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路名(彭春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南昌的路名》是中國當代作家梁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昌的路名
南昌,一座江南的歷史文化名城,2200年的城市年輪刻在古老的樟樹上。
西漢初年,車騎大將軍灌嬰率領一支長途征戰的騎兵,赤日炎炎中,突然發現遠處一大片蓊鬱的樟樹林,眼睛為之一亮,綠蔭如蓋的大樹,讓征戰勞頓的將士們找到了家園般的歸宿感。漢高祖五年(公充前202年),灌嬰受命在樟樹林築城。於是戰功赫赫的將軍的名字,就與一座城市永遠連在了一起。於是這座城市便有了灌城、豫章郡抑或洪州等的稱謂。有意味的是,灌嬰策馬奔躍,當年他洗馬的地方,至今仍叫「洗馬池」。因此,又有人稱「南昌」為「洗馬之城」。
推開2200年的古城門,斑駁的舊城牆,迷宮一般的街巷,穿城而過的贛江,凌空而起的古閣……便是這座城市的歷史。
走過一條條老街舊巷,走過從小就熟悉的「淵明路」、「永叔路」、「象山路」、疊山路」,還有家門口的「子固路」……我猛然領悟到,這些不經意掛在嘴邊的街名,其實大有深意。
由於熱愛行走,我曾經探訪過許多城市,但像南昌這樣集中地以本鄉本土的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鄉賢路,卻不多見。
南昌的街名,宛如這個城市的名片,凸現了它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含量。淵明路、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歐陽修字)、子固路(曾鞏字)、象山路(陸九淵別號)、疊山路(謝枋得號)、陰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門路(原黃黎洲路)、安石路(易名八一大道),這十大鄉賢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閃光。王陽明、王船山、黃黎州雖屬外省藉,由於他們在江西的政聲受後人景仰,亦被南昌人視為「老俵」。
每當我抬頭看看這些街名,除了有一分內心的驕傲,也感覺到一份責任。街名,讓南昌人掂量出「薪火相傳」這個詞的分量。
在南昌,隨便走進一條老街,都會牽扯出一串傳奇故事。就說中山路,1912年秋,孫中山從滬上乘船來贛,騎着棗紅馬,檢閱辛亥革命後江西新編第一師和第二師。閱兵式後,孫先生髮表演講,他說:「江西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歷代以來有文天祥、謝疊山的英雄氣節,有歐陽修、黃山谷的道德文章,江西的廬山五老峰代表了江西人的骨氣。江西人響應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中山先生鼓動人心的演講,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聽得血脈賁張。
南昌的中山路,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着特殊的位置。
80年前的「八一起義」,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起義總指揮部」就設在中山路上的「江西大旅社」。前沿指揮作戰的賀龍指揮部,設在聖公會教堂,葉挺指揮部設在「心遠中學」工字樓。走過中山路,徑直東行,一座瑰偉絕特的樓閣,矗立於贛江與撫河交匯處,這就是滕王閣。唐才子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使「滕王閣」成為風流千古的江南名樓。文壇大家韓愈,一言九鼎,「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大大提升了膝王閣的知名度。那高懸於閣上的匾額,上書」滕王閣」三個鎏金的大字,正出自蘇東坡的大手筆。
一座1300多年前的古閣,留下了1300多篇(首)詩文,兩個數字奇異的吻合,讓人驚嘆。在我看來,這座江南名樓,已不再是一石一木構築而成的,而是用1300多篇詩辭歌賦搭建起來的,它突兀凌宵,恢宏大氣,是南昌人永遠的精神高閣。
南昌文風鼎盛,文脈相傳。清末年間(1898年),嚴復的弟子熊元鍔、熊育鍚兄弟倆,創建了江西歷史上最早一所新式學堂「南昌熊氏私立心遠中學」。校址就選在古代教育先賢子羽傳教講學的地方。子羽是孔子的門徒,博學多才,南遊講學,定居南昌,死後葬於東湖邊。熊育鍚先生教書育人50載,有3000名高中生畢業於「心遠中學」。從這扇校門裡先後走出了方志敏、鄒韜奮,走出了陳寅恪、吳有訓、胡先驌,傅抱石等一批「人中之傑」。這所學校便是今日的「南昌二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南昌學子,如今在全國高考中,一批又一批出類拔萃者闖入北大、清華園。
唐詩宋詞里的南昌,不再沉湎於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光榮與夢想,不只屬於過去。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台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都誕生在南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高新技術、信息產業使南昌步入了現代文明的快車道,南昌飛機、江鈴汽車、洪都摩托、江中製藥等聲名遠播。「新八一大橋」和「南昌大橋」猶如兩條巨龍,凌空橫跨贛江兩岸,象徵着南昌經濟的跨越式騰飛。
這座江南古城,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中部崛起。[1]
作者簡介
梁琴,女, 回族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原江西省文聯《創作評譚》雜誌主編,現居北京。