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方龍紋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方龍紋鱝

學名  Rhynchobatus australiae

命名者 Whitley, 1939

英文名 Whitespotted wedgefish

別名  Raja djiddensis、鱟殼鯊(澎湖)、魴仔、

    飯匙鯊、圓頭龍文(澎湖)、鱟殼[魚本](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是/是

最大體長     30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鰩目 Rajiformes

  龍紋鱝 Rhynchobatidae

  龍紋鱝 Rhynchobatus

南方龍紋鱝,體型呈三角形,長度大於寬度,口裂中央彎曲,齒大,平滑呈菱形,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尾部與軀幹部不易區分,外形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1]

鰭及顏色

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同,尾鰭後緣凹入,分為上下兩葉,沿中央脊柱之瘤狀突起分布較短而不達尾端。體呈黃褐色,具白點於背部、腹側淡灰;胸鰭基部的眼點明顯。原紀錄之吉打龍紋鱝(Rhychobatus djiddensis)為紅海及西印度洋種, 差異在於後者的脊椎骨數超過200根,而本種則無(林沛立編寫20150623)。[2]

棲地環境及深度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 - 50公尺

近沿海底棲性魚種,從浪拂區到50公尺,活動力不強,以沙泥底之蟹、龍蝦、貝、魚類為食。

分佈

西印度洋太平洋波斯灣紅海(Ref。114953)。泰國灣菲律賓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在莫桑比克附近的印度洋西部和亞丁灣,也存在著一個相似且也許相同的物種,並且可能與印度洋西部和紅海的真正「 Rhynchobatus djiddensis 」 同卵。分佈範圍可能比所報導的要寬,但是無法識別出來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部的許多Rhynchobatus djiddensis的名義記錄。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澎湖[3]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4]

保育

脆弱(VU) (A2bd + 3bd + 4bd);評估日期: 2003年4月30日

參考文獻

  1. 南方龍紋鱝,fishdb.sinica.edu.tw
  2. 南方龍紋鱝,fishdb.sinica.edu.tw
  3. Rhynchobatus australiae,fishbase.se
  4. Rhynchobatus australiae,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