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清涼山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清涼山公園
南京清涼山公園

南京清涼山公園位於南京城西清涼山,有"七朝勝跡"之稱,系一座歷史 文化名園 ,因其山林鬱鬱蔥蔥又地處市區,被譽為" 城市山林 "。

南唐時曾建避暑宮于山上,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宮。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

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觀不再。清涼山上,名勝古蹟隨處可尋,有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駐馬坡翠薇園等。其"德慶堂"的匾額為後主李煜親筆所提。每到夏天李後主常留宿於此。寺內舊藏董羽畫龍,李後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合稱該寺"三絕"。

清涼山山高100 多米,方圓約4 公里,已建成清涼山公園。園內樹木蔥鬱,地勢陡峻。主要古蹟有 清涼寺 、崇正書院、掃葉樓 、駐馬坡 、翠薇園等。 [1]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南京清涼山公園
  • 位置: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西端
  • 性質: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宮
  • 得名原因:建有清涼寺

規模

公園大門為牌坊式三拱門,中門上"清涼山"三字為掃葉樓主龔賢所書。清涼寺在清涼山南麓山坳處,現僅存五開間平房一座,紅牆黑瓦,四周植桂花與翠竹,門上書"古清涼寺"四字。房前圍牆圓門上書"清涼別苑",房後有六角亭一座,亭內一口古井,稱還陽泉

景點

駐馬坡

清涼山最早的遺址就是"駐馬坡"了。關於"虎踞龍盤"最早的說法最早來自於諸葛亮。公元208年,曹操率領的千里船隊把賣草鞋出身的劉備逼的走投無路,多虧諸葛亮及時出使江東,遊說孫權,才使兵力稍遜的孫、劉得以結成聯盟,並勝拒曹操,演義了精彩絕倫的赤壁之戰。史料記載:諸葛亮有一次經過秣陵(今南京),曾經騎馬仔細的考察了當時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鐘山(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樣蜿蜒盤附於東南,以石頭山(清涼山)為終點的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長江之濱,這樣的天然風光氣質使他不禁感嘆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於是回去力諫孫權,孫權於211年遷都於此,在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石頭城",清涼山因此稱之為"石頭山"。史料記載;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大門內,此處以立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所寫的"駐馬坡"刻石。

東大門外的"武候駐馬浮雕"長約70米,高4米,近300平方米。畫面用麥芽綠青石雕刻而成。再現了諸葛亮和孫權於駐馬坡觀察金陵山川形式的歷史典故。

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宜,綠樹掩映,古雅清靜,院內假山、水池、涼亭、徊廊相連,以及隨宜點綴的花草、竹絲,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

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築於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 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

檐翹角古建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現崇正書院闢為中華奇石館。館東邊有駐馬坡、翠薇園等景點。

掃葉樓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因之稱掃葉樓。

交通信息

清涼山公園有"六朝勝跡"之稱,園內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文化遺址,形成了公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古城南京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園。交通:坐6路、20路、43路、60路、303路、21路、91路在清涼山站下。

視頻

《南京清涼山公園的這片銀杏林 驚艷了整個秋天》

參考資料

  1. 南京九月最美地:清涼山公園  新浪旅遊,2014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