍交戰,羊斟說:"前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的打仗,是我作主。"就驅車衝進鄭軍軍中,因此宋軍戰敗 ,鄭軍得以活捉華元。

宋文公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從鄭國贖回華元。戰車和良馬還沒全部送到鄭國,華元就自己逃回宋國。

宋文公十六年(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6年),楚國的使者經過宋國,宋國與楚國有舊仇,便抓住楚國使者。同年九月,楚莊王圍攻宋國。

宋文公十七年(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5年),因楚軍包圍宋國五個月不解圍,宋國都城中沒有糧食,岌岌可危 ,於是宋文公派樂嬰齊到晉國求救。晉國國君晉景公本想救援宋國,但採納大臣伯宗的建議,就停止發兵援救宋國,只是派遣解揚到宋國去,讓宋國不要投降楚國。

同年五月,楚莊王準備撤軍,但在申犀、申叔勸阻下楚莊王沒有撤軍,反而採納申叔的計策,讓人在宋國建房子、種田。宋文公害怕,派華元在夜裡進入楚軍營 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訴楚莊王。楚莊王問:"城中情況怎樣?"華元說:"劈開人骨頭當柴燒,互相交換子女來烹食。"楚莊王說:"多誠實的話啊!我軍也只有兩天的軍糧。"因為華元的誠實,楚國終於罷兵解圍而去。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華元擔任右師,魚石擔任左師。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想殺掉華元,華元逃奔晉國,魚石阻止他,到黃河邊就返回來,殺死唐山。於是擁立宋共公的小兒子公子成繼位,是為宋平公。

留楚

華元作為人質留楚期間,通過公子側結交了公子嬰齊,與嬰齊十分要好。一日,聚會之間,論及時事,公子嬰齊感嘆道:"今晉、楚分爭,日尋干戈,天下何時得太平耶?"華元說:"以愚觀之,晉、楚互為雌雄,不相上下,誠得一人合二國之成,各朝其屬,息兵修好,生民免於塗炭,誠為世道之大幸。"嬰齊聽後,覺得十分有理,轉而問華元:"此事子能任之乎?"華元說:"元與晉將欒書相善,向年聘晉時,亦曾言及於此。奈無人從中聯合耳。"第二天,嬰齊把華元的話告訴了公子側。公子側說:"二國尚未厭兵,此事殆未可輕議也。"

華元的話雖然沒有得到公子側的採納,但是我們可以看出華元時刻不忘謀取天下太平。華元留楚共六年,到了周定王十八年,宋文公鮑病逝,子共公固立,華元請求回去奔喪,這時華元才得以重返宋國。

送琴

古有四大名琴,它們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 、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據說其中的"繞樑"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的禮物。"繞樑"的典故出於《列子》,說的是周朝韓國有一個著名的女歌手韓娥,在去齊國的途中盤費用光,萬般無奈之下,於雍門賣唱求食。她的歌聲悽美動聽,催人淚下,使聽者無不痴迷感動。韓娥離開之後三天,人們仿佛還聽到韓娥的歌聲迴蕩在屋樑之間,令人回味。而此琴以"繞樑"為名,可見其音質之優美世所罕見。

華元留楚期間,了解到楚莊王愛琴如痴,就千方百計將 "繞樑"琴弄到了手中,遂將此琴獻給了楚莊王。華元送琴可謂用心良苦,目的是親近楚莊王,增進楚宋的關係,穩定安定局面。果不出華元所料,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說親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攻殺商紂王,滅了商朝,建立起周朝。周成王時,代王攝政的周公旦把舊都商丘周圍地區分封給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爵為公,國號宋,子姓。宋國擁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各一小部分地區,淮北相城即是屬於宋國的一個較大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589年9月,宋文公鮑病逝,由公子固(或作瑕)繼位,是為宋共公,其時相城地勢較高,可免遭水患,同時人群聚落也較大,環境也較好。

宋共公6年(公元前583)春,執政大夫華元到魯國說親,把魯宣公之女伯姬嫁給宋共公。同年夏天,公孫壽送去訂婚禮物。次年二月,由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護送伯姬來相城完婚,改稱共姬。婚禮隆重,僅陪嫁女就送來12名,除魯國本身外,衛、晉、齊等大國也分別送禮來。

弭兵

晉國、楚國兩大國之間連年征戰,各自損失極為慘重。宋卿華元得知晉、楚兩國有謀求媾和之意,就主動出來斡旋,促成晉、楚結盟。華元不但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後,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華元奔走於晉、楚之間,以調解兩國的關係,終於促成晉楚和平相處。

其時,經過華元的努力,公元前579年五月,晉國的卿士燮與楚國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會盟,史稱"宋西門之盟"(也稱"華元弭兵") ,促成了秦晉結好。簽訂的合約是:"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盟成之後,衛、魯、鄭等國國君赴晉受命(《春秋·成公十二年》記載:"夏,公會晉侯、衛侯於瑣澤。"瑣澤,晉地。)同年秋,晉遣[谷阝]至聘楚,"且[氵位]盟";冬,楚亦遣公子罷聘晉,"且[氵位]盟",相互承認盟約。十二月,晉厲公和楚公子罷盟於赤棘(晉地)。宋西門之盟一時得到了貫徹執行。

華元是宋戴公(前799-前766 年在位)的六世孫,戴公之孫好父說的玄孫,戴公之曾孫華父督的曾孫。曾擔任宋右師職,主持國政。華元因所處的政治地位,與楚國令尹子重和晉國中軍元帥欒書都友好,故由他斡旋,促成一次晉、楚兩國休兵的盟會,也稱為第一次"弭兵"盟會。

晉、楚兩國能坐下來談休兵停戰,是有各自緣由的。

晉國卿族間的矛盾,影響了內部的團結一致對外方針。晉國三軍的將佐,都是卿爵,為世家大貴族,各自擁有相當的經濟、軍事實力。像前面曾提到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而韓氏,有封地7個邑,每邑可出100 輛兵車。羊舌氏有3 個縣級邑,每邑也可出100 輛兵車①。祁氏和羊舌氏被滅後,在他們私家的土地上,設立10 個縣②。這些有勢力的強家,互相明爭暗鬥,削弱了晉國的力量。如趙氏和欒氏、郤氏的矛盾就很深,魯成公五年(公元前586 年)趙氏內部發生矛盾,趙氏要趕走趙嬰齊,趙嬰齊對趙同、趙括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他已看到欒氏要害趙氏。魯成公八年,與趙嬰齊私通的趙朔妻(晉景公之姐)趙莊姬誣告驅逐趙嬰齊的趙同、趙括造反作亂,欒氏和郤氏出面為趙莊姬的誣告作證。晉景公於是誅殺趙同、趙括,並滅趙氏家族。趙莊姬帶着兒子趙武住於景公的宮中才免於被殺。

後世戲劇《趙氏孤兒》就是從這裡演繹出來的故事。

晉國不但有國內矛盾,它所領導的中原諸侯國集團中的秦國和齊國,也有起來同它爭位的意向。所以晉國想從楚國的對抗中脫身出來。

楚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楚國的申公巫臣用計把楚莊王和司馬子反都想娶為妾的夏姬弄到手,並帶着夏姬出走到晉國。令尹子重和巫臣有舊

歷史記載

①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213 頁。

① 《左傳》昭公五年。

②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怨,司馬子反因夏姬事又同巫臣結上新恨。因此子重、子反合謀把巫臣在楚國的族人統統殺掉,將財產瓜分。巫臣從晉國去信警告他們說,你們誅殺無罪之人,我要使你們"疲於奔命"。因此巫臣就向晉景公獻上聯吳制楚的策略,得到晉景公贊同。

巫臣自薦為使者往吳,得到吳國國王壽夢的賞識。他帶去一隊晉國軍隊,以訓練吳國軍射箭、駕車、演練軍陣的軍事技術,使只知水戰的吳軍,掌握了車戰的正規戰術。巫臣慫恿吳國反對楚國,並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下,作為吳國的行人(外交官)。這樣,從魯成公七年,吳國就開始伐楚、伐巢、伐徐(均楚國的屬國),又攻入楚國的州來邑(今安徽鳳台縣),鬧得楚國上下不得安寧,子重、子反一年中在戰場上奔波7 次,所謂"一歲七奔命"①。一些屬於楚國的小國,被吳國奪去,從此吳國逐漸強大,成為楚國心腹大患。

晉國把吳國扶起後,趁楚國分出力量對付吳人,也在楚國北境掃蕩楚的同盟國。魯成公八年攻蔡,並伐楚,俘虜楚將申驪。接着攻楚的與國沈(今安徽臨泉),俘虜了沈國君。為開闢通往吳的道路,同年又會合諸侯伐郯國(在今山東郯城縣)。

晉、楚兩國都出現了麻煩,停止兩國長期的敵對成了共同的願望。

晉、楚和平的氫氣球是由晉國放出的。晉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8年),晉主動釋放了在邲之戰俘虜的楚國公子縠臣,並歸還了連尹襄老的屍體。接着楚國也放回了晉國被俘的荀罃。晉景公十八年,晉景公親自出面釋放了楚國俘虜鍾儀。晉大臣範文子士燮說,讓他歸楚"使合晉、楚之成。"①鍾儀返楚,向楚共王轉達了晉國的意願,楚共王立即派大宰公子辰到晉國,"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成。"②次年春,晉國派大夫糴伐到楚,"報大宰子商之使"③,子商即公子辰。晉、楚兩國使者的交往,媾和的談判已差不多了,這時宋國的華元,看到時機成熟,以他與晉國中軍元帥欒書和楚國令尹子重都相友好的私人關係,於是在晉厲公元年(公元前580 年)的冬季,奔走於晉、楚兩國間,以"合晉、楚之成"④。

晉厲公二年五月,在華元的奔走下,晉國的大夫範文子士燮同楚國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結盟"弭兵"。盟約有三個內容:晉、楚兩國休戰,並幫助對方攻打來犯的敵人;開通兩集團間的道路交通;共同討伐背叛晉或楚的國家。接着晉國的郤至到楚國簽約,楚國的公子罷到晉國簽約⑤。

晉、楚雖然簽了休戰的盟約,楚國卻並不想恪守。才過了3 年,楚國就又出兵攻晉國的盟國鄭、衛。楚國令尹子襄對力主攻鄭的司馬子反說:剛與晉結盟就背叛它,是不可以的吧。子反卻回答說:"只要有利於我就進攻,管它什麼盟約!"這時晉國是厲公當政,晉厲公也是一位厲害的能幹人物,豈肯讓楚國得手。於是就發生我們在前面已指出過的鄢陵之戰。兩國再無和平可言,華元撮和的這次"弭兵"盟會的成果,也就隨之付諸流水。

討伐盪澤

宋國發生了一次內亂。宋共公死了,司馬盪澤想要削弱公室,於是殺了公子肥。華元要討伐盪澤,可能引起同為宋桓公之後的魚、盪、向、鱗各族的反擊,所以華元認為自己無力討亂,嚴重失職。無奈之中,華元只好逃亡到晉國避難。

左師魚石想要華元回來。魚石考慮到華元功勞很大,也得國內民心,怕華元藉助晉國的力量再打回宋國,到時候宋桓公的後人在宋國就徹底完了,於是打算把華元勸回來。

華元到宋國,立刻討伐盪氏,得到國人的支持。盪澤被殺之後,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和魚府跑到睢水邊上住下了。魚石等人開始認定華元攝於他們的勢力,不敢討伐盪澤。後來怕華元進一步對魚、向、鱗族下手,於是也學華元奔晉的手法,跑到睢水,想要挾華元與自己定下盟約,保證不損害他們的利益。華元親自出馬請五人回國不成後,遂下定決心驅逐五人,所以有了掘睢水阻擋五人和派人守城的行為。五人要挾不成,想再回國已經晚了,迫不得已只好逃奔楚國。華元重新任命了賢明的大夫治理宋國。

擁立文公

公子鮑知道國人要幫助自己,就密告了襄夫人,打算謀弒昭公。昭公去孟諸之藪打獵之時,襄夫人密謀扶立公子鮑為君。乘昭公駕出,公子須關了城門,司馬華耦率領國人去攻打昭公,不久追兵趕到,先殺了司城盪意諸,後又殺了昭公。華耦領着軍民回到國都,上報了襄夫人。右師華元,左師公孫友等一同啟奏:"公子鮑仁厚得民,應該即大位。"於是就擁立公子鮑為君,這就是宋文公。

趙盾聽說宋國有弒君之亂,就命荀林父為將,聯合衛、陳、鄭之師來討伐宋國。宋右師華元來到晉軍,詳細地說了宋國人願意擁戴公子鮑的實情,並且送了好幾車金帛,作為犒軍的禮物,請求與晉國講和。荀林父接受了,於是就與宋華元結盟,定了文公之位後返回去了。

華元遭"睅目"之謳

宋國大夫華元率軍與鄭國作戰,兵敗被俘,得脫後回到宋國,又去監築城牆,被築城百姓嘲笑,說:"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華元讓司機說:"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百姓說:"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說:"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君子譏華元不臣矣。"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