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國薊,菊科,頭狀花序。喜歡生長在海邊崖地、礫石地或沙地。渾身是刺,為常見的園藝植物。具有涼血、止血方面的藥效,對火燙傷也具有消炎作用。[1]

南國薊照片來自
南國薊照片來自

‧英文名稱: Formosan Thistle

‧學名: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australe Kitamura Cirsium japonicum var. japonicum auct. non DC.: Li

‧科名:菊科(Compositae)薊屬(Cirsium)

‧別名:刺薊、小薊、南國小薊、野薊、虎薊、貓薊、山牛蒡、雞項草、雞角刺、雞腳刺、野紅花、千針、紅花、鐵甲武士、馬刺草、山蘿蔔、牛母刺花

‧原產地: 北半球

‧分布: 分佈於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如路旁、山野及海濱砂礫地附近,尤其是平野廢耕地、土壤層肥厚的道路兩旁。

‧莖: 莖直立多分枝,株高有時可達一公尺,有時單獨一株,有時自成一片灌叢,密被長柔毛,常呈叢生狀,根粗大。冬季不開花時則僅存根生葉。

‧葉:葉披針形,先端銳尖,葉基下延、抱莖,葉緣羽狀全裂,多刺,上表面密被毛,下表面沿著葉脈密生毛。

‧花:總苞片貼伏,先端開展。頭狀花頂生枝端,花冠紫紅色或白色,筒狀先端 5 裂成針狀集生,裂片線形。具蜜腺,有黏性。

‧果實:瘦果長橢圓形,4 稜;冠毛褐色,易脫落。[2]


目錄

南國薊的小檔案:

 
南國薊照片來自

南國薊為薊科植物,民間閩南語俗稱「雞角刺」,在台灣中南部的山區如南橫的桃源到天池路旁,及阿里山附近路旁有它的蹤跡,喜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環境。薊科植物全草一般含有水飛薊素,其為西藥中的保肝的成分,因而被民間視為保肝草藥。

另有相關文獻記載:「雞角刺」全草能活血化淤,行血解毒,清熱火(肝火旺),涼血消腫(尤其肝腫大),具有治療白帶、肺熱咳嗽及火燙傷的功效,其性甘、涼,入肝、脾二經。在六至十月開花前連根挖出,根與地上全草分開,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與水熬煮湯汁服用。(中時電子報2015年5月24日)

根據台大醫學院研究報告指出,雞角刺的葉子含有傷害腦神經系統的毒素,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腦部受傷。所以想拿雞角刺當保肝的藥草,還是得有專業的醫師指示才行,千萬不要自行服用,以免保肝不成,反而誤了身體。[3]


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粗大,莖直立,密生細毛,高約 30~100 公分,但冬季不開花時則僅存根生葉,高度在 10 公分以下;葉披針形,具深淺不一的缺刻,裂片末端突出成為銳刺,頭狀花序生於枝端,呈紫紅色,大型,頗美,總苞片尖端也變成針刺狀,花均為筒狀花,兩性,瘦果長橢圓形,頂端具有白色冠毛約30條。[4]

根具香味可食用一如牛蒡,採掘之時先以鐮刀斷其植株,再沿著軸根慢慢往下挖掘,相當費功夫。近緣種還有濱刺薊,一般而言,本種軸根多短促,較無食用價值。


用途

1.食用:主根及嫩根莖及花下麟片可食用。食用之前先洗淨根部的泥土,再以鋼刷輕輕刷掉根的外皮即可炒食。

2.蜜源植物:是常見且很好的蜜源植物,可吸引大量的蝴蝶昆蟲優遊其間吸食花蜜。

3.藥用:性味:全草或根:甘、涼。效用:全草或根:具有涼血、止血方面的藥效,其莖、葉及根以水煎服,能治火傷消腫,對火燙傷也具有消炎作用。主根可入藥,可作為涼血及止血藥,主治吐血、血尿、外傷出血及瘡毒癰腫等。[5]


生長環境和特性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如路旁、山野及海濱砂礫地附近。

根粗大,莖直立,密生細毛,高約 30~100 公分,但冬季不開花時則僅存根生葉,高度在 10 公分以下;葉披針形,具深淺不一的缺刻,裂片末端突出成為銳刺,頭狀花序生於枝端,呈紫紅色,大型,頗美,總苞片尖端也變成針刺狀,花均為筒狀花,兩性,瘦果長橢圓形,頂端具有白色冠毛約30條。[6]


國寶植物

南國薊為什麼會譽為國寶植物?可能是國人罹患肝病居全球之冠,而南國薊又是保肝藥草,才因此而得名?南國薊是台灣特有的植物,一般作物或野草無法適應的荒地,南國薊都能順利成長,這種能在坷苛環境成長的精神,蠻符合國人的個性。

在霧社通往合歡山武嶺的山間,都可看到滿山遍也的野生紫花、白花南國薊,然而民間不知從哪兒傳來消息,說南國薊可治許多毛病,甚至將它的藥效說成有如仙藥一般。讓南國薊在合歡山上一夕之間消失無蹤,所以現在想要看到野生的南國薊都很困難了。[7]


圖片集錦

  • 南國薊頭狀花序單一或數個生於枝端集成圓錐狀,花兩性,一個頭花有上百個花管狀直立,紫紅色或白色,先端成針狀集生,花徑長2–4公分。
  • 南國薊的種子上約有30條白色冠毛,長橢圓形,約3公厘長,能隨風四處散播。


薊科類的植物

薊科類的植物分有:南國薊、阿里山薊、玉山薊和塔塔加薊


大武壠民族植物誌-南國薊

從山上遷居到山下,在沒有耕地的情況下,部落耆老們向鄰近的客家人承租土地,大量種植南國薊來販售,型成部落的新興產業。

種植南國薊需要大量的水源,而部落耆老承租耕作的農地因無引水道灌溉,所以從耕種到收成更顯珍貴。全株帶刺的經濟作物,考驗著耕作者的耐性與智慧。

部落故事:

小林部落產兩種薊科作物,一為族人自山上取回栽種之華薊(屬瀕危植物),族人稱為「小號雞角刺」;另一種為大眾較熟悉之南國薊,又稱為「大號雞角刺」,因南國薊根莖多而收成好,因而較多族人栽種販賣。

每年農曆 8 月播種,隔年農曆 3 至 4 月收成。

大武壠(南國薊酒)

產地:台灣

主原料:南國薊、水、二砂糖、酵母

產品種類:其他蒸餾酒

酒精濃度:39度

容量:500ml

台灣國寶作物南國薊,俗稱雞角刺,是大武壠族(日光 小林)傳統用來增強體力、維持健康的作物。莫拉克風災後,小林村民積極復育,我們與小林村民契作,開發成「大武壠」(南國薊酒),可望成為小林村居民發展地方創生的新助力。

這一款別具意義的大武壠酒,維持對等、公平、尊重的合作原則。我們將20%的販售收入,投入支持日光小林社區重建。[8]


視頻

南國薊與紋白蝶 (Formosan Thistle and Butterfly)

【雞角刺】

1080730【港都新聞】 小林村傳統作物拚經濟 南國薊待出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