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嶠(?-293),字叔駿,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省高唐縣固河鎮大華村)人,曹魏太尉華歆之孫、西晉太常華表之子。博聞多識,有良史之才,被司馬昭闢為掾屬,補尚書郎。

晉武帝立,遷太子中庶子,拜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惠帝元康初,封樂鄉侯,轉秘書監,以《漢紀》煩穢,改作《漢後書》,起於光武帝,終於漢獻帝,其中《十典》未成而卒,由其子華徹、華暢續成。原書已佚,有輯本。[1]

史籍記載

華嶠字叔駿,才學深博,少有令聞。文帝為大將軍,闢為掾屬,補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泰始初,賜爵關內侯。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安平太守。辭親老不行,更拜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博士,遷侍中。

太康末,武帝頗親宴樂,又多疾病。屬小瘳,嶠與侍臣表賀,因微諫曰:"伏惟聖體漸就平和,上下同慶,不覺抃舞。臣等愚戇,竊有微懷,以為收功於所忽,事乃無悔;慮福於垂成,祚乃日新。唯願陛下深垂聖明,遠思所忽之悔,以成日新之福。沖靜和氣,嗇養精神,頤身於清簡之宇,留心於虛曠之域。無厭世俗常戒,以忽群下之言,則豐慶日延,天下幸甚!"帝手詔報曰:"輒自消息,無所為慮。"元康初,封宣昌亭侯。誅楊駿,改封樂鄉侯,遷尚書。

後以嶠博聞多識,屬書典實,有良史之志,轉秘書監,加散騎常侍,班同中書。寺為內台,中書、散騎、著作及治禮音律,天文數術,南省文章,門下撰集,皆典統之。初,嶠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意。會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觀秘籍,遂就其緒,起於光武,終於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后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嶠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后紀,以次帝紀。又改志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漢後書》奏之。詔朝臣會議。時中書監荀勖、令和嶠、太常張華、侍中王濟咸以嶠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藏之秘府。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衛瓘為東宮傅,列上通講,事遂施行。嶠所著論議難駁詩賦之屬數十萬言,其所奏官制、太子宜還宮及安邊、雩祭、明堂辟雍、浚導河渠,巡禹之舊跡置都水官,修蠶宮之禮置長秋,事多施行。元康三年卒,追贈少府,諡曰簡。

嶠性嗜酒,率常沈醉。所撰書十典未成而終,秘書監何劭奏嶠中子徹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後監繆徵又奏嶠少子暢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並草魏、晉紀傳,與著作郎張載等俱在史官。永嘉喪亂,經籍遺沒,嶠書存者五十餘卷。

人物生平

華嶠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其祖父即三國時任曹魏太尉的華歆。司馬昭時,華嶠為車侍從事中郎;武帝時,賜爵關內侯,任太子中庶子,又以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博士,遷侍中。惠帝初年,封東鄉侯,遷尚書。

華嶠雖終身為官,但他真正的志向卻在從事史學著述。華嶠學識精深廣博,年少時便已小有名氣。在研讀史籍過程中,華嶠發現東漢官修記載東漢史事的《東觀漢記》有「煩穢」之處,早就有改作之意。

晉惠帝時,有人推薦華嶠「博聞多識」,「有良史之志」,於是惠帝命華嶠轉秘書監,加散騎常侍,班同中書。當時中書、散騎、著作及治禮音律、天文數術、南省文章、門下撰集,華嶠「皆典統之」。這個職務使華嶠得以便覽深藏於秘府的書籍,這無疑為華嶠從事史學著述創造了條件。從這時起,華嶠開始着手搜集資料,從事著述,最終寫成了記載東漢歷史的《漢後書》。

個人作品

漢後書》共97卷,為紀傳體。記載了從光武帝到漢獻帝195年的歷史,其中帝紀12卷,皇后紀2卷,典10卷,傳70卷及3譜、序傳、目錄各1卷。華嶠認為皇后與皇帝相配,為「天作之合」,而前史載皇后於外戚傳,實屬不當,於是創立了《皇后紀》;又因為《尚書》中有《堯典》1篇,於是一律改「志」為「典」。但「10典」未成,華嶠便去世了,華嶠的兒子華徹、華暢先後繼承父業,最後終於完成了此書。

書成之後,晉惠帝曾「詔朝臣會議」。當時的中書監荀勖、令和嶠、太常張華、侍中王濟都認為該書「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命「藏之秘府」。可惜該書在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即遭遺沒,餘下的30餘卷以後也逐漸散佚。

清人對華嶠的《漢後書》作了大量的輯佚工作,清姚之駰的《後漢書補逸》,黃奭的《漢學堂叢書》,汪文台的《七家後漢書》,王仁俊的《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中均有輯本。

親屬成員

祖父:華歆,字子魚,舉孝廉,仕曹魏至太尉,諡曰敬。

父親:華表,字偉容,仕曹魏至侍中,入晉為太常,諡曰康。

長子:華頤,官至長樂內史。

次子:華徹,官至著作佐郎。

幼子:華暢,官至著作佐郎。

視頻

華嶠 相關視頻

珍品聚焦 | 後漢書
《後漢書》記載「杵臼之交」,窮人和富人能做朋友嗎

參考文獻

  1. 華嶠的故事,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